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浮生一日凉
(2022-07-13 15:30:15)
《对坐》橙云很淡、很轻,象有烟霭,又象透明。天和地,云和树,屋顶和窗子,象是安静对坐。
是,想那些,曾经安静对坐的人。
老叶,很久前就写过。那时候刚到暨大任教,住在办公楼一个闲置的办公室,白天这里人声鼎沸,日落后只剩了老叶和我。老叶负责看门,嗜烟,两只烟枪相对,落寞也可随烟。对,那时我还没戒烟,抽烟也很多。
楼里有一间生物系的实验室,常关了些不知名的动物,于寒冷的长夜,凄清啼叫。总想爬过去,偷偷把它们放了。给老叶提这事,老叶平静地笑,浑浊的眼神似有不易觉察的痛。具体是什么,他从来不说。
我还在校老叶就走了。我老了,该回去抱孙子了。他低喃。似告别,似自语。很想对他再说些什么,哪怕只是说说这寂静的楼,这人群之外若有若无的闲聊,这寒夜对坐时缭绕的烟雾。终难成语。只是帮着他收拾行李,再偷偷往他的行囊塞进几包他爱抽的万宝路。心绪汹涌,却归沉默。
还有一个姓曹,我刚到北京时,招待所的勤杂工,和老叶相仿的年龄。老曹负责洗床单,主动把我们的洗衣任务包了,晒干、熨好,再一一送回房间。给他钱,他怎么也不收,到后来急了都骂人了,只好作罢。
所幸他也是喜烟的,便常拿了烟去和他对坐,扯些闲话,他家乡口音重,交流颇难,渐渐地也不怎么交谈了,就这么一起坐坐,帮着做点什么,再相视一笑,各自散去。
或许开口能头头是道的我,其实骨子里本是沉静,甚至木讷的人,喜欢这样的交流,喜欢在这样烟雾静漫的空间舒展,任情绪的花树,茂盛婆娑。
《天空之城》黄昏,街灯还未亮。乌云象天空的斗篷,地上长出城堡,迎向夜的呼吸。
酝酿着雨。
小提琴悠扬传来,舒缓、痴绵,慢慢又添加了跳跃的旋律。是在向往有无尽宝藏和奇异能力的天空之城,是小男孩帕索和小女孩希达在飞行石上的翩翩舞蹈,舞成传奇。
钢琴响起,安静、深沉而神秘。
水乳交融的两种乐器,象男女主人公的私语,象心灵深处的寄予。
酝酿着雨。
而后风来,越来越急,把斗篷吹宽、吹大,吹成欲卷天地的席。
谁的手在抖,在抖,模糊了希冀。
雨仍无期。
而后一切越来越宁和,最后天空之城回到了它原来的样子,一棵生命之树,永远守望大地。
温柔、无望,生生不息。
《记忆》明天就是父亲节,印象中从来没给父亲过这个节,除了偶尔想起,打一个敷衍的电话。
父亲那代人,也是不屑于这些洋节的吧。
其实洋节土节,节日和日常,又有多大区别?都只是由头,让我们去关注彼此,去记住,或怀念那些细节。
是,此刻我隔着千里,仿佛又看到父亲坐在楼下的大树底。有人来,就反复聊他的两个儿子,特别小的那个,跑到那么远的北京,几十年了。反复聊,他的孙子孙女。没有人来,他就自己在树下,久久地坐着,常常就盯着一个方向,是的,如果哥哥或我回来,就是从这个方向来。
又想那年,我象往常一样飞广州,借了朋友的车飞车回去,这次借的不是平日用得较多的那辆,车子靠近父亲了,他没察觉,仍在焦急地张望。还坐着,腰杆挺得笔直,鞋子不断地抖动,似乎随时就要一跃而起。
是,不管我们年龄多大,父母始终最为我们操心。而我,年过半百,自诩坚强独立,却一直是父亲最重的心病。从我十八岁踏上异乡求学的征程,我几十年的行踪遭遇,就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目光和心绪。
就算重病、住院,他仍最记挂远方的我,总是跟母亲提起,操心着我的一点一滴。
送父亲骨灰回乡的那天,微风徐徐,田间的小花摇曳成恒久的记忆。到夜间却是狂风暴雨。那定是父亲舍不得离去,舍不下母亲,舍不下儿孙,特别舍不下我这个走了五十一年仍在路上的小儿子,心疼着,这个孩子的颠沛流离。
是,更多的时候我都云淡风轻,是麻木,或是忍着。直到那天,夜色汹涌如海,剧痛突然袭来,不禁转身颤栗。年幼的孩子在身后关切地问爸爸怎么了?我站稳,轻声说:你的爸爸,没有爸爸了。
《手植青松三万栽》老友说:时间里满是回忆,但世界已经空了。又说,你的文字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一句,同时鼻子眼睛一阵酸楚。
谢谢他,谢谢那些和我一起感怀,特别还提醒我要好好珍惜还健在的母亲的朋友们。同念亲恩。
再一起读首诗吧,读坡公的《送贾讷倅眉》: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老翁山下清澈的泉流环绕,我曾亲手把青松三万棵种栽。父老乡亲收到书信,就会感觉我还在,庭轩水岸,仍为我打开。枝干盘曲的松树都一一存活,听着外面萧萧风雨,似哀叹伤怀。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百姓的保护不被剪裁,等待着我,白发苍苍时归来。
这是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坡公知登州任,到官五日,即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正可谓志得意满。他的好友贾讷,这时将到眉州作官,倅是指副职,倅眉,就是任眉州副知州。
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坡公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坡公给好友作诗相送,也是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
