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叶接天壤

《一叶忽惊秋》
今夜读贺铸,读他的《浪淘沙。一叶忽惊秋》:
一叶忽惊秋。分付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首恋朋游。迹去心留。歌尘萧散梦云收。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
看到叶子落下,忽然惊觉,秋已满枝头。这秋色交给了东去的流水,流水殷勤地流过白苹洲,沙洲上有帘幕半卷的小楼,楼中的人,应该正在识别返回的小舟。
回望从前,依然怀恋和友人出游,痕迹消失了那份心情仍长久保留。动听的歌曲消散了,美人也不见了,只有饮酒时看到的月亮和以前一样,和人交相辉映,共沐苦愁。
白苹洲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席慕容诗云: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 斜晖中你的笑容 那样真实 又那样地不可置信
白苹洲啊白苹洲 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
梦云是战国宋玉《高唐赋》中的人物,泛指美女。
一叶知秋,其实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意思是看见一片叶子落了,就知道季节将转向秋冬,看见瓶子里冰,就知道整个世界都步入严冬。
在宋朝之前,一叶知秋,是没有特定的树木指称的。因为杨柳,梧桐,樟树,都会出现落叶。叶子的凋谢,也预示着季节开始变化,走向秋天。
到宋朝,则将一叶知秋仪式化了,专门指梧桐叶子。在盛大的立秋仪式上,皇家的太史官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奏乐报时的当口,梧桐应声落下,是正儿八经地,以红叶报秋。
比起他更著名的“梅子黄时雨”,贺铸此词写得略有些轻浮,情是真情,却有“秀”的嫌疑。
不过尊前见月,应认归舟,此间场景又格外动人!秀就秀吧,季节幻变,红尘不留。

一叶忽惊秋。分付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首恋朋游。迹去心留。歌尘萧散梦云收。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
看到叶子落下,忽然惊觉,秋已满枝头。这秋色交给了东去的流水,流水殷勤地流过白苹洲,沙洲上有帘幕半卷的小楼,楼中的人,应该正在识别返回的小舟。
回望从前,依然怀恋和友人出游,痕迹消失了那份心情仍长久保留。动听的歌曲消散了,美人也不见了,只有饮酒时看到的月亮和以前一样,和人交相辉映,共沐苦愁。
白苹洲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席慕容诗云:当千帆过尽
白苹洲啊
梦云是战国宋玉《高唐赋》中的人物,泛指美女。
一叶知秋,其实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意思是看见一片叶子落了,就知道季节将转向秋冬,看见瓶子里冰,就知道整个世界都步入严冬。
在宋朝之前,一叶知秋,是没有特定的树木指称的。因为杨柳,梧桐,樟树,都会出现落叶。叶子的凋谢,也预示着季节开始变化,走向秋天。
到宋朝,则将一叶知秋仪式化了,专门指梧桐叶子。在盛大的立秋仪式上,皇家的太史官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奏乐报时的当口,梧桐应声落下,是正儿八经地,以红叶报秋。
比起他更著名的“梅子黄时雨”,贺铸此词写得略有些轻浮,情是真情,却有“秀”的嫌疑。
不过尊前见月,应认归舟,此间场景又格外动人!秀就秀吧,季节幻变,红尘不留。

《碎叶接天壤》
斑斓上了墙
依稀铁枝网
青萍之末
长路在摇晃
深秋出了样
难分青与黄
喜鹊踱步
从容无喜伤
云卷云舒忙
来去谁能挡
叹息声慢
枝头褪时光
何日归家乡
茱萸插一堂
季节深处
碎叶接天壤
斑斓上了墙
依稀铁枝网
青萍之末
长路在摇晃
深秋出了样
难分青与黄
喜鹊踱步
从容无喜伤
云卷云舒忙
来去谁能挡
叹息声慢
枝头褪时光
何日归家乡
茱萸插一堂
季节深处
碎叶接天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