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时相遇夕阳中

(2023-03-24 17:15:11)
《来时相遇夕阳中》

读辛弃疾的《定风波·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这是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罢去所有职务,闲居带湖。

“少日”与“老去”是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狂欢放纵。“插花”、“走马”,还要“醉千钟”。

而后笔锋一转,“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春风不断地吹啊,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就会随之破败,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但却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

“试问春归谁得见?”这一句问得突然,回答却是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它们,是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逢。

是啊,斜阳如水,燕子翻飞,这一刻手中无剑,眼里剑光暴涨,他眯起了眼,是看到八百里分麾下炙,是看到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是吧,他终于还是看到了那天的,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令他速到临安,但诏令到铅山时,稼轩已病重卧床不起,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临终时,锤床大呼“杀贼!杀贼!”
        
是哩,那一刻诗人也成了燕子,和春天一起归去,归向血色残红。


《同向春风各自愁》

读李商隐的《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是指代人写诗赠送他人。李商隐写过两首《代赠》,这首更出名,从词句来看,“代赠”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说辞,讲述的还是他自己的情感与故事。
        
春日黄昏,女子独上高楼,想看看恋人有没有回来,却又停住了脚步,不敢向前。原来她突然想到玉梯已经横断,心上人根本无法前来。
        
天上的月亮好像早就预知了一切,月缺而不圆,人散而未聚。蕉心还未打开的芭蕉与未开花蕾的丁香,象征着男子与女子,虽然不能相会,可心意相通。春风乍起,黄昏日落,两人分隔两地,哀愁无边、相思无限。
        
此诗看似普通,借女子的口气,用缺月、芭蕉、丁香,表达了离愁别绪。事实上此诗的意境备受后人推崇,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在很多文集中,甚至被誉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意境营造的首推之作。
        
前二句“楼上”、“玉梯”之意,与李白之“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望断归飞翼”词意相似,暮色苍蒙,人心亦苍蒙,又燃起希望,仿佛暮烟四合中,一点点亮起了灯火。
        
后二句借物写愁:丁香之结未舒,蕉叶之心不展,春风纵好,难破烦忧。后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从这两句生发出来的。
        
我本人亦深喜“同向春风”,曾多次引用,反复把玩。张开襟怀,共迎春风拂面,却是“各自愁”,乍暖还寒的时节,百感交集、丝丝缠绕的感受。
        
又想昨天有兄弟提到我的文字,说还是写父母写亲情的最有味道,很琐碎,又很真实,直击人心。甚至常常让他在失眠的夜里,忍不住翻出来再看看。
        
那也是一个离家的汉子,也是“同向春风各自愁”么,当目光越过千里,落在芭蕉与丁香,落在老家绕梁翻飞的乳燕,落在,水一样的春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浮云杏花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