手植三万棵,当然是夸张,但坡公确实从小就喜欢种树,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家乡附近的山冈上种植松树,作有《戏作种松》诗: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又经历千山万水,松树也已成为故园的象征。每逢思乡,梦中家山,千里万里,总离不开松树:“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还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他,是坡公啊,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除了会感叹,居然还真传下了“东坡居士种松法”。《东坡杂记》详尽记载:“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实结熟而未落,折取并萼收之竹器中,悬之风道……至春初,敲取其实,以大铁鎚入荒茅地中数寸,置数粒其中,得春雨自生……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多畏日与牛羊,故须荒茅地,以茅阴障日。若白地,当杂大麦数十粒种之,赖麦阴乃活,须护以棘,日使人行视,三五年乃成。”
时至今天,这些看起来仍然是行之有效的种栽手法,而“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句,更是让人心中一动,这也正是游子最真实的写照。或许经过无数的江湖夜雨,他早已强悍而冷漠,唯有始生处,那是他心头,脆弱而温柔的地方
《一扇心窗》
炽烈骄阳
山谷是否藏
秋的踪影
清泉一汪
道阻且长
灯杆似旗扬
后视镜里
一扇心窗
朔风游荡
夜光酿琼浆
霞衣又披
远天橙黄
连续奔忙
不只谋稻粱
犹记当初
理想模样
《细听语言》
鸟儿说
敬亭山太远
我高飞许久
随孤云去闲
青山说
栏杆谁拍遍
白发三千丈
妩媚亦觉浅
乱红说
黄昏何门掩
天鹅绒幽蓝
楼高更不见
夜色笑
你还写诗篇
举杯邀白马
过隙又一天
《听指间的风》
鸟鸣密密层层
想那一句
顺着山坡滚落
却是一捧雨声
紫花也迭迭层层
听指间的风
风述说遥远故事
西窗在安静受承
枝叶也掩映层层
屋顶张尖角的楞
它们想问很多
浮云说你们等
心绪也辗转层层
别再问否还是肯
人生无限万象
真善美才是根
《又得浮生一日凉》进入雨季,虽远不能跟南方相比,却也多了些缠绵悱恻。适合读诗词,今天读坡公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林深尽处,高山跌入眼眶。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乱响。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柔和芳香。
乡村野外,斑驳古墙,我手拄藜杖徐徐徜徉,抬眼,却见西沉斜阳。昨夜三更,天公殷勤降下一场好雨,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儿啊,享受一日清凉。
这是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坡公谪居黄州已经三年了。
开头两句,寥寥数字,就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且意境幽深,呼之欲出,令人拍掌称妙。
三、四两句,含意深邃,清新淡雅,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似乎香有形状,可以细细把赏。
下片前三句,坡公描绘自我形象,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神伤?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都象,又都不象。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下了一场好雨,又使我得享一天凉爽。“殷勤”二字,其实用得极辛酸,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老夫呢?大概世人早已忘却,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心莫被物役,莫以物喜,莫以己悲,这当然是境界,但纵功力深如坡公,仍难免颓顿自嘲。
只是,他着实可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坡公啊,又或许,他会有迥异于世人的心理活动:纵使皇帝老儿,甚至全天下都把我遗忘,又怎样?依然有天公为我,殷勤送凉。
《向明亮那方》
槐花总是湿湿地香
因为开在夏天
飘落总伴着
雨骤风狂
雨滴聚在了车窗
视线朦胧
却更牵动思绪
更想远望
我凝望远方
雨中吊车斗志昂扬
它们说把城市建设
越挫越强
而后回眸近旁
谁都有悲欢过往
还是真善美引领
向明亮那方
《家人》和一个很久没见的北京兄弟聊了几句,他说多谢哥哥,找机会去看你,到惠洲去看看老妈。
我说你老妈住在惠州啊,是金融街那个楼盘吗?
他说我老爸老妈在北京,我说的老妈是你的母亲。我一愣,随即说:感谢兄弟,出乎意料,倍感温暖!
