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了四月数流年
(2022-05-11 15:50:49)
《温了四月数流年》
蘸了颜料去染天
也飞天堑
万丈高楼
立平原
穿了花针绣山线
也绣人间
旖旎起伏
共缠绵
点了街灯撒珠链
也摆杯前
沧海月明
玉生烟
温了四月数流年
也暖心田
眼眶微霜
迷杜鹃
《苍茫茫烟波》一早起来,迷迷糊糊打开朋友圈,突然看到父亲原来用的号,给我昨天写的东西点了赞。
蓦地醒了。当然不是害怕,多么盼望真是父亲回来,微笑着读完这首小诗,给我点上这个赞。
当然知道是母亲,是她又一次清晨醒来,再难以入眠,便拿出父亲的手机,呆呆看着,翻到了我的小诗,便信手点了赞。
我也呆呆看着,隔着两千公里,苍茫茫烟波,又似乎一直就在母亲的房门口,一探头,就能看到她。
过一会,父亲的点赞消失了,换了母亲自己用的号给补上。
我继续呆呆地看着,隔着两千公里,苍茫茫烟波,又似乎一直就在母亲的房门口,一探头,就能看到她。
《余光中》
是谁打翻颜料桶
倾倒了漫空
澄澄亮亮
流霞动
是谁透过窗帘缝
深情去相送
一轮夕照
落树丛
是谁踏韵余光中
翩翩似舞龙
昏昏晓晓
留从容
是谁半百仍懵懂
白发啸西风
林林总总
一团红
《盛宴》一早和朋友聊到《百年孤独》,却想到那首歌:我打算在黄昏时候出发 /搭一辆车去远方 /今晚那儿有我友人的盛宴
多年前鲁豫对汪峰的访谈,用这首歌,做了其中一段的注点。
听多了陈楚生版的《青春》,对原唱反而有了些疏远。
对比陈楚生纯净的希冀和忧伤,汪峰唱得更任性,甚至有些痞。
很难说谁更好,都如一把小小的锤子,一下下敲击着你的耳膜和心灵。深深浅浅。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就象没有痛苦/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象每个人都拥有
是,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盛宴。
是林语堂说的吧,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宴会,无论怎么奢华,终散如烟。
于是席间的每一次举杯,每一回下箸,都象有宿命的苍凉。任你怎么努力,难以改变。
只是又如何,我想象着自己突然站起来,一手去打掉老先生嘴里的烟:该吃吃,该喝喝,你管呀,太阳西沉东升,又是新的明天。
其实人家老先生更通透哩,出自他的《人生的盛宴》,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好吧我认输,还有朋友回我的话,也高下立判:嗯,成熟的两个标志,喜欢的还是喜欢,但不一定要拥有;害怕还是会害怕,但是可以面对。
《开花的树》
今日方知我是我
跳跃上枝头
燃烧了经年的
白焰花火
钱塘江上潮信错
踉跄半山亭
虬结当初相国寺
拔柳胳膊
树下顾盼鬓斑驳
史书多读破
忽地顿开金绳
笑断玉锁
明日方知谁来过
佛前五百年
问过了多少因果
花繁花落
《春夏不慌》
鸟叫响
碎在了砖墙
盛开了
一丛黄花荡漾
山坡上
跑出了群羊
蹦跳了
世间烟火模样
云飞扬
超越了想象
定格了
从容得失奔忙
砖缝里也有土壤
烟水里就有琼浆
劳动就有担当
管它万千痴狂
《阳光下开始一次远航》
我沐浴阳光
开始一次远航
前行的身躯是舟
四肢是桨
我填满船舱
用经年的思量
沉重的呼吸成风
吹远方向
我肩落花香
叶子咬出声响
驶过了瀚海沙漠
又见水乡
好吧 其实我呆呆站立
一晃都没晃
只是阳光很好
蛊惑我信马由缰
《依稀江南》能不忆江南?
