更持红烛赏残花
《烟云》
烟云于窗几
暖一壶记忆
高楼睁着眼
鳞次栉比
烟云于机翼
飞长索一系
天幕垂重帘
落花成泥
烟云于琉璃
着红袍一袭
何处可登顶
飞檐当梯
烟云于梦呓
来去不经意
万千汹涌句
不露痕迹




继续读李商隐,今夜读他的的《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字句浅显如大白话,定定是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春天,百花争艳的春天,而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前两句是说,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的向往着春天的景物。梓州(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为了克服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转折:“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恋的情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
三四两句,诗景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早已花凋香尽,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故常常被称为“去年花”。诗人这是对它又心疼,又心生怨恨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是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紧接着却是一连串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少年壮志成浮云,意绪颇为颓唐了。然愁肠九转,又何尝不是对红尘一场的眷恋与释然。
此诗文字质朴,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真可谓已达有神无迹的境界。
《说予云朵》
探手寻一朵
它很灵活
从高楼
掠过
蹦高揪一朵
它不闪躲
自额头
零落
长翅做一朵
它就是我
共书写
传说
燃炉烧一朵
它也爱火
灼繁星
闪烁


烟云于窗几
暖一壶记忆
高楼睁着眼
鳞次栉比
烟云于机翼
飞长索一系
天幕垂重帘
落花成泥
烟云于琉璃
着红袍一袭
何处可登顶
飞檐当梯
烟云于梦呓
来去不经意
万千汹涌句
不露痕迹




《更持红烛赏残花》
继续读李商隐,今夜读他的《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斜在这里读xiá,指夕阳西下,妥妥的押韵。这是会昌二年冬(公元842年)至会昌五年冬这三年期间。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在此期间,李商隐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创作了大量的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把酒,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但诗人对花的喜爱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朦胧隐约的梦境。坡公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
而我,也是从这个意境学习许多的:
《犹恐夜深花睡》
犹恐夜深花睡
懒懒风
庭院
迈开了腿
犹恐夜深花睡
亮亮灯
额头
柔光漫垂
犹恐夜深花睡
绚绚笔
蘸露
细描花蕊
犹恐夜深花睡
老坡公
可来
我共你醉
《花未眠》
只恐夜深
花睡去
闪光灯
照亮花的美丽
只恐夜深
花睡去
花影重
陶醉斑驳墙壁
只恐夜深
花睡去
花不睡
弥漫迷离香气
只恐夜深
花睡去
人不睡
齐唱夜的心曲
好吧,此夜我再端灯看花,都是人间。
《常作去年花》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斜在这里读xiá,指夕阳西下,妥妥的押韵。这是会昌二年冬(公元842年)至会昌五年冬这三年期间。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在此期间,李商隐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创作了大量的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把酒,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但诗人对花的喜爱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朦胧隐约的梦境。坡公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
而我,也是从这个意境学习许多的:
《犹恐夜深花睡》
犹恐夜深花睡
懒懒风
庭院
迈开了腿
犹恐夜深花睡
亮亮灯
额头
柔光漫垂
犹恐夜深花睡
绚绚笔
蘸露
细描花蕊
犹恐夜深花睡
老坡公
可来
我共你醉
《花未眠》
只恐夜深
花睡去
闪光灯
照亮花的美丽
只恐夜深
花睡去
花影重
陶醉斑驳墙壁
只恐夜深
花睡去
花不睡
弥漫迷离香气
只恐夜深
花睡去
人不睡
齐唱夜的心曲
好吧,此夜我再端灯看花,都是人间。
《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字句浅显如大白话,定定是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春天,百花争艳的春天,而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前两句是说,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的向往着春天的景物。梓州(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为了克服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转折:“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恋的情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
三四两句,诗景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早已花凋香尽,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故常常被称为“去年花”。诗人这是对它又心疼,又心生怨恨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是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紧接着却是一连串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少年壮志成浮云,意绪颇为颓唐了。然愁肠九转,又何尝不是对红尘一场的眷恋与释然。
此诗文字质朴,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真可谓已达有神无迹的境界。
《说予云朵》
探手寻一朵
它很灵活
从高楼
掠过
蹦高揪一朵
它不闪躲
自额头
零落
长翅做一朵
它就是我
共书写
传说
燃炉烧一朵
它也爱火
灼繁星
闪烁


《谁将天空描画》
谁将天空描画
要笔墨生花
山水写意
泼洒
谁被生活摔打
要桀骜挣扎
昂首向天
不怕
谁放奔马天涯
要浑身披挂
仍忆青板
哒哒
谁又点燃火把
要辉映晚霞
绚彩归真
无华
谁将天空描画
要笔墨生花
山水写意
泼洒
谁被生活摔打
要桀骜挣扎
昂首向天
不怕
谁放奔马天涯
要浑身披挂
仍忆青板
哒哒
谁又点燃火把
要辉映晚霞
绚彩归真
无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