这一瞬间我明白了他的意思,这种明白,让我的心里温暖,又有温柔的忧伤。
这朋友每天都会看我的朋友圈,特别是我写回家,写父母亲的文字,他很喜欢。
跟着我哭,跟着我笑,跟着我疼痛,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他和我们,也成了家人。
是,想那些,曾经安静对坐的人。
老叶,很久前就写过。那时候刚到暨大任教,住在办公楼一个闲置的办公室,白天这里人声鼎沸,日落后只剩了老叶和我。老叶负责看门,嗜烟,两只烟枪相对,落寞也可随烟。对,那时我还没戒烟,抽烟也很多。
楼里有一间生物系的实验室,常关了些不知名的动物,于寒冷的长夜,凄清啼叫。总想爬过去,偷偷把它们放了。给老叶提这事,老叶平静地笑,浑浊的眼神似有不易觉察的痛。具体是什么,他从来不说。
我还在校老叶就走了。我老了,该回去抱孙子了。他低喃。似告别,似自语。很想对他再说些什么,哪怕只是说说这寂静的楼,这人群之外若有若无的闲聊,这寒夜对坐时缭绕的烟雾。终难成语。只是帮着他收拾行李,再偷偷往他的行囊塞进几包他爱抽的万宝路。心绪汹涌,却归沉默。
还有一个姓曹,我刚到北京时,招待所的勤杂工,和老叶相仿的年龄。老曹负责洗床单,主动把我们的洗衣任务包了,晒干、熨好,再一一送回房间。给他钱,他怎么也不收,到后来急了都骂人了,只好作罢。
所幸他也是喜烟的,便常拿了烟去和他对坐,扯些闲话,他家乡口音重,交流颇难,渐渐地也不怎么交谈了,就这么一起坐坐,帮着做点什么,再相视一笑,各自散去。
或许开口能头头是道的我,其实骨子里本是沉静,甚至木讷的人,喜欢这样的交流,喜欢在这样烟雾静漫的空间舒展,任情绪的花树,茂盛婆娑。
《天空之城》黄昏,街灯还未亮。乌云象天空的斗篷,地上长出城堡,迎向夜的呼吸。
酝酿着雨。
小提琴悠扬传来,舒缓、痴绵,慢慢又添加了跳跃的旋律。是在向往有无尽宝藏和奇异能力的天空之城,是小男孩帕索和小女孩希达在飞行石上的翩翩舞蹈,舞成传奇。
钢琴响起,安静、深沉而神秘。
水乳交融的两种乐器,象男女主人公的私语,象心灵深处的寄予。
酝酿着雨。
而后风来,越来越急,把斗篷吹宽、吹大,吹成欲卷天地的席。
谁的手在抖,在抖,模糊了希冀。
雨仍无期。
而后一切越来越宁和,最后天空之城回到了它原来的样子,一棵生命之树,永远守望大地。
温柔、无望,生生不息。
《记忆》明天就是父亲节,印象中从来没给父亲过这个节,除了偶尔想起,打一个敷衍的电话。
父亲那代人,也是不屑于这些洋节的吧。
其实洋节土节,节日和日常,又有多大区别?都只是由头,让我们去关注彼此,去记住,或怀念那些细节。
是,此刻我隔着千里,仿佛又看到父亲坐在楼下的大树底。有人来,就反复聊他的两个儿子,特别小的那个,跑到那么远的北京,几十年了。反复聊,他的孙子孙女。没有人来,他就自己在树下,久久地坐着,常常就盯着一个方向,是的,如果哥哥或我回来,就是从这个方向来。
又想那年,我象往常一样飞广州,借了朋友的车飞车回去,这次借的不是平日用得较多的那辆,车子靠近父亲了,他没察觉,仍在焦急地张望。还坐着,腰杆挺得笔直,鞋子不断地抖动,似乎随时就要一跃而起。
是,不管我们年龄多大,父母始终最为我们操心。而我,年过半百,自诩坚强独立,却一直是父亲最重的心病。从我十八岁踏上异乡求学的征程,我几十年的行踪遭遇,就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目光和心绪。
就算重病、住院,他仍最记挂远方的我,总是跟母亲提起,操心着我的一点一滴。
送父亲骨灰回乡的那天,微风徐徐,田间的小花摇曳成恒久的记忆。到夜间却是狂风暴雨。那定是父亲舍不得离去,舍不下母亲,舍不下儿孙,特别舍不下我这个走了五十一年仍在路上的小儿子,心疼着,这个孩子的颠沛流离。
是,更多的时候我都云淡风轻,是麻木,或是忍着。直到那天,夜色汹涌如海,剧痛突然袭来,不禁转身颤栗。年幼的孩子在身后关切地问爸爸怎么了?我站稳,轻声说:你的爸爸,没有爸爸了。
《手植青松三万栽》老友说:时间里满是回忆,但世界已经空了。又说,你的文字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一句,同时鼻子眼睛一阵酸楚。
谢谢他,谢谢那些和我一起感怀,特别还提醒我要好好珍惜还健在的母亲的朋友们。同念亲恩。
再一起读首诗吧,读坡公的《送贾讷倅眉》: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老翁山下清澈的泉流环绕,我曾亲手把青松三万棵种栽。父老乡亲收到书信,就会感觉我还在,庭轩水岸,仍为我打开。枝干盘曲的松树都一一存活,听着外面萧萧风雨,似哀叹伤怀。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百姓的保护不被剪裁,等待着我,白发苍苍时归来。
这是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坡公知登州任,到官五日,即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正可谓志得意满。他的好友贾讷,这时将到眉州作官,倅是指副职,倅眉,就是任眉州副知州。
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坡公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坡公给好友作诗相送,也是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