旧成谙的风景,折叠,又复活,呈现微微摇晃的水岸。
没有江花,是湖畔的花,太阳下它们也红艳似火。
湖水碧蓝,春日就快老去,款款水波,是挽留春之脚步的,百呼千唤。
还有树根上小小的黄花,开得不大、不艳,却数量繁茂,阳光下舞动正欢。
杨柳依依,拂向塔尖。钟声嘀嗒,谁人解开缆绳,放逐季节之船。
群山沉默,层叠成水墨的画传。又似提醒,这里不是真的江南。只是当初赠的一枝春,缓缓,盛放于掌端。
而后去想山寺,想月中寻桂子。
却寻得了茂密树丛中的长戈铁马,用目光去抚摸时空的锈斑,无问西东,依稀江南。
《夕阳画轴》
夕阳勾勒的幅幅画轴
蘸了江南灵秀
只几笔
就把纸背力透
飞檐也如勾
勾住江南离愁
要几杯
来润干涸咽喉
溪流无尽头
流到江南不收
听水音
多绵长悠厚
暝色入高楼
远隔江南鸿沟
枉凝眸
抓岁月神偷
《细节》当然不能沉溺于细节,那些细碎的,是小刀,是虫子啮咬的齿。
可它们又无处不在,你以为藏好了,淡漠了,甚至遗忘了,一个不经意的回眸,狂潮陡现。
也好吧,没有细节的人生,多么苍白。
是,此刻我就看着它,这个陪伴了我许多日月,有着故宫图案的电动刮胡刀。我头发稀疏而胡须浓密,每天都离不开它。
这个牌子,胜在充电后电力持久,最近这次,又似乎格外的久,充电后它陪我去了两趟惠州,一趟是在医院日夜陪伴父亲,另一趟是赶回去给父亲送行。
到今天,它耗尽了这一次储存的所有电能。我的心,竟随着它这次耗尽,又疼痛起来。
我和它,是互相懂的吧,医院、殡仪馆、故乡的田间,它都在,守在某个角落,或躺在小小的包裹里,陪着我。默不作声。
而此刻,心疼如潮涌,竟也是无息无声。转去看母亲发来的文字吧,那也是细节,更是细节。
而今夜,让我强去找寻,那些最快乐的吧:
母亲写到我们开始读小学时的情形,为了照顾我们上学,她调到东平参与县教育局的筹建。借住当地农民的房子。炎热的夏天,当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机。经常热得无法入睡。要用毛巾浸冷水后贴到肩膀上降温。
我们与当地农民的关系很好,他们给些地我们种菜、养鸡。辛勤的汗水让我们的蔬菜长得很茂盛。豆角结得又多又长,苦瓜长得很大,鸡也养得很好。母亲会把丰收的蔬菜拿给同事们分享,大家都很高兴。
早餐,母亲做的猪肉葱花馅和白糖花生馅的包子,蒸熟后裂嘴露馅,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父亲和我们都很喜欢吃。直到几十年后,父亲老了,还常常提起,念念不忘。
《两千公里的心疼》
今夜雨声踏上征程
越过两千公里
去滴碎
故乡的荷声
故乡荷声是初升
露珠般爬过
荷亭双翼
升腾
待得月华生
长是凉波横
莲间青蛙
在发愣
我也在发愣
躺在悠长的叹息
头枕
两千公里的心疼
《一寸相思一寸灰》立夏过后,夜雨就多了,读些适合的诗句吧。李商隐写过许多著名的《无题》,除了最出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篇也广为流传: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噬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暮春初夏,清风细雨,荷花池外,云色暗淡,闷雷一声一声滚过。房间静寂,虽然金蟾炉上有锁,但是香气无孔不入。庭院深井,玉虎轱辘上的井绳水汽淋漓。就像贾谧忽然看见了英俊的韩寿,一下就爱慕上了;就像甄宓留了信物给魏王曹植。然而春天的心,切莫象来去匆匆的春花呀,一寸寸绽过,终只成灰。
香炉虽然有锁,但是香气来回穿越,如同人的灵魂和思绪,在空中来回飘舞。庭院的轱辘井绳,仿佛也有感情,带着井水的碰撞声响,写出了极致的寂寞和灵性。
用了两个典,第一个出自《世说新语》,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贾充之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后来贾充成全了他们。
