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总有目光更远
总有目光更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7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支山中风飘飘

(2023-09-13 13:38:45)
想读一些以前不怎么熟悉的初秋诗词,找到汪元量这首《忆秦娥》:

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

燕支山是西北名山,又称焉支山、胭脂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属祁连山支脉。

我也是写过这山的,先写山下的军马场:马说,你静一静,就能听到迪迪的马蹄。那是十九岁的霍去病,出陇西,踏祁连,直捣匈奴王庭。

羊说,你静一静,就能听到风涌云聚、天地呼应。听到历史的心跳,听到我们,细细咀嚼青草的声音。

再直接写山:焉支山,雨不停。松枝凝露,石路蜿蜒,古塔悄听经。小花摇曳,远天交融,人仙互掩映。

来吧,来哩,拼胡汉的酒,踏丹城的韵,要把这千古的风流,一饮而尽。
        
当然不敢跟汪元量比,他是南宋末的大诗人、词人,也是最著名的宫廷琴师。

汪元量是一个很有气节风骨的人,德祐二年(1276年),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谢太皇太后北行。
        
至元十九年(1282年),宋廷继续被赶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内),汪元量继续随行,一去几年。一行颠沛流离,生活困顿,食不果腹,幼帝与全后母子心酸,汪元量自言“书生不忍啼”,仍然一直守护着幼主太后到处漂泊。
        
随后谢太皇太后等逝世,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汪元量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由于汪元量才华十分出众,元廷给了他非常丰厚的物质条件,但汪元量毅然上书元世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汪元量得以归去,自号水云子。
        
南归后,汪元量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还被后人广为传颂称道的是元十七年(1280年)秋,他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文天祥。第一次,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第二次,为其弹奏《拘幽十操》等十首曲子,琴音深沉悲凉,怆人心弦。

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是吧,文人手中无刀剑,亦有不管不顾、壮怀激烈!留下的轶事和诗篇,吸引后人反复诵读,击节赞叹。
        
而读着叹着,便是悄悄,到了深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讨一卷图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