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总有目光更远
总有目光更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7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兼怀子由

(2023-10-03 15:13:45)
《笛在月明楼》

中秋已过,读后主的《望江南·闲梦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如此浅显的字句,却已把意境写到极致,把韵律写到极致,把孤寂写到极致。内心喟叹的同时,也不禁气馁,还叫我们当代人怎么写?

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
        
而后从三方面加以具体描写。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
        
其次是中景。“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
        
最后近景“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
        
古诗词中的乐器,我一直最喜欢“笛”,最爱的还是周邦彦那句: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或许最美的意境都和人的某种情愫切合,露桥月榭,便通到了人心的最深处,忧伤很薄、很静,又会一直,如影随形。

也爱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阳之夜,春风微拂,喧嚣的城市安静下来,诗人在客舍里无意中听到外面传来清亮的笛声,不知是何人正在吹奏一曲《折杨柳》,婉转的曲声,什么人听到能不想念家乡呢?
        
而到了后主的笔触,到了清秋,到了月华如水的高楼,便成了白水般的字句,去深拥,那怎般百感交集,也无从化开的孤独。
        


《识东坡》

常在想,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年代,做个小孩,做棵荔枝树,做罗浮的松、东西江的水,乃至做鸡犬,都是可以认识他的吧。
        
这是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东坡终于到了惠州。好多事对他都显得新奇,可是又似乎熟悉。

广东是亚热带,他看见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还有槟榔树。决不是个不适于生活的地方。在地方太守礼遇之下,坡公住在政府官舍中,就是合江楼。

城市有水就灵秀,比有一条江更好的,是有两条。 两江在此合拢,故楼名曰合江楼。 

这也是我和坡公的一个小小的缘分。“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坡公于此住了一年零一个月,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我一介俗夫,自从父母多年前搬来这附近居住,也有幸在每年假期,学着坡公,吸两江之灵秀,扩云天之胸襟。 

最喜入夜,江面流转七彩的光,合江楼也披彩衣,它展眉,它舒展腰姿,和两江、和坡公一起,畅快呼吸。 

另一个小缘分在荔浦风清,坡公在这里写“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而这里是我初中到高中居住的地方。

更大一点的缘分是东坡从合江楼迁出后,迁去的江对岸嘉佑寺。在这里他说,不久就“鸡犬识东坡”了。他还在这里写《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前两句写沧桑:经年风霜,头发早已变白,身体也不好,只好躺在寺中的藤床上。后两句却转回熟悉的“坡公配方”:可能是寺庙的宁静安逸吧,在这里睡得很香,寺中僧人不忍心打扰,轻手轻脚地打起五更种声。

这就是“生活是个结,解不开,就系成朵花儿”的苏东坡啊,六十又如何,多病困顿又如何?照样给你睡出岁月静好的赶脚。
 
相传此诗传到京城,他的政敌章悖震怒:苏子瞻竟然还如此快活?!于是把苏轼贬到比所有人都更远的儋州。以六十病躯,一贬再贬,居然还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权相害怕,这又何尝不是坡公的伟大胜利?!
 
又去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很喜欢的几段,写坡公在惠州的场景:

现在一切既已确定无疑,苏东坡决定自己盖房子住。那年年底,他给王巩写了一封长信。他说:“某到此八月,独与幼子三庙者来,几百不失所。某既弃绝世故,身心俱安,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呵呵。子由不住得书,极自适,余无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筑室作惠州人矣。”
 
次年三月,苏东坡开始在河东四十尺高的一座小山的顶上盖房子,离归善城的城墙很近。经过周期性的战事与破坏,这栋房子倒一直保存到现在,人都称之为“朝云堂”。在苏东坡的作品里,这栋房子叫“白鹤居”,北望可见河上风光,河水由此折向东北流去。
 
苏东坡盖的这栋房子十分精雅,共有房屋二十间。在南边一块小空地上,他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楷杷树、几株桧树和桅子树。他告诉帮他物色这些花木的那位太守,要给他找中等的树,因为他已经老大,不能等小树长大,大树又不易移植。
        
嗯,坡公是下了决心,在惠州终老的。

说回坡公两居的嘉祐寺,这里可以说是他在惠州最长久的居所,嘉祐寺原迹早已淹没于岁月的迁徙之中,后来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小学。

现在的学校名就是东坡小学,校内立有苏东坡像,墙上印有东坡诗词,只是不知孩子们是否知道,顺着时间的维度,他们与这位大文豪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嗯,当年我也不知道,如今却为之激动颤抖。对的,我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当年叫八小。


《兼怀子由》

不经意一抬眼,又看到那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苏辙。话说,苏轼与苏辙,真的是史上最好的兄弟,他俩互相应和的诗词竟多达近三百首,最著名的就是这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涯海角都以诗文相陪,精神的了解和情感的支撑,实在让人无比羡慕。
        
知名度超高的还有这篇《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深情却平实,是无需解释就全能读懂的大白话,这是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八月,坡公由定州贬往英州,未至又贬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八月七日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惊醒。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名写秋凉,实写人凉。从感觉和听觉上都是渲染当时当刻的哀伤,但笔锋一转,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却还能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

江亭醉歌舞,尊前遇知己,是叫弟弟不用担心,你老哥我交友遍天下,嗨皮得很哩!

遇到劫难,两个人生死相托。乌台诗案,坡公含冤入狱,饱受折磨,自认为将不久于人世,写下了这样的诗送给弟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辙读完泪流满面,跪求神宗,愿意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来换取哥哥活命。皇帝被打动了,于是坡公出狱,被贬黄州,苏辙也遭到贬谪,两人的兄弟情经受了生死大考。

《宋史》甚至专门强调了他们的兄弟情:“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不仅共患难,兄弟俩在富贵中更是争相为对方着想,希望成全对方更好的前途。

宋神宗病逝后,继位的哲宗仅10岁,由高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黜的人。这段时间,哥俩都处于仕途的最高峰。坡公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苏辙则任龙图阁学士、尚书右丞等职,职位比苏轼还高。

政敌对他们展开无处不在的攻击,为了避免给弟弟带来祸端,坡公首先上书,说兄弟两人同时在朝中做事不妥,他请求回避,希望皇帝外放他到地方任职。而苏辙也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外任,并说:“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面对高官厚禄,兄弟二人争相为对方让路。

坡公临终前,说唯一的遗恨是不能再见弟弟一面,“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他留下遗言,要苏辙葬他在嵩山之下,并为他作墓志铭。苏辙悲痛万分,在祭文中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在临终前,苏辙还交代后人,一定要把自己葬在哥哥身边。

是吧,看一个人,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身边的人,这样相互成全、傲迎风浪的兄弟,真是千古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昏的指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