第二个见《文选·洛神赋》,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
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她们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而春心和相思为什么会成灰呢?是因为它们一寸一寸的燃烧,虽夜雨凄清稠密而不熄灭,然而终会燃尽,如同香炉里的灰烬。
相思是有形的,看着它一寸寸的发芽绽放,又一寸寸的熄灭。而此刻,现实中的夜雨亦更稠密,我看着蓝色的街灯,那里仿佛也有香炉飘出的烟,灯下有积水,雨滴再打过去,掀起细密的涟漪。
我去想,李商隐,这个深陷牛李党争,一生困顿的小官员,真的是晚唐最好的诗人哩。
《记忆与感应》又到母亲节,往年母亲节也极少能有机会陪伴母亲,但今年,母亲身边,亲近的人又少了一个。
或许永远不会少,那些记忆,那些感应,一直都在。
反复去看母亲这一段写下的怀念父亲的文字,她写到,有一次父亲打电叫她送布票去惠州。当时母亲在镇里的中学,父亲带工作组到处跑,两人都难得回一趟惠州。那天父亲打电话到镇中学,问母亲能不能去趟惠州,顺便带布票去买衣服。母亲说不是假期不好请假,去不了啦。电话机就在校长房门前,大概是通话被校长听见了,他主动问母亲情况,母亲如实说了。校长满面笑容地对母亲说:“去吧!你们难得见一面。”
当时电话机很少,也无来电显示。母亲根本无法告诉父亲,领导己经同意她去惠州了。她只是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骑单车向惠州飞奔而去。
大约黄昏,母亲终于赶到县政府大院。可是到宿舍门一看,门紧锁着。一打听,才知道父亲以为母亲来不了惠州,提前回驻点去了。当时好像一盆冰凉的冷水从母亲头上泼下来,她的心凉透了,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
父亲的同事好心地给母亲送来一盆饭菜,可是母亲咽不下去。要回镇中学不可能了,太晚了。母亲只好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整夜泪流满面,翻来复去,辗转难眠,埋怨父亲打了电话给她又提前回驻点。
这段文字的最后,母亲这样写道:这事过后,我心平静下来时,我检讨自己当时并没有答应您我可以来惠州。这不是您的错,我冤枉您了。当时我是气糊涂了,有气无处出,只好拿您当出气筒了。
我反复地看着,时而埋首文字,时而抬头冥想,脑海里仿佛一遍遍地出现母亲骑着单车飞奔,还有彻夜辗转的身影。
又去想李商隐那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呀,你为什么是五十根弦?每一根都象过去发生的往事,不管你是否愿意,都要一件件,与你邂逅,和你擦肩。
又去想更多的往事。哥嫂开了新车,接爸妈到郊区兜风和吃河鲜。美酒佳肴,灯影车河,母亲的心情却有莫名的忐忑。还是回家吧,母亲说:这心里总觉得有啥事情。父亲开门时动作有些慢,母亲一个劲催:快开快开,我要去看来电显示,没准勇儿刚才来过电话呢。
是的,那时候手机还很不普及,而座机来电显示已经有了,母亲怕错过我的任何一个音讯,专门安装了这个功能。
母亲他们到家半小时前,我往千里外的家打过电话,没人接,我连打了三遍。
《单车场景》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
昨天引用母亲的文字,母亲写她年轻时的一天,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骑单车从镇里的中学,向惠州飞奔。那个场景,一再于脑海涌现。
母亲还写到和父亲一起的另外一些单车场景:有一次小儿子得了支气管炎,校医说需要链霉素注射液治疗。当时永湖没有这种药。您只好在澳头买了药,骑单跑几十公里路,送回永湖中学来。真是把您累坏了。