手植三万棵,当然是夸张,但坡公确实从小就喜欢种树,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家乡附近的山冈上种植松树,作有《戏作种松》诗: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又经历千山万水,松树也已成为故园的象征。每逢思乡,梦中家山,千里万里,总离不开松树:“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还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他,是坡公啊,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除了会感叹,居然还真传下了“东坡居士种松法”。《东坡杂记》详尽记载:“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实结熟而未落,折取并萼收之竹器中,悬之风道……至春初,敲取其实,以大铁鎚入荒茅地中数寸,置数粒其中,得春雨自生……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多畏日与牛羊,故须荒茅地,以茅阴障日。若白地,当杂大麦数十粒种之,赖麦阴乃活,须护以棘,日使人行视,三五年乃成。”
时至今天,这些看起来仍然是行之有效的种栽手法,而“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句,更是让人心中一动,这也正是游子最真实的写照。或许经过无数的江湖夜雨,他早已强悍而冷漠,唯有始生处,那是他心头,脆弱而温柔的地方
《枯枝点燃斜阳》
枯枝点燃斜阳
一点点
从苍白
变橙黄
日晕树顶徜徉
一环环
龙吐珠
酿琼浆
鸟儿飞过屋梁
一声声
叫得慌
乱思量
我在季节流浪
一步步
从北国
向南方
《碧山踮高足尖》
碧山踮高了
足尖
去碰触
暮云的相连
落日听懂了
人言
它洞悉
尘世的改变
西风抚过了
花间
它着急
和高楼相见
残更滴答了
人面
又响遍
沧海与桑田
《灼亭台》
拾一把柴
揽霞霭
把夏天的锅
烧开
择一高台
迎天籁
沐火辣韵律
汗彩
合一节拍
舞豪迈
炫七色霓裳
不败
敞一襟怀
晚照在
沧海再泛舟
潮来
《安静叙述》夏至是荷叶盘里轻轻滑过的雨珠,有点急切,但很舒服;是玻璃窗缓缓泛起的青雾,望出去,葱茏而模糊。
是入夜,风终于有了点凉,云卷云舒,灯盏安静拥着,人间草木。
去想那些,适合这个时令的细节。想到水路,从外公家回城通常就走水路,坐那种小小的,马达很响但开得很慢的水泥船。百来里路,往往要走上大半天。
写过很多次了,写晨光中上路,水乡的空气润唇,挂一丝淡淡的甜。写中午泊在一个小小的渡口,看船老板与人说笑。写等到落霞渐渐红了江水,城市灯火,呼之欲出。
还有很多次,随大人坐客船。候船的地方好挤,挤得小伙伴送我的纺织娘都收起了翅膀。好容易等到闸门打开,众人涌上船,占着有风的角落。船动风来,所有喧嚣和烦闷突然间散去,纺织娘也顿时恢复了歌唱。
而后我继续长,经历一个又一个夏。嗯,这一年我十岁,继续骄傲的胖着、矮着,上学放学都是斜挎书包,迈俩小圆腿沓沓地跑。嘿,或许我一直没长大,一直在那些夏日,涨红着脸,迈俩小圆腿沓沓跑着。书包带子太长,一直在砰砰地,一下下地砸着小屁股。
学校和家的路上,有一个硕大的池塘。被老师留堂的晚上,我在塘中心,看见过荧白如玉的月光,特别清楚。
是,看着看着,一下又长大了好多,毕业了,工作了,在学校当辅导员。夏夜雨后,晶晶亮的路途,彩灯也亮,都市华妆,谁人抹涂?
那礼堂就在小屋的边上,每次回小屋都要从一旁经过。每到周末会有连场电影,快散场的时候会把门打开,随人自由进出。此时若路过,就会抖落夏夜虫鸣,悄悄地进去,站在一角看。
夜渐深,你是谁?莫非你依然是船头沐浴夏风的孩子,是斜挎书包目瞪口呆看着池塘月光的少年,是那个站于别人故事的年轻教师,在校园简陋的礼堂,夏夜光影里,似笑似哭。
《静听花语》
酝酿了许久的
这场雨
终于迎上
盛夏新的花季
晶莹而晃动的
滑雨滴
邀舞花叶
相互映衬绮丽
继续斑驳着的
旧墙壁
迎着雨来
细把尘嚣清洗
急匆匆赶到的
暮色起
拉了我同去
静听花语
《夜灯闪烁》
盏盏闪过
是少还是多
我是一条鱼
游过灯影的河
车辆腾挪
什么在闪躲
我是一只蝉
藏在车窗下唱歌
远方云朵
橙黄色犹抹
我是一道光
攀上了楼顶闪烁
青萍之末
旧典中求索
我是一缕风
去在草莽间婆娑
《盛夏风景》
游入暗影
轻轻摆尾
扫出一轮
光晕
竖耳倾听
簌簌树林
谱成一曲
夏音
红墙掩映
烈日当顶
灼老一圈
白印
柳丝云鬓
谁来命名
拂去一路
灰烬
《探看》
青鸟殷勤
打了个转
对着蓬山
它说 探探
挣向远方
路似小船
迎着风浪
起伏 不翻
沐浴灯光
枝叶发散
影亦如船
胸有 波澜
虫嘶夏夜
天幕幽蓝
渐寥人声
渐淡 悲欢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墙的一侧
附墙贴上我的耳
听水乡在远方唱歌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奔驰机车
跟着轰鸣我狂跑
追孩提拉下的功课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把盏畅喝
酒意浓了我不睡
要沉进荷塘的芳泽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岁月长河
微笑吧别说话了
摇曳中早忘身是客
《然后》
山一直在
小花也开
象水墨画
淡而悠远的色彩
然后雨来
然后路摆
象龙的尾
往远端的天际甩
然后夜色
不由分说
从桃李春风泛起
诉江湖十年的债
然后我在夜影中
聊天和发呆
珂兄说到酒量一斤的哈萨克兄弟
不知何时再一起开怀
《世外人间》
扩展翅膀边缘
天空无限
从视野到胸怀
从海角到山巅
镶嵌乌云金边
云若彩棉
盖轩窗盖广厦
盖笔触盖心田
腾挪黑丝蔓延
风甩长线
连暗夜连白昼
连过往连明天
针尖嘀嗒转圈
鸽哨响遍
听离合听悲喜
听世外听人间
《补天裂》
黑云压楼
谁在帘后
搭凉棚
青筋暴露的手
劲风盈袖
谁展歌喉
补天裂
昂首长调不收
浓枝狂抖
谁凝星眸
塞上脂
霜重鼓寒听更漏
橙云又透
谁先白头
卷赤鳞
黄金台上销万愁
《听每一朵云呼吸》出机场时风雨大作,突然有很深的感触:父亲,是您在欢迎我么?
