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天

(2022-11-23 11:37:0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过很多坡公的诗词了,这首也是名篇,特别是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千古名句,但就全篇论,流传度并不算太高,估计,是因为用典太多。
        
冬夜燃灯花,单元楼管控后时光突然变慢,楼下的蓝色街灯,依稀若幻。也好,好好读诗吧,就读这首《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是坡公在凤翔府任职时的朋友,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彼时坡公也正风华,凤翔府是他人生仕途的第一站,两个饱学而豪迈的青年才俊,岂会有丝毫在意于衣着是否粗陋,囊中是否羞涩?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坡公准备调回长安,作此诗道别并寄语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董传,情意殷切,寄予厚望!

真是大量用典。“烹瓠叶”是用《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这里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把这些典籍妙句展开,是小老哥对小兄弟的循循善诱:你既然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就下决心参加科举考试吧,虽然家境比较贫寒,不能像孟郊先生那样骑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只要高中了,就有机会被达官贵人的“选婿车”包围,到那时,不挑到眼花缭乱都由不得你,你可以得意洋洋向世人们炫耀,我已步入显贵之列!想象一下,擢升的诏书递到你面前时,黄纸黑字的墨迹都还没干透呢。老弟,为了这个辉煌的目标加把劲吧,有钱没钱都不是问题,高中才是硬道理!

余光中先生说过,“我要是去旅行绝对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诚不我欺啊,我也绝对挑坡公,无论是短游,还是做一辈子朋友。
        
又去想一个估计很多朋友都会感兴趣的问题,肩负苏大哥厚望的董小弟,后来考上了吗?度娘告诉我,董传没有辜负苏哥哥,一举考中进士,可惜在熙宁二年,考中后没多久,就在苏哥哥还到处为他写推荐信的时候,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江湖早行》早起在屋里踱步,不能出门,步不能停。看圈里,有朋友转高鼎的《早行》: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嗯,就是清代,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个高鼎,这是风格迥异的一篇。

早上赶路时,自己就象一片叶子飘落在西风,天刚亮蒙蒙,就被催着上路。水流声伴着残梦,急急向前飞奔。船帆带着星辉,飞在空中。
        
当鸟儿还未醒来离枝,寒潮已不断涌上石滩。江河湖海哪来远近之分呢,不要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归来。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离当代不远了,此诗大约创作在咸丰年间(1851~1861),洒脱雄浑,却是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继续想“早行”的话题,《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谓更加到位,而此句再到毛泽东笔下,顿时更有了磅礴气势。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东方将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连东海。战士们眺望,遥指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一直以为如此豪迈的诗篇,应该书写于主席志得意满之时,查资料才知道,《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德国人李德“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伟人就是伟人,主席并不气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他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然而他内心又升腾燃烧的火,笔触激越昂扬,语言雄奇,反映了积极乐观的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让人极受感染!

写罢这首词,毛泽东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

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何用慰远客》居家第三天,继续读诗词,今天读柳宗元的《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在广阔的蓝天上。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洁白的光辉滋润浓霜。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无奈千里迢迢山高水长,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抚慰远方?

这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赴任途中,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十年,柳宗元都生活在永州,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此篇就是其中抒怀咏志的代表作。

起句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神韵,不仅写出梅花昂首怒放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生机蓬勃的感受。其背景是高远广阔的碧空,更突出了梅的雅洁。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抬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后面由咏物转入抒怀。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怀念远方的友人,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实是无法如愿。除了地理上的原因,还有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从“聊赠一枝春”化出的这句,令人百感交集。

结句紧承,却含有更深一层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这是慨叹,是祝福,也是真实的写照,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我和早梅一道,不与百花争艳,守着严寒,傲立风雪。待到春光明媚,众方暄妍,我们就默默退出舞台,仿佛于这个世界,从未来过。
        
随后的岁月,果真按这样的剧本演绎。元丰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回到长安不到两个月,便因为同批回京的刘禹锡的一首诗,遭朝廷新贵谗言陷害,又同批被贬出京城。对了,就是我刘家哥哥桀骜不驯的《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次,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柳宗元,在柳州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年时光,憾然去世。年仅47岁。
        
但作为柳州的父母官,柳宗元深得百姓爱戴。在柳州的岁月里,他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他颁布政令,废除残酷的风俗,释放奴婢,兴办学堂,推广医学。此外,他还带领柳州人民开凿水井,开垦荒地,使当地人们走出饥饿和贫困。
        