有段时间,奶奶要回家照顾家庭,我们工作繁忙,只好把孩子也送回农村去。有时您从驻点回惠州,又恰逢是周末时,我会骑单车从永湖中学到惠州去与您团聚。第二天我回永湖时,您总会骑车送我一程。送到差不多一半路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各自背道而驰……
母亲还写到她自己一个人骑车带我们哥俩:每逢周末回惠州,我们母子三人共坐一辆单车。小儿子坐前面藤椅子,大儿子坐车尾架上。我每次上、下车时,他都会很配合地趴下去让我上、下车。
这些我已经有记忆,甚至我自己就写过这个场景:路上骑着28吋大自行车的中年妇人是谁呀,车前杆和尾架都坐着孩子呢。车尾的显然是弟弟,呵呵,一定是他嫌车前杆硌屁股,跟小哥哥抢了车尾的位置。车多,妇人低声喝道:低头。弟弟迅速地趴低,妇人后摆腿下了车,推着车走。路顺了,又是一声:低头,弟弟的乖巧和母子间完美的配合,让路人忍不住赞叹。黄昏了,路旁的树枝童话般璀灿,风儿也穿上了金黄的斗蓬。坏了,一定是那晚归的鸟儿使弟弟游离了心魄,妈妈的又一声低头,他居然毫无反应。妈妈的腿打在了他的额上,把他扫落在地,他仍在发楞,甚至还未觉得疼,母亲撕心裂肺地叫着,张大母爱的天翼,铺天盖地飞来。小哥哥不停地抚摸弟弟额上的包,轻轻柔柔地吹气。疼吗,他问。弟弟只会傻笑,其实,还真不觉得疼哟。
细节不尽相同,却都扯动心里最温柔的部分,而我写这些的时候,用的题目竟是《听风》,因为有这样的抒情:风啊,其实你是不是真的记得。记得岁月。记得所有的深沉凝重,抑或,烟淡云轻。
用母亲写的,最热闹的单车场景收尾吧,最热闹的,当然是一家都在,一个都没少:记得我们刚结婚也几年,每年都骑单车回娘家的情况吗?从永湖乌坭埔到横沥新荣,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开始我们俩共一辆单车。后来我们一人一辆单车,您载大儿子,我载行李。再后来我们各载一个儿子。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们并肩同行,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快乐着呢!
这场景我也写过,写在了《华年》,感谢迪总,把它们发表在了《华夏》,留下了美好的纪念:
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四口回老家。一早出门,带着干粮和水,中间要休息几次。两辆单车,各带一个孩子,几十里路,叮叮当当,摇摇晃晃,从县城,一直摇到,炊烟缭绕的乡间。
《信马由缰句中行》昨天写被妈妈从单车上扫落的场景,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有的控诉自己低了头都被扫落,母亲还浑然不觉扬长而去。还有的说被妈妈的飞腿扫得滚下了路基,恰恰摔进路边人家的大水缸里,像落汤鸡一样的被捞起……
原来那时候,坐车尾的很多小孩,都曾这么被扫落。这就是生活啊,把细节都集合起来,就是最鲜活的戏。
天空阴郁,乍暖又寒,读坡公的《南乡子·集句》吧: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与春重逢?黄州城繁花似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又奏出别离之音。
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这是坡公初贬黄州时写的,嘿,看不出来吧,如此浑然天成,居然每一句都是别人的。
怅望送春杯,截取唐人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稍稍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一诗:“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何况清丝急管催,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诗:“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点睛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前天雨夜,刚刚读过。
