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楼台一笛风
(2023-10-12 22:53:29)
迷上了古诗词中的笛声,来,继续找!今夜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天淡云闲,草色连空,倒是自古至今,没什么不同。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带着喜怒哀乐,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户,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晚风。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之东。
这是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用了个典,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对了,传说他是带着西施,五湖泛舟。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人文风景他都是极熟悉的,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歌哭”一句,如当今的流行歌词一般,是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是千般思绪,在诗人心头的浮动。
而后表达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这是借古人抒怀,一腔惆怅无去处。
我依然更把笛声关注,“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是适合有笛声的吧,历史的峰谷,人心的深处,苍蒙而清楚。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天淡云闲,草色连空,倒是自古至今,没什么不同。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带着喜怒哀乐,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户,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晚风。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之东。
这是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用了个典,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对了,传说他是带着西施,五湖泛舟。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人文风景他都是极熟悉的,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歌哭”一句,如当今的流行歌词一般,是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是千般思绪,在诗人心头的浮动。
而后表达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这是借古人抒怀,一腔惆怅无去处。
我依然更把笛声关注,“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是适合有笛声的吧,历史的峰谷,人心的深处,苍蒙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