正如坡公之于惠州儋州,韩愈之于潮州,柳宗元们,都如早梅,用自己最后的才能,润泽照亮着,一方荒芜。
        

《疑是林花昨夜开》居家第四天。昨天是阴天,冷嗖嗖,想着今天再阴天,初雪就快来了,却是迎来明媚的冬阳。
        
还是读跟雪有关的诗吧,读唐代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象青旗随风飘扬在望春台。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迎来千朵万朵的盛开。

宋之问生活在初唐,在武则天掌权时期颇受重用,他为人为官都留下不少恶名,最终也落一个异乡赐死的悲惨结局,但他这诗却写得如此剔透唯美,看来人真是一种太为复杂的动物。

再来细细欣赏他笔下的这个场景:清晨起床一推门,昨日还是光秃秃的树丫,融融纷纷片片白,象开了满树的梨花。风过处,银色的颗粒落英般飘洒。雪是闯入凡间的精灵,温柔了俗尘造化。

是吧,象是一直有只眼睛,看着人间,看着或美丽或丑陋的我们,雪是他派来的使者,在我们身上,在诗词的篇章,在历史的每一个犄角旮旯,轻轻拍打。

又去想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南国没有雪,却也是这林间沐雪一般的心境。当时在高校当辅导员,住在教材科书库腾出的角落。小屋靠着学校的围墙,墙外是屠宰场,常有临终的猪,凄厉啼唤。我是属猪的,每每在这样的午夜或清晨惊起,身体慵懒而脑海清明,再无睡意。

那时的住地,一出门就有一片小小的树林。有时干脆起身,披件衣服,缓步走向林子。林子很小,但树很高。有风有月的时候,月亮会在枝桠间欢快跳跃,象一只顽皮的松鼠。若是春来,林子会生长许多不知名的花,灿烂着、招摇着,是这春最不被注意又最旺盛的角落。
 
想起当时写的一句话,如昔日,重临:就这么缓缓走着,尘世间再多的凄苦与宿命,原也可托了这花木、这月色、这一明一灭的烟头,渐远、渐轻。
        

《会当乘小雪》居家第五天,小雪。恍惚想起,去年的小雪,是在惠州过的。当时我写: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是吧,天上和水里的月亮,都在微微摇晃,都在温暖着,流浪的心房。

摇晃成那夜的相聚,父亲短暂出院,在家休养,我对朋友们说:就不出去了,你们来,一起陪老人家,带点菜来。乘热,莫凉。

竟来了满满一大桌子的菜,不要酒,岁月就是琼浆。
 
一起来的还有故事,小勇说起他读初一初二的时候,整整两年,每天下课了走路过来陪舅公下棋,下完棋再回家吃饭做作业。我笑,一直是你让他吧,他说没有,我是一点点学会,一点点长棋力,都是舅公带着我。
 
老四说起当年在暨大,刘叔吴姨难得来一次,然后来了,一起哭,一起抹干眼泪,去买吃的,买回来装点陋室的种种。

老猫说着更早,同一条村,大人间的守望相助,孩童的亲密和争斗,一起的玩耍,纺织娘扑棱翅膀的歌唱。

还有好多,说到垂泪,泪湿了衣裳,

而后我送他们走,送他们,走在波光潋滟的江畔,走在同一个月亮。一起走在,岁月的尖尖上。

当时我还写:无雪的天空,有暖风徜徉。而后独自在江畔读诗: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这是陆游的名篇章,全诗是:

故里躬耕後,颓龄耄及前。
开门无客至,得句有僧传。
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
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年老返乡,八九十岁就要到眼前了。每天开门没有客人来访,写的诗也只有附近的僧人传唱。恍惚之间觉得人生如梦,空空的日子倍感漫长。应该趁着这小雪天乘船去拜访老友,就象古人那般模样。

用了一个典,《世说新语·任诞》中讲: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 《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后以“剡溪船”指隐居逸游,造访故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见或不见,反而是无所谓的。古人之情怀,是何等洒脱飘逸。
        
而我当是狭隘了,我是那么那么想见故乡的亲友。想见母亲。想见父亲。
        
是果真能乘了小雪?还是依了情谊,依了无声的桨,依了夜的江畔,夜的流光。不述离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星星斑鬓显
后一篇:最后几叶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