读古诗词,常感觉是被这些老家伙降维打击,一个个写那么好,看似随意的攫取,还能好到让你绝望。
去想《庆余年》,范闲庭前的斗诗。
张若昀肯定是喝了不少酒的,他满腮殷红,金句迭出,最终逼得老夫子当场吐血,自己也醉倒在金殿之上。
但在这个细节上,确实更喜欢庄墨韩,
庄子、墨子、韩非子,庄墨韩,多牛的名字,你们尽管嘲笑。
是的,你们尽管嘲笑他的变节和欺瞒,但他是为了亲弟弟,从小不认他,不同姓的亲弟弟。
随后达到高潮,他对范闲说:我的一辈子快快活活。他走了,鞠躬尽瘁,留给范闲一马车的书。
范闲躬身,长揖,热泪盈眶。
我想这也是小说作者作为现代人,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豪,发自内心的致敬吧。
蘸了颜料去染天
也飞天堑
万丈高楼
立平原
穿了花针绣山线
也绣人间
旖旎起伏
共缠绵
点了街灯撒珠链
也摆杯前
沧海月明
玉生烟
温了四月数流年
也暖心田
眼眶微霜
迷杜鹃
《苍茫茫烟波》一早起来,迷迷糊糊打开朋友圈,突然看到父亲原来用的号,给我昨天写的东西点了赞。
蓦地醒了。当然不是害怕,多么盼望真是父亲回来,微笑着读完这首小诗,给我点上这个赞。
当然知道是母亲,是她又一次清晨醒来,再难以入眠,便拿出父亲的手机,呆呆看着,翻到了我的小诗,便信手点了赞。
我也呆呆看着,隔着两千公里,苍茫茫烟波,又似乎一直就在母亲的房门口,一探头,就能看到她。
过一会,父亲的点赞消失了,换了母亲自己用的号给补上。
我继续呆呆地看着,隔着两千公里,苍茫茫烟波,又似乎一直就在母亲的房门口,一探头,就能看到她。
《余光中》
是谁打翻颜料桶
倾倒了漫空
澄澄亮亮
流霞动
是谁透过窗帘缝
深情去相送
一轮夕照
落树丛
是谁踏韵余光中
翩翩似舞龙
昏昏晓晓
留从容
是谁半百仍懵懂
白发啸西风
林林总总
一团红
《盛宴》
多年前鲁豫对汪峰的访谈,用这首歌,做了其中一段的注点。
听多了陈楚生版的《青春》,对原唱反而有了些疏远。
对比陈楚生纯净的希冀和忧伤,汪峰唱得更任性,甚至有些痞。
很难说谁更好,都如一把小小的锤子,一下下敲击着你的耳膜和心灵。深深浅浅。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就象没有痛苦
是,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盛宴。
是林语堂说的吧,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宴会,无论怎么奢华,终散如烟。
于是席间的每一次举杯,每一回下箸,都象有宿命的苍凉。任你怎么努力,难以改变。
只是又如何,我想象着自己突然站起来,一手去打掉老先生嘴里的烟:该吃吃,该喝喝,你管呀,太阳西沉东升,又是新的明天。
其实人家老先生更通透哩,出自他的《人生的盛宴》,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好吧我认输,还有朋友回我的话,也高下立判:嗯,成熟的两个标志,喜欢的还是喜欢,但不一定要拥有;害怕还是会害怕,但是可以面对。
《开花的树》
今日方知我是我
跳跃上枝头
燃烧了经年的
白焰花火
钱塘江上潮信错
踉跄半山亭
虬结当初相国寺
拔柳胳膊
树下顾盼鬓斑驳
史书多读破
忽地顿开金绳
笑断玉锁
明日方知谁来过
佛前五百年
问过了多少因果
花繁花落
《春夏不慌》
鸟叫响
碎在了砖墙
盛开了
一丛黄花荡漾
山坡上
跑出了群羊
蹦跳了
世间烟火模样
云飞扬
超越了想象
定格了
从容得失奔忙
砖缝里也有土壤
烟水里就有琼浆
劳动就有担当
管它万千痴狂
《阳光下开始一次远航》
我沐浴阳光
开始一次远航
前行的身躯是舟
四肢是桨
我填满船舱
用经年的思量
沉重的呼吸成风
吹远方向
我肩落花香
叶子咬出声响
驶过了瀚海沙漠
又见水乡
好吧
一晃都没晃
只是阳光很好
蛊惑我信马由缰
《依稀江南》能不忆江南?