满城汹涌的雨水,您,在哪?
禁不住去回想片刻前的风和日丽,降落前后,每一朵白云都有它的脾气,脚下的山川、河流,或葱茏的种种,都深藏了些什么?
再往前,一如既往选择靠窗的位置。
每次云都不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脾气。我每次却一样,在窗前,戴着耳机,音符的世界里,不睡,听每一朵云呼吸。
终于,要模糊虚幻与现实?
于是举杯吧,于是安静吧,任凭岁月裁剪。
不拿棒棒糖,不牵纸鹞的线,都是浮想翩翩。
而后一切,归于幻灭,归于不变。
《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们说广州这个月只下了两场雨,一场十四天,一场十六天。
其实雨和晴还是间隔的,只是切换得太快,似乎上一秒,阳光还作碎花状,从塔尖流淌,这一秒,一切已作雨滴,在榕树的枝头滴答。
再往下滴落草丛啊,醉倒在草根的陶瓷大壶,装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长风当哭。
再去走那长廊,玻璃的顶,线条切割的弧。
到那林深,不见鹿,有亭翼然,雨意似乎又浓,裹着飞檐,仿佛织出,淡青色的雾。
而后又晴,莲塘还带湿湿的香,石龟背已晒干,小桥蜿蜒,通向假山,通向芭蕉深处。
再一恍惚,又已踏上北去的路途。到坐下,当然还是靠窗的位置,落霞正烧,窗上犹挂雨露。
是吧,三千里路,也无风雨也无晴,去还是归,谁说得清楚。
《黄昏飞行》是,为什么每次都尽最大努力要靠窗,因为每朵云都有它的脾气,都等着我去细细把赏。
特别是这样的,黄昏飞行。
先是象安静的湖泊,落霞抹在如镜的湖面,微微摇晃。
而后风起,搅动万般影像,象是从湖心泛起,又象是天边袭来,浓烈而幻彩。
奔来的是关羽?长须披风,驭风作马,舞光成刀。
而后泼墨,打翻了谁家砚台?一撇一捺,舞出来的袖子,踢出去的拳脚,是霞光,沾染了墨色淌。
月亮登场,弯弯的一道芽,便勾住心绪,把温柔与恬静,洒进人的心房。
舍不得睡去,或者,醒在梦里。
而后一个恍惚,机翼尖挑落霞光,脚下红尘滚滚,已是,万家光芒。
《亲情只是含在嘴里的那块肉》红尘滚滚,世间万象,真正最能留下、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南北的辗转,脚底下的烟火,眼眸里的斜阳,顺着大江望过去的,浮云游荡。
长线在荡漾,仿佛粘住了夕阳,挣扎的光芒,半掩的铁门,旁边是重新熙攘的渔村,鸟声略有些惊慌。
都,只是万象。
或许更该关注真实的内心,不管是什么,有多少,不管它们,在哪里流浪。
和北方的朋友讲到往事,他说到很多年前,家里的长辈去县里开会,会上管伙食,这个长辈当着人面,一个劲地喝面汤,人问起,就说口干,好喝。其实他是偷偷把面条,带回家,带给了老娘。
我说,你讲的往事,也让我想起了奶奶很久以前讲的那件事,它象弓箭,一下子出来,击中了我的胸膛。
婶子家的亲戚摆喜酒,婶子带了当时刚六岁的堂弟去赴宴。大鱼大肉,杯盆狼籍。
散席时,堂弟偷偷在嘴里含了块肉。
出门了,婶子叫堂弟向大人们告别,堂弟涨红着脸,支支吾吾。婶子狠狠给了他一巴掌,堂弟眼泪滴溜溜地转,鼓着脸,一声不响。
十几里的山路,堂弟的脸一直鼓着,小脚迈得疯快。
进了家,堂弟连蹦带跳地到灶间找奶奶。奶奶,奶奶,您好久没吃过肉了,瞧我给您带了啥?堂弟把肉吐在掌心,捧到了奶奶的面前。
奶奶缓缓地,缓缓地嚼着那块肉,眼泪顺着脸庞流淌。
《等到风景都看透》这次广州之行没能见到珂兄,我到的那天他走,目的地是西南。
后来看他发圈:打箭炉河水,一如昔年般汹涌湍急。喝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洒家开启下一段高原之旅。
我也想去。
又想那天。虽然知道你抽不出时间,但还是想问问你,小样说:我七月走219大环线,想拉你入坑。我叹口气:确实也没能有这样的时间和福气,羡慕你们。
那边停顿片刻,仿佛是小样在遗憾着我的遗憾,一会他说:如果想走哪一段,就告诉我,我在那个机场等你。
又一场雨,花瓣和草叶都滚动着露珠,小果子也是。近处也是风景吧,它们也伴我呼吸,我安慰着自己,去看小路蜿蜒,听风起云涌。
而后又去看尘世间的悲喜离合,早上刚回复一个老哥提到:得失离合终寻常,犹是莲塘一瓣香。果然,今天的消息,倪匡走了。
对他不算熟悉,只知道他跟我特别喜欢的古龙很要好。倪匡自己曾说,他写得最好的文章,就是悼念古龙的:古龙去了。感觉上,像是少了一半,真正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少了一半,自此之后,和谁喝酒有那么痛快,和谁纵笑有那么尽兴,和谁谈心有那么多情?
