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云深处亦沾衣

(2023-04-12 11:45:02)
《这世界那么多人》有位兄弟,特别喜欢唱这首歌。当旋律响起,他拿起麦克风,整个人,完全在歌曲中沉浸。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
常让我 望远方出神

听着和听原唱的感觉也是迥异,当然不是说莫文蔚唱得不好,她延续的是一贯的咬字飘忽,声调有点平,甚至是闷。
        
但你又能那么清晰地感觉到,这貌似的漫不经心,深藏了多少汹涌,多少可能。
        
再看这哥们,他已经不要所有的可能,就要沉进去、沉进去,全世界,只留下歌声。

又去想《盛夏的果实》。
        
那是我第一次听莫文蔚唱歌,第一次知道,原来深情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希望,和绝望是可以如此纠葛。
 
后来看她演的白晶晶,她演过这么多角色,居然就只记住了这一个。再后来有一次,是在七月将尽,踏着盛夏余晖,走进了临水之滨。树很老了,张着虬结的臂膀。光影陆离,血红的落日,在枝叶间,若现若隐。
 
龙眼仍是饱满的,迎风,招摇这一季,对枝头,最后的占领。

真的是,盛夏的果实哩。让人想起,望远方出神。

暮色自池塘漾起。水云处,尘事已是恍惚不定。这世界这么多人,这盛夏果园,适合和谁一起走进?又果真留驻过什么?离合,还是阴晴?
        

《辩论之忆》大佬东在群里发了一张老照片:大咖云集的93大专辩论会。
 
我说,可惜没了我们当年辩论赛的照片。嗯,那年应该也是93年。
 
系际赛,半决赛对中文,能干的学生会干部提前布阵,偌大一个阶梯课室,竟有逾八成是我系兄弟姐妹。
辩题是发展私立教育,印象最深的是自由辩论,对方抛来一句:放眼神州,私立教育就象萤火之光,岂能争辉?随口应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掌声雷动,憾人心魄。后来成为校队搭档的中文辩友一直耿耿于怀:你们就赢在啦啦队了。
 
决赛对数学,在电教礼堂。那场我发挥不好,太想赢,如鸟儿翅膀系上了铅锭。幸好大佬东、老三、老五都出色发挥,特别是自由辩论。老五一直笑眯眯,却句句见血,老大更是大手杀戮,逼得对方手忙脚乱。我们勇夺桂冠。
 
校际赛,半决赛对垒广外。辩题是“学校自主收费利大于弊。”
 
自由辩论,对方咄咄逼人:作为未来的教师,难道你们不想把黑白电视变Panasonic,把两个轮的自行车变成四个轮的小轿车? 我说:想,很想。但我更害怕面对那些在泥桌子泥凳子上读书的泥孩子,无地自容。
 
再一轮,对方大谈理想,但言辞不清,大佬东瘦长的身形弹起,大手一挥:我算是明白了,原来对方辩友的真正理想是把电视机变成Panasonic! 哄堂大笑中,我俩眼神对视,真有那么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呢。
 
而我一直耿耿于怀,那年赛后,同年的我俩(月份还是我大)猜拳争大,结果我恶狠狠的拳头被大佬东蒲扇般的大掌包了个正着,在大伙放肆的笑声中,老大做了老大,而我成了永远的“二师兄”。
 
嗯,辩论之忆,写得有些长了。最后写写河佬吧,辩论赛他没上场,可整个团队中最忙的是他。找资料,备宵夜……包括输掉那场半决赛后,他把我们一个个拽到小餐馆的酒桌上,端起满满一大杯啤酒,红着眼睛对我们嚷:在我心里,你们是最棒的! 永远都是!
        


《入云深处亦沾衣》那雨打在玻璃窗,映着灯光,是春夜,给四月添的衣裳。读张旭《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光旖旎,山中万般天气,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归离?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薄衣。

张旭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一个“弄”字出神入化。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但又有啥大不了?这就想归?不要这么扫兴吧?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因为春季雨水充足,山中即使晴天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这又正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那雨打在玻璃窗,映着灯光。没有山,游子背着诗,点滴是日常。


《诗酒趁年华》那一年,坡公从美景多、诗友多、钱多多的杭州,来到生活环境差、文人墨客少的密州任太守。
        
他当然不会气馁,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他把密州城西北墙上的一座废台,加以修葺,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他自己非常喜欢,无数次登台泼墨,很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这超然台上写的。

今天读另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柳枝仍在风中扬洒,登临远眺,护城河里水半满,满城春花,凄凄烟雨,正笼罩万户千家。

寒食节过了呀,酒醒更知路远,唯有叹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叨咕思乡情结了耶,姑且点上新火,烹一杯刚采的新茶。