旧成谙的风景,折叠,又复活,呈现微微摇晃的水岸。
没有江花,是湖畔的花,太阳下它们也红艳似火。
湖水碧蓝,春日就快老去,款款水波,是挽留春之脚步的,百呼千唤。
还有树根上小小的黄花,开得不大、不艳,却数量繁茂,阳光下舞动正欢。
杨柳依依,拂向塔尖。钟声嘀嗒,谁人解开缆绳,放逐季节之船。
群山沉默,层叠成水墨的画传。又似提醒,这里不是真的江南。只是当初赠的一枝春,缓缓,盛放于掌端。
而后去想山寺,想月中寻桂子。
却寻得了茂密树丛中的长戈铁马,用目光去抚摸时空的锈斑,无问西东,依稀江南。
《夕阳画轴》
夕阳勾勒的幅幅画轴
蘸了江南灵秀
只几笔
就把纸背力透
飞檐也如勾
勾住江南离愁
要几杯
来润干涸咽喉
溪流无尽头
流到江南不收
听水音
多绵长悠厚
暝色入高楼
远隔江南鸿沟
枉凝眸
抓岁月神偷
《细节》当然不能沉溺于细节,那些细碎的,是小刀,是虫子啮咬的齿。
可它们又无处不在,你以为藏好了,淡漠了,甚至遗忘了,一个不经意的回眸,狂潮陡现。
也好吧,没有细节的人生,多么苍白。
是,此刻我就看着它,这个陪伴了我许多日月,有着故宫图案的电动刮胡刀。我头发稀疏而胡须浓密,每天都离不开它。
这个牌子,胜在充电后电力持久,最近这次,又似乎格外的久,充电后它陪我去了两趟惠州,一趟是在医院日夜陪伴父亲,另一趟是赶回去给父亲送行。
到今天,它耗尽了这一次储存的所有电能。我的心,竟随着它这次耗尽,又疼痛起来。
我和它,是互相懂的吧,医院、殡仪馆、故乡的田间,它都在,守在某个角落,或躺在小小的包裹里,陪着我。默不作声。
而此刻,心疼如潮涌,竟也是无息无声。转去看母亲发来的文字吧,那也是细节,更是细节。
而今夜,让我强去找寻,那些最快乐的吧:
母亲写到我们开始读小学时的情形,为了照顾我们上学,她调到东平参与县教育局的筹建。借住当地农民的房子。炎热的夏天,当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机。经常热得无法入睡。要用毛巾浸冷水后贴到肩膀上降温。
我们与当地农民的关系很好,他们给些地我们种菜、养鸡。辛勤的汗水让我们的蔬菜长得很茂盛。豆角结得又多又长,苦瓜长得很大,鸡也养得很好。母亲会把丰收的蔬菜拿给同事们分享,大家都很高兴。
早餐,母亲做的猪肉葱花馅和白糖花生馅的包子,蒸熟后裂嘴露馅,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父亲和我们都很喜欢吃。直到几十年后,父亲老了,还常常提起,念念不忘。
《两千公里的心疼》
今夜雨声踏上征程
越过两千公里
去滴碎
故乡的荷声
故乡荷声是初升
露珠般爬过
荷亭双翼
升腾
待得月华生
长是凉波横
莲间青蛙
在发愣
我也在发愣
躺在悠长的叹息
头枕
两千公里的心疼
《一寸相思一寸灰》立夏过后,夜雨就多了,读些适合的诗句吧。李商隐写过许多著名的《无题》,除了最出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篇也广为流传: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噬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暮春初夏,清风细雨,荷花池外,云色暗淡,闷雷一声一声滚过。房间静寂,虽然金蟾炉上有锁,但是香气无孔不入。庭院深井,玉虎轱辘上的井绳水汽淋漓。就像贾谧忽然看见了英俊的韩寿,一下就爱慕上了;就像甄宓留了信物给魏王曹植。然而春天的心,切莫象来去匆匆的春花呀,一寸寸绽过,终只成灰。
香炉虽然有锁,但是香气来回穿越,如同人的灵魂和思绪,在空中来回飘舞。庭院的轱辘井绳,仿佛也有感情,带着井水的碰撞声响,写出了极致的寂寞和灵性。
用了两个典,第一个出自《世说新语》,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贾充之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后来贾充成全了他们。
第二个见《文选·洛神赋》,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