一个和我一样喜欢古龙的年轻作家,发了一张倪匡和古龙的合影,说了一句,跟古龙喝酒去了。后面年轻作家又说,想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嗯,跟古龙喝酒去了。
总有一天我们也都会去,多想走之前,能走更远的路,去看更多的风景。多想不管走多远,哪怕走到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相互期待和邀约。一起举杯。
《雁字归回》
草叶上雨滴微醉
恍惚间滚落
落成渐凉天空
一泓秋水
伴雨落槐花成堆
零落中抱团
抱出黄昏街头
湿湿香味
雕栏掩枝叶苍翠
摇曳后竖耳
竖在无声之处
待听惊雷
还听远方细风吹
混淆了季节
也模糊着南北
雁字归回
《眉宇锁了四季》
眉宇锁了四季
谁提笔
描画
离合悲喜
臂弯揽了机翼
谁亲密
耳语
并肩站立
指尖勾了霞衣
谁用力
追赶
远山旖旎
心间藏了消息
谁执迷
痴望
不问东西
《小暑即景》
阳光得了鼓励
要把玻璃
烤得
热汗淋漓
远山没了脾气
它说我去
舒展
尽情迤逦
谁能醉了天地
跋涉无期
竖耳
且听欢喜
我也托了遥寄
莫问缓急
提笔
共写四季
枯枝点燃斜阳
一点点
从苍白
变橙黄
日晕树顶徜徉
一环环
龙吐珠
酿琼浆
鸟儿飞过屋梁
一声声
叫得慌
乱思量
我在季节流浪
一步步
从北国
向南方
《碧山踮高足尖》
碧山踮高了
足尖
去碰触
暮云的相连
落日听懂了
人言
它洞悉
尘世的改变
西风抚过了
花间
它着急
和高楼相见
残更滴答了
人面
又响遍
沧海与桑田
《灼亭台》
拾一把柴
揽霞霭
把夏天的锅
烧开
择一高台
迎天籁
沐火辣韵律
汗彩
合一节拍
舞豪迈
炫七色霓裳
不败
敞一襟怀
晚照在
沧海再泛舟
潮来
《安静叙述》夏至是荷叶盘里轻轻滑过的雨珠,有点急切,但很舒服;是玻璃窗缓缓泛起的青雾,望出去,葱茏而模糊。
是入夜,风终于有了点凉,云卷云舒,灯盏安静拥着,人间草木。
去想那些,适合这个时令的细节。想到水路,从外公家回城通常就走水路,坐那种小小的,马达很响但开得很慢的水泥船。百来里路,往往要走上大半天。
写过很多次了,写晨光中上路,水乡的空气润唇,挂一丝淡淡的甜。
还有很多次,随大人坐客船。候船的地方好挤,挤得小伙伴送我的纺织娘都收起了翅膀。好容易等到闸门打开,众人涌上船,占着有风的角落。船动风来,所有喧嚣和烦闷突然间散去,纺织娘也顿时恢复了歌唱。
而后我继续长,经历一个又一个夏。嗯,这一年我十岁,继续骄傲的胖着、矮着,上学放学都是斜挎书包,迈俩小圆腿沓沓地跑。嘿,或许我一直没长大,一直在那些夏日,涨红着脸,迈俩小圆腿沓沓跑着。书包带子太长,一直在砰砰地,一下下地砸着小屁股。
学校和家的路上,有一个硕大的池塘。被老师留堂的晚上,我在塘中心,看见过荧白如玉的月光,特别清楚。
是,看着看着,一下又长大了好多,毕业了,工作了,在学校当辅导员。夏夜雨后,晶晶亮的路途,彩灯也亮,都市华妆,谁人抹涂?
那礼堂就在小屋的边上,每次回小屋都要从一旁经过。每到周末会有连场电影,快散场的时候会把门打开,随人自由进出。此时若路过,就会抖落夏夜虫鸣,悄悄地进去,站在一角看。
夜渐深,你是谁?莫非你依然是船头沐浴夏风的孩子,是斜挎书包目瞪口呆看着池塘月光的少年,是那个站于别人故事的年轻教师,在校园简陋的礼堂,夏夜光影里,似笑似哭。
《静听花语》
酝酿了许久的
这场雨
终于迎上
盛夏新的花季
晶莹而晃动的
滑雨滴
邀舞花叶
相互映衬绮丽
继续斑驳着的
旧墙壁
迎着雨来
细把尘嚣清洗
急匆匆赶到的
暮色起
拉了我同去
静听花语
《夜灯闪烁》
盏盏闪过
是少还是多
我是一条鱼
游过灯影的河
车辆腾挪
什么在闪躲
我是一只蝉
藏在车窗下唱歌
远方云朵
橙黄色犹抹
我是一道光
攀上了楼顶闪烁
青萍之末
旧典中求索
我是一缕风
去在草莽间婆娑
《盛夏风景》
游入暗影
轻轻摆尾
扫出一轮
光晕
竖耳倾听
簌簌树林
谱成一曲
夏音
红墙掩映
烈日当顶
灼老一圈
白印
柳丝云鬓
谁来命名
拂去一路
灰烬
《探看》
青鸟殷勤
打了个转
对着蓬山
它说
挣向远方
路似小船
迎着风浪
起伏
沐浴灯光
枝叶发散
影亦如船
胸有
虫嘶夏夜
天幕幽蓝
渐寥人声
渐淡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墙的一侧
附墙贴上我的耳
听水乡在远方唱歌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奔驰机车
跟着轰鸣我狂跑
追孩提拉下的功课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把盏畅喝
酒意浓了我不睡
要沉进荷塘的芳泽
我在六月画一朵荷
画在岁月长河
微笑吧别说话了
摇曳中早忘身是客
《然后》
山一直在
小花也开
象水墨画
淡而悠远的色彩
然后雨来
然后路摆
象龙的尾
往远端的天际甩
然后夜色
不由分说
从桃李春风泛起
诉江湖十年的债
然后我在夜影中
聊天和发呆
珂兄说到酒量一斤的哈萨克兄弟
不知何时再一起开怀
《世外人间》
扩展翅膀边缘
天空无限
从视野到胸怀
从海角到山巅
镶嵌乌云金边
云若彩棉
盖轩窗盖广厦
盖笔触盖心田
腾挪黑丝蔓延
风甩长线
连暗夜连白昼
连过往连明天
针尖嘀嗒转圈
鸽哨响遍
听离合听悲喜
听世外听人间
《补天裂》
黑云压楼
谁在帘后
搭凉棚
青筋暴露的手
劲风盈袖
谁展歌喉
补天裂
昂首长调不收
浓枝狂抖
谁凝星眸
塞上脂
霜重鼓寒听更漏
橙云又透
谁先白头
卷赤鳞
黄金台上销万愁
《
满城汹涌的雨水,您,在哪?