寒食节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此轮外放,他先去杭州,三年后又到密州,从此背井离乡,磨难一个接一个,一生再也没回去过家乡眉州。

是以坡公自己说:我比不上陶渊明,陶渊明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快乐,且超脱。我做不到,比不上陶渊明。人世间总有那么点功名利禄,在我身上缠绕。

但依旧,这是坡公啊,熟悉的配方,旧时的味道。

写诗、喝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啰喂。趁牙还没掉,眼还未花,该干啥干啥呗。


《那是你一回眸》
 
那是你一探头
云深雾厚
我们一起
邀明月照河沟

那是你一回眸
霓裳舞袖
我们向往
留温情照九洲
 
那是听一更漏
点滴谁偷
我们奔跑
奋力跑到宇宙

那是留一笺收
书写浓稠
我们仰望
共烟云洗群楼


入云深处亦沾衣

入云深处亦沾衣



《少年游》那小黑影,由远及近,飞过屋顶,飞过屋顶的圆弧形,飞过夕阳淡淡的韵。

那街景,暮色开始一点点现形,薄得象蝉翼,又象模糊的窗镜,把二三十年的岁月倒影。

那高楼中间的篮球场,那雀跃争球的少年,活蹦乱跳的,可是和你当年,一般的声音?

那已开盛的林荫,多少次,你夹着厚厚薄薄的文件书籍,缓缓在那些葱茏的树下穿行。

那新雕砌的植物造型,红红绿绿,迎接一代又一代,老老少少的市民。

那空中泳池,碧波粼粼,暮色也薄薄落在水面,轻轻拥抱,微微摇晃的波心。


入云深处亦沾衣



《原乡的风景》想起一段话:无论外部如何风云激荡,个体终究要在历史中生活下去。我们皆是其中人,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泥沙,如何在当下小环境自处自适,始终是首要问题。
 
又想到南方的朋友,写上班时被一场暴雨,挡住了匆匆的脚步,在东华东到文明路之间的骑楼下面,安静地看木棉花开,看雨中的文明路。
 
我也去看骑楼,北京路的骑楼。

薄阴,雨一直将下未下。若有冷雨拍墙,就会留下斑驳的印记。没雨,各路招牌也使劲抖落身上的灰尘,要从百年的岁月赶来,吐纳时尚的气息。
        
苍郁的树木,散落的小花,还有供游人休憩的木椅,也都在吐纳气息,呼应着飞檐,呼应喷上彩绘的玻璃,呼应着几十年,飘飘漾漾的记忆。

是的,这是十八岁就开始踏上的街头,如今每次都匆忙来去,此刻的驻足,是命运指尖轻轻的一扫,还是指缝滑落的,某一个期许。
 
走进一家家老字号铺子,不为买东西,只为唇齿间,再多辗转几句,这居然已渐显陌生的乡音。

是吧,陌生。还有多少,细节的种种,渐渐已,模糊难觅。
 
等不到暮色起了,隔着玻璃想象一下,到那时望出去,街灯会象焰火,高楼静默,一家家灯盏,微微摇晃,温暖而疏离。


《南国夜行》
 
南方的枝叶
在大口喘气
热烈讨论
到早了的夏季

南方的花朵
迎来最盛花期
迫不及待
披上艳丽霓衣
 
南方的灯火
仿佛攀上了阶梯
天上也有街市
接着人间烟火气

南方的汗滴
来得更加容易
甩开脚步
任水汗淌落入泥


入云深处亦沾衣



《见闻》
 
方寸之间
葱茏满眼
眺一粼波光
春满心田

奇石万变
小径蜿蜒
梳一鬓斑驳
温情毕现
 
芭蕉相连
红花正艳
听一缕晚风
绿茵痴绵

宏太致远
此是辛园
赏一襟情怀
格局共见


入云深处亦沾衣

入云深处亦沾衣



《陪着四月发呆》
 
那黄猫要从画里
从午后花海
嗖一下
跳出来

它追逐一朵蓓蕾
将开未开
它追蝴蝶
比着欢快
 
桌椅随意摇摆
四月坐在上盖
悠闲听着
遥远的天籁

我也陪着四月发呆
看着那只黄猫
从岁月深处
嗖一下跳出来


入云深处亦沾衣


《奇迹》
 
我幕天席地
等待一架飞机
从弧形房顶
腾空而起

我雨雪霁霁
奔赴一段记忆
看长线悠悠
暗自着迷
 
我用橡皮
擦去一段距离
抱抱母亲
用疲惫的双臂

我煮江海
煮沸一天蒸汽
驾筋斗云
写自己的奇迹


入云深处亦沾衣

入云深处亦沾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天渐入佳境
后一篇:在二月兰旁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