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总有目光更远
总有目光更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7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秋唱和

(2023-10-06 16:04:34)
中秋已过,还是想多读几首中秋诗词。字句里的团圆,也是好的吧。继续读他们哥俩,先读坡公的《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清亮月光充满穹顶,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停。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沐浴月色朗清。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乐在其中。  
        
这是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那首闻名天下的《水调歌头》发表一年后,又一个中秋到来,坡公作于徐州。这是团聚欢愉的大半年,子由来了!二月,苏辙与苏轼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可于中秋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字字句句,满是欢愉,又满是不舍,因为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弟弟也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分别一次要多久?已经过了七个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雁鸥。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皮裘。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驻留。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黯然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弟弟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再聚不知何时。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
        
哥哥读了,摇头大笑:子由啊,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弟弟,哥哥在分手之时,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弟弟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一声长笑,绝尘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