禁不住去回想片刻前的风和日丽,降落前后,每一朵白云都有它的脾气,脚下的山川、河流,或葱茏的种种,都深藏了些什么?
再往前,一如既往选择靠窗的位置。
每次云都不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脾气。我每次却一样,在窗前,戴着耳机,音符的世界里,不睡,听每一朵云呼吸。
终于,要模糊虚幻与现实?
于是举杯吧,于是安静吧,任凭岁月裁剪。
不拿棒棒糖,不牵纸鹞的线,都是浮想翩翩。
而后一切,归于幻灭,归于不变。
《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们说广州这个月只下了两场雨,一场十四天,一场十六天。
其实雨和晴还是间隔的,只是切换得太快,似乎上一秒,阳光还作碎花状,从塔尖流淌,这一秒,一切已作雨滴,在榕树的枝头滴答。
再往下滴落草丛啊,醉倒在草根的陶瓷大壶,装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长风当哭。
再去走那长廊,玻璃的顶,线条切割的弧。
到那林深,不见鹿,有亭翼然,雨意似乎又浓,裹着飞檐,仿佛织出,淡青色的雾。
而后又晴,莲塘还带湿湿的香,石龟背已晒干,小桥蜿蜒,通向假山,通向芭蕉深处。
再一恍惚,又已踏上北去的路途。到坐下,当然还是靠窗的位置,落霞正烧,窗上犹挂雨露。
是吧,三千里路,也无风雨也无晴,去还是归,谁说得清楚。
《黄昏飞行》是,为什么每次都尽最大努力要靠窗,因为每朵云都有它的脾气,都等着我去细细把赏。
特别是这样的,黄昏飞行。
先是象安静的湖泊,落霞抹在如镜的湖面,微微摇晃。
而后风起,搅动万般影像,象是从湖心泛起,又象是天边袭来,浓烈而幻彩。
奔来的是关羽?长须披风,驭风作马,舞光成刀。
而后泼墨,打翻了谁家砚台?一撇一捺,舞出来的袖子,踢出去的拳脚,是霞光,沾染了墨色淌。
月亮登场,弯弯的一道芽,便勾住心绪,把温柔与恬静,洒进人的心房。
舍不得睡去,或者,醒在梦里。
而后一个恍惚,机翼尖挑落霞光,脚下红尘滚滚,已是,万家光芒。
《亲情只是含在嘴里的那块肉》
南北的辗转,脚底下的烟火,眼眸里的斜阳,顺着大江望过去的,浮云游荡。
长线在荡漾,仿佛粘住了夕阳,挣扎的光芒,半掩的铁门,旁边是重新熙攘的渔村,鸟声略有些惊慌。
都,只是万象。
或许更该关注真实的内心,不管是什么,有多少,不管它们,在哪里流浪。
和北方的朋友讲到往事,他说到很多年前,家里的长辈去县里开会,会上管伙食,这个长辈当着人面,一个劲地喝面汤,人问起,就说口干,好喝。其实他是偷偷把面条,带回家,带给了老娘。
我说,你讲的往事,也让我想起了奶奶很久以前讲的那件事,它象弓箭,一下子出来,击中了我的胸膛。
婶子家的亲戚摆喜酒,婶子带了当时刚六岁的堂弟去赴宴。大鱼大肉,杯盆狼籍。
散席时,堂弟偷偷在嘴里含了块肉。
出门了,婶子叫堂弟向大人们告别,堂弟涨红着脸,支支吾吾。婶子狠狠给了他一巴掌,堂弟眼泪滴溜溜地转,鼓着脸,一声不响。
十几里的山路,堂弟的脸一直鼓着,小脚迈得疯快。
进了家,堂弟连蹦带跳地到灶间找奶奶。奶奶,奶奶,您好久没吃过肉了,瞧我给您带了啥?堂弟把肉吐在掌心,捧到了奶奶的面前。
奶奶缓缓地,缓缓地嚼着那块肉,眼泪顺着脸庞流淌。
《等到风景都看透》这次广州之行没能见到珂兄,我到的那天他走,目的地是西南。
后来看他发圈:打箭炉河水,一如昔年般汹涌湍急。喝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洒家开启下一段高原之旅。
我也想去。
又想那天。虽然知道你抽不出时间,但还是想问问你,小样说:我七月走219大环线,想拉你入坑。我叹口气:确实也没能有这样的时间和福气,羡慕你们。
那边停顿片刻,仿佛是小样在遗憾着我的遗憾,一会他说:如果想走哪一段,就告诉我,我在那个机场等你。
又一场雨,花瓣和草叶都滚动着露珠,小果子也是。近处也是风景吧,它们也伴我呼吸,我安慰着自己,去看小路蜿蜒,听风起云涌。
而后又去看尘世间的悲喜离合,早上刚回复一个老哥提到:得失离合终寻常,犹是莲塘一瓣香。果然,今天的消息,倪匡走了。
对他不算熟悉,只知道他跟我特别喜欢的古龙很要好。倪匡自己曾说,他写得最好的文章,就是悼念古龙的:古龙去了。感觉上,像是少了一半,真正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少了一半,自此之后,和谁喝酒有那么痛快,和谁纵笑有那么尽兴,和谁谈心有那么多情?
