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重天,二十年

(2023-09-07 16:44:46)
继续读马致远,就读昨天提到的“九重天,二十年”吧,出自马致远的一组《双调·拨不断》,一共十五首,都是叹世之作,有人干脆把它们命名为“叹世”,比较著名的是以下四首: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波澄月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眠时小童休唤。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研究马致远的人都据此推断马致远曾经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年,再从他的《南吕·金字经》“登楼意,恨无上天梯”来看,他在大都的仕途很不如意,这大概也是他南下去做了江浙行省务官的原因。求官不顺,很自然就会想到“绿水青山任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归隐田园的生活。再感叹,即使求得功名富贵又如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连六朝时煊赫一时的王、谢之家,不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寞了吗?

第二首说的是司马相如。算是一个以自己的才华打动了皇上,谋得了一官半职的人。“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的人就是司马相如,据说他在离开成都去京城长安的时候,路过成都北门的一座桥,就在桥柱上题下“不乘高车驷马,不复过此桥”的话。“题柱虽乘驷马车”,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派回成都去安抚西南夷,果然是乘高车驷马荣归故里了。但他回长安以后,也并未被重用,汉武帝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臣养起来而已。后来汉武帝的皇后,因年老色衰被汉武帝冷落,让她独自住在长门宫。她就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打动汉武帝,结果赋是写了,汉武帝却无动于衷。皇后没有重新得宠,司马相如也无从改变境遇,所以曲的最后感叹“且看了长安回去”。

第三首也是一种思考,古代的读书人,仕途上要成功,除了有大本事,自己打下个江山做皇帝(似乎没有成功的例子)以外,就只有找一个明君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当然如果这个帝王还在没有发达的时候就去辅佐他,以后就是开国功臣。西汉的萧何、张良,汉末的诸葛亮,宋初的赵普、苗训等大概都算这一类的人。但这又如何呢?六代的宫殿不还是残破荒芜、长满了禾黍了吗?那些达官显贵的坟头上,不也已经长满了楸梧了吗?一切,不仍是一场梦?

第四首,顺理成章,便说到归隐,说到“立峰峦,脱簪冠”,说到“醉眠时小童休唤”。
        
而我本人还喜欢以下这首:路旁碑,不知谁,春苔绿满无人祭。毕卓生前酒一杯,曹公身后坟三尺,不如醉了还醉。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我在北京比较熟悉的一个地方,多次在这里溜达流连,小小的土丘,满目的苍翠,似乎都已忘了曾有的沧桑巨变。
        
还有渠,水不算丰富,但有很多水草。是吧,人终究不过是自然万物的某一种存在,不过一眨眼,便过了这,二十年,二百年,二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