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对秋风

《亮色》
黄昏最吸引目光的,当然还是远天的亮色,那抹橙黄,仿佛随着夕阳一点点坠落而更加浓烈。
纵然,随后进入无边无际的暗夜。
喜欢旋律悲伤的曲子,也喜欢蕴涵磅礴大气的歌曲,象《坐上火车去拉萨》,象《天路》。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山下
如阴郁天空下突然跃入眼帘、豁然开朗的海平面,无数光点,无限亮色,是娇美的花朵,傲然盛放。
再有文学作品,喜欢困境下的坚韧,喜欢那些光明的寓意。比如之前提到的《马耳朵沟的教育诗》《穴居在城市》,比如杨少衡的《湖洼地》:“当时苏副主任着意提醒:你说过要让母亲值得。”
比如子雨的《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两人的眼光聚焦在鸟身上,鸟儿似乎有所感觉,冲天而去。
生活中有太多我们读不懂、读不透的章节,此刻望着远天,我也不知道那边究竟有什么,当然也知道随后就要出现的黑暗。所幸,当我们咬牙坚持,目光会穿越迷惘,辉映亮色。

纵然,随后进入无边无际的暗夜。
喜欢旋律悲伤的曲子,也喜欢蕴涵磅礴大气的歌曲,象《坐上火车去拉萨》,象《天路》。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山下
如阴郁天空下突然跃入眼帘、豁然开朗的海平面,无数光点,无限亮色,是娇美的花朵,傲然盛放。
再有文学作品,喜欢困境下的坚韧,喜欢那些光明的寓意。比如之前提到的《马耳朵沟的教育诗》《穴居在城市》,比如杨少衡的《湖洼地》:“当时苏副主任着意提醒:你说过要让母亲值得。”
比如子雨的《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两人的眼光聚焦在鸟身上,鸟儿似乎有所感觉,冲天而去。
生活中有太多我们读不懂、读不透的章节,此刻望着远天,我也不知道那边究竟有什么,当然也知道随后就要出现的黑暗。所幸,当我们咬牙坚持,目光会穿越迷惘,辉映亮色。

《明日对秋风》
天气还是热,但近晚已有了些许凉风,毕竟是立秋时分了。读李益 《立秋前一日揽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就在这镜中对我暗暗嘲笑。明天又是一个立秋,只有将花白如雪的两鬓,对着明日的秋风萧萧。
仕途之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古时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是比他们,似乎要潇洒一些。
他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但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他觉得自己还活着,这就够了,身外诸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
李益是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事实上李益后来也没有停止仕途跋涉,最大当到礼部尚书,约等于现在的中宣传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蛮大的了。
立秋也算是一个蛮纠结的节气,立秋非真正的秋,炎夏仍在发威,只有早晚的凉风,轻轻一漾,诉说古往今来,红尘过客的心声。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就在这镜中对我暗暗嘲笑。明天又是一个立秋,只有将花白如雪的两鬓,对着明日的秋风萧萧。
仕途之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古时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是比他们,似乎要潇洒一些。
他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但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他觉得自己还活着,这就够了,身外诸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
李益是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事实上李益后来也没有停止仕途跋涉,最大当到礼部尚书,约等于现在的中宣传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蛮大的了。
立秋也算是一个蛮纠结的节气,立秋非真正的秋,炎夏仍在发威,只有早晚的凉风,轻轻一漾,诉说古往今来,红尘过客的心声。