一个和我一样喜欢古龙的年轻作家,发了一张倪匡和古龙的合影,说了一句,跟古龙喝酒去了。后面年轻作家又说,想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嗯,跟古龙喝酒去了。
总有一天我们也都会去,多想走之前,能走更远的路,去看更多的风景。多想不管走多远,哪怕走到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相互期待和邀约。一起举杯。
《雁字归回》
草叶上雨滴微醉
恍惚间滚落
落成渐凉天空
一泓秋水
伴雨落槐花成堆
零落中抱团
抱出黄昏街头
湿湿香味
雕栏掩枝叶苍翠
摇曳后竖耳
竖在无声之处
待听惊雷
还听远方细风吹
混淆了季节
也模糊着南北
雁字归回
《眉宇锁了四季》
眉宇锁了四季
谁提笔
描画
离合悲喜
臂弯揽了机翼
谁亲密
耳语
并肩站立
指尖勾了霞衣
谁用力
追赶
远山旖旎
心间藏了消息
谁执迷
痴望
不问东西
《小暑即景》
阳光得了鼓励
要把玻璃
烤得
热汗淋漓
远山没了脾气
它说我去
舒展
尽情迤逦
谁能醉了天地
跋涉无期
竖耳
且听欢喜
我也托了遥寄
莫问缓急
提笔
共写四季
《一扇心窗》
炽烈骄阳
山谷是否藏
秋的踪影
清泉一汪
道阻且长
灯杆似旗扬
后视镜里
一扇心窗
朔风游荡
夜光酿琼浆
霞衣又披
远天橙黄
连续奔忙
不只谋稻粱
犹记当初
理想模样
《细听语言》
鸟儿说
敬亭山太远
我高飞许久
随孤云去闲
青山说
栏杆谁拍遍
白发三千丈
妩媚亦觉浅
乱红说
黄昏何门掩
天鹅绒幽蓝
楼高更不见
夜色笑
你还写诗篇
举杯邀白马
过隙又一天
《听指间的风》
鸟鸣密密层层
想那一句
顺着山坡滚落
却是一捧雨声
紫花也迭迭层层
听指间的风
风述说遥远故事
西窗在安静受承
枝叶也掩映层层
屋顶张尖角的楞
它们想问很多
浮云说你们等
心绪也辗转层层
别再问否还是肯
人生无限万象
真善美才是根
《又得浮生一日凉》进入雨季,虽远不能跟南方相比,却也多了些缠绵悱恻。适合读诗词,今天读坡公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林深尽处,高山跌入眼眶。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乱响。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柔和芳香。
乡村野外,斑驳古墙,我手拄藜杖徐徐徜徉,抬眼,却见西沉斜阳。昨夜三更,天公殷勤降下一场好雨,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儿啊,享受一日清凉。
这是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坡公谪居黄州已经三年了。
开头两句,寥寥数字,就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且意境幽深,呼之欲出,令人拍掌称妙。
三、四两句,含意深邃,清新淡雅,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似乎香有形状,可以细细把赏。
下片前三句,坡公描绘自我形象,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神伤?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都象,又都不象。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下了一场好雨,又使我得享一天凉爽。“殷勤”二字,其实用得极辛酸,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老夫呢?大概世人早已忘却,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心莫被物役,莫以物喜,莫以己悲,这当然是境界,但纵功力深如坡公,仍难免颓顿自嘲。
只是,他着实可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坡公啊,又或许,他会有迥异于世人的心理活动:纵使皇帝老儿,甚至全天下都把我遗忘,又怎样?依然有天公为我,殷勤送凉。
《向明亮那方》
槐花总是湿湿地香
因为开在夏天
飘落总伴着
雨骤风狂
雨滴聚在了车窗
视线朦胧
却更牵动思绪
更想远望
我凝望远方
雨中吊车斗志昂扬
它们说把城市建设
越挫越强
而后回眸近旁
谁都有悲欢过往
还是真善美引领
向明亮那方
《家人》和一个很久没见的北京兄弟聊了几句,他说多谢哥哥,找机会去看你,到惠洲去看看老妈。
我说你老妈住在惠州啊,是金融街那个楼盘吗?
他说我老爸老妈在北京,我说的老妈是你的母亲。我一愣,随即说:感谢兄弟,出乎意料,倍感温暖!
这一瞬间我明白了他的意思,这种明白,让我的心里温暖,又有温柔的忧伤。
这朋友每天都会看我的朋友圈,特别是我写回家,写父母亲的文字,他很喜欢。
跟着我哭,跟着我笑,跟着我疼痛,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他和我们,也成了家人。
前一篇:得得和尚的糖
后一篇: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象每个人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