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她们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而春心和相思为什么会成灰呢?是因为它们一寸一寸的燃烧,虽夜雨凄清稠密而不熄灭,然而终会燃尽,如同香炉里的灰烬。
相思是有形的,看着它一寸寸的发芽绽放,又一寸寸的熄灭。而此刻,现实中的夜雨亦更稠密,我看着蓝色的街灯,那里仿佛也有香炉飘出的烟,灯下有积水,雨滴再打过去,掀起细密的涟漪。
我去想,李商隐,这个深陷牛李党争,一生困顿的小官员,真的是晚唐最好的诗人哩。
《记忆与感应》又到母亲节,往年母亲节也极少能有机会陪伴母亲,但今年,母亲身边,亲近的人又少了一个。
或许永远不会少,那些记忆,那些感应,一直都在。
反复去看母亲这一段写下的怀念父亲的文字,她写到,有一次父亲打电叫她送布票去惠州。当时母亲在镇里的中学,父亲带工作组到处跑,两人都难得回一趟惠州。那天父亲打电话到镇中学,问母亲能不能去趟惠州,顺便带布票去买衣服。母亲说不是假期不好请假,去不了啦。电话机就在校长房门前,大概是通话被校长听见了,他主动问母亲情况,母亲如实说了。校长满面笑容地对母亲说:“去吧!你们难得见一面。”
当时电话机很少,也无来电显示。母亲根本无法告诉父亲,领导己经同意她去惠州了。她只是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骑单车向惠州飞奔而去。
大约黄昏,母亲终于赶到县政府大院。可是到宿舍门一看,门紧锁着。一打听,才知道父亲以为母亲来不了惠州,提前回驻点去了。当时好像一盆冰凉的冷水从母亲头上泼下来,她的心凉透了,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
父亲的同事好心地给母亲送来一盆饭菜,可是母亲咽不下去。要回镇中学不可能了,太晚了。母亲只好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整夜泪流满面,翻来复去,辗转难眠,埋怨父亲打了电话给她又提前回驻点。
这段文字的最后,母亲这样写道:这事过后,我心平静下来时,我检讨自己当时并没有答应您我可以来惠州。这不是您的错,我冤枉您了。当时我是气糊涂了,有气无处出,只好拿您当出气筒了。
我反复地看着,时而埋首文字,时而抬头冥想,脑海里仿佛一遍遍地出现母亲骑着单车飞奔,还有彻夜辗转的身影。
又去想李商隐那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呀,你为什么是五十根弦?每一根都象过去发生的往事,不管你是否愿意,都要一件件,与你邂逅,和你擦肩。
又去想更多的往事。哥嫂开了新车,接爸妈到郊区兜风和吃河鲜。美酒佳肴,灯影车河,母亲的心情却有莫名的忐忑。还是回家吧,母亲说:这心里总觉得有啥事情。父亲开门时动作有些慢,母亲一个劲催:快开快开,我要去看来电显示,没准勇儿刚才来过电话呢。
是的,那时候手机还很不普及,而座机来电显示已经有了,母亲怕错过我的任何一个音讯,专门安装了这个功能。
母亲他们到家半小时前,我往千里外的家打过电话,没人接,我连打了三遍。
《单车场景》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
昨天引用母亲的文字,母亲写她年轻时的一天,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骑单车从镇里的中学,向惠州飞奔。那个场景,一再于脑海涌现。
母亲还写到和父亲一起的另外一些单车场景:有一次小儿子得了支气管炎,校医说需要链霉素注射液治疗。当时永湖没有这种药。您只好在澳头买了药,骑单跑几十公里路,送回永湖中学来。真是把您累坏了。
有段时间,奶奶要回家照顾家庭,我们工作繁忙,只好把孩子也送回农村去。有时您从驻点回惠州,又恰逢是周末时,我会骑单车从永湖中学到惠州去与您团聚。第二天我回永湖时,您总会骑车送我一程。送到差不多一半路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各自背道而驰……
母亲还写到她自己一个人骑车带我们哥俩:每逢周末回惠州,我们母子三人共坐一辆单车。小儿子坐前面藤椅子,大儿子坐车尾架上。我每次上、下车时,他都会很配合地趴下去让我上、下车。
这些我已经有记忆,甚至我自己就写过这个场景:路上骑着28吋大自行车的中年妇人是谁呀,车前杆和尾架都坐着孩子呢。车尾的显然是弟弟,呵呵,一定是他嫌车前杆硌屁股,跟小哥哥抢了车尾的位置。车多,妇人低声喝道:低头。弟弟迅速地趴低,妇人后摆腿下了车,推着车走。路顺了,又是一声:低头,弟弟的乖巧和母子间完美的配合,让路人忍不住赞叹。黄昏了,路旁的树枝童话般璀灿,风儿也穿上了金黄的斗蓬。坏了,一定是那晚归的鸟儿使弟弟游离了心魄,妈妈的又一声低头,他居然毫无反应。妈妈的腿打在了他的额上,把他扫落在地,他仍在发楞,甚至还未觉得疼,母亲撕心裂肺地叫着,张大母爱的天翼,铺天盖地飞来。小哥哥不停地抚摸弟弟额上的包,轻轻柔柔地吹气。疼吗,他问。弟弟只会傻笑,其实,还真不觉得疼哟。
细节不尽相同,却都扯动心里最温柔的部分,而我写这些的时候,用的题目竟是《听风》,因为有这样的抒情:风啊,其实你是不是真的记得。记得岁月。记得所有的深沉凝重,抑或,烟淡云轻。
用母亲写的,最热闹的单车场景收尾吧,最热闹的,当然是一家都在,一个都没少:记得我们刚结婚也几年,每年都骑单车回娘家的情况吗?从永湖乌坭埔到横沥新荣,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开始我们俩共一辆单车。后来我们一人一辆单车,您载大儿子,我载行李。再后来我们各载一个儿子。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们并肩同行,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快乐着呢!
这场景我也写过,写在了《华年》,感谢迪总,把它们发表在了《华夏》,留下了美好的纪念:
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四口回老家。一早出门,带着干粮和水,中间要休息几次。两辆单车,各带一个孩子,几十里路,叮叮当当,摇摇晃晃,从县城,一直摇到,炊烟缭绕的乡间。
《信马由缰句中行》昨天写被妈妈从单车上扫落的场景,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有的控诉自己低了头都被扫落,母亲还浑然不觉扬长而去。还有的说被妈妈的飞腿扫得滚下了路基,恰恰摔进路边人家的大水缸里,像落汤鸡一样的被捞起……
原来那时候,坐车尾的很多小孩,都曾这么被扫落。这就是生活啊,把细节都集合起来,就是最鲜活的戏。
天空阴郁,乍暖又寒,读坡公的《南乡子·集句》吧: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与春重逢?黄州城繁花似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又奏出别离之音。
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这是坡公初贬黄州时写的,嘿,看不出来吧,如此浑然天成,居然每一句都是别人的。
怅望送春杯,截取唐人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稍稍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一诗:“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何况清丝急管催,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诗:“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点睛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前天雨夜,刚刚读过。
读古诗词,常感觉是被这些老家伙降维打击,一个个写那么好,看似随意的攫取,还能好到让你绝望。
去想《庆余年》,范闲庭前的斗诗。
张若昀肯定是喝了不少酒的,他满腮殷红,金句迭出,最终逼得老夫子当场吐血,自己也醉