《兹晨戒流火》
继续读立秋时分的诗,今天读刘言史 《 立秋》: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这天的早晨开始,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唰唰作响,正是秋天的声趣。
首句,“流火”参考《诗经七月》里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先卖个小关子,后面再解释。“商飙”指秋风,悄然吹入人间。
次句,动词用得极好,一个收,一个动字,特别形象拟人。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实则是处在暑与凉的过渡之中。暑气,极盛而衰之时;秋凉,待发而未盛之际。正所谓将去的依依不舍,欲来的还小心翼翼。
刘言史,唐代诗人、藏书家,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与李贺、孟郊同时,其诗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计七十九首。是当时就名扬四海的大诗人。
历史上还留下了他的一些趣事,有一次,他去拜访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王武俊要出猎,便邀刘言史同往。行猎中马匹惊起芦苇丛中一双鸭子,王武俊一箭双鸭,十分兴奋,得意地对刘言史说,我的武艺高强,先生诗词顶尖,何不作诗以颂此文武之会?刘言史当即于马上作《射鸭歌》以献。王武俊愈加器重,欲推荐刘言史为枣强县令,刘言史却以有病为由婉辞,但人们却由此称刘言史为“刘枣强”。
随后刘言史的名声传到了汉南节度使陇西公李夷简的耳朵里,渴思一见,便以髹器(漆器)千件赠予王武俊,请其引荐。于是刘言史做了李夷简的幕宾,从此每天与陇西公饮酒赋诗,刘言史由此诗名大噪。过了一段时间,李夷简的一个僚属说,以刘言史的才干,只让他作诗,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李夷简便问刘言史愿意做什么官,刘言史回答说,我也没多大能耐,做个参军也就到头了,于是被任命为司功参军,约等于现在的团职参谋。后来李夷简又奏请为其升职加爵,没想到刘言史无福消受,诏下之日,竟无病而亡。陇西公大恸,说,果然如其所言,只做到了参军。于是厚葬于襄阳万山柳子关。
十多年后,晚唐诗人皮日休为其撰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刘枣强碑》,对刘言史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美丽恢赡,自贺(李贺)外世莫得比”。
嗯,絮叨完这些,该去解“七月流火”的小关子了,那是一次,室外打完球出来,空气中流动着一团火。汗水在额头和后背奔涌,躯体仿佛是被架在了烤炉。
脑海里就跳出这个词:“七月流火”,这个词让我莫名兴奋,多准确,感同身受啊!随即想,干吗不是八月流火,分明八月更热嘛!
上网去查,2005年7月,某著名大学校长在致欢迎辞时就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嘿,看似准确到位的用语,不料却是一个关乎复兴国学的事件。小的不才,和十余年前的大校长一起中招了。
学习一下啊,“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
误会了我的哥,“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其实人家诗中的“火”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尔法星。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当然还有继续较劲的,他们说《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上哪去知晓“大火星”?因此“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热得冒火”的意思。
哈哈,吵吵嚷嚷更健康,不过于我本人,是认可了“流火转凉”了。
是吧,热极则凉起,否极则泰来。襄阳万山柳子关上,“世莫得比”的刘言史,是否还安静地端详着红尘世间,人生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计较的呢。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这天的早晨开始,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唰唰作响,正是秋天的声趣。
首句,“流火”参考《诗经
次句,动词用得极好,一个收,一个动字,特别形象拟人。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实则是处在暑与凉的过渡之中。暑气,极盛而衰之时;秋凉,待发而未盛之际。正所谓将去的依依不舍,欲来的还小心翼翼。
刘言史,唐代诗人、藏书家,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与李贺、孟郊同时,其诗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计七十九首。是当时就名扬四海的大诗人。
历史上还留下了他的一些趣事,有一次,他去拜访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王武俊要出猎,便邀刘言史同往。行猎中马匹惊起芦苇丛中一双鸭子,王武俊一箭双鸭,十分兴奋,得意地对刘言史说,我的武艺高强,先生诗词顶尖,何不作诗以颂此文武之会?刘言史当即于马上作《射鸭歌》以献。王武俊愈加器重,欲推荐刘言史为枣强县令,刘言史却以有病为由婉辞,但人们却由此称刘言史为“刘枣强”。
随后刘言史的名声传到了汉南节度使陇西公李夷简的耳朵里,渴思一见,便以髹器(漆器)千件赠予王武俊,请其引荐。于是刘言史做了李夷简的幕宾,从此每天与陇西公饮酒赋诗,刘言史由此诗名大噪。过了一段时间,李夷简的一个僚属说,以刘言史的才干,只让他作诗,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李夷简便问刘言史愿意做什么官,刘言史回答说,我也没多大能耐,做个参军也就到头了,于是被任命为司功参军,约等于现在的团职参谋。后来李夷简又奏请为其升职加爵,没想到刘言史无福消受,诏下之日,竟无病而亡。陇西公大恸,说,果然如其所言,只做到了参军。于是厚葬于襄阳万山柳子关。
十多年后,晚唐诗人皮日休为其撰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刘枣强碑》,对刘言史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美丽恢赡,自贺(李贺)外世莫得比”。
嗯,絮叨完这些,该去解“七月流火”的小关子了,那是一次,室外打完球出来,空气中流动着一团火。汗水在额头和后背奔涌,躯体仿佛是被架在了烤炉。
脑海里就跳出这个词:“七月流火”,这个词让我莫名兴奋,多准确,感同身受啊!随即想,干吗不是八月流火,分明八月更热嘛!
上网去查,2005年7月,某著名大学校长在致欢迎辞时就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嘿,看似准确到位的用语,不料却是一个关乎复兴国学的事件。小的不才,和十余年前的大校长一起中招了。
学习一下啊,“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
误会了我的哥,“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其实人家诗中的“火”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尔法星。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当然还有继续较劲的,他们说《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上哪去知晓“大火星”?因此“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热得冒火”的意思。
哈哈,吵吵嚷嚷更健康,不过于我本人,是认可了“流火转凉”了。
是吧,热极则凉起,否极则泰来。襄阳万山柳子关上,“世莫得比”的刘言史,是否还安静地端详着红尘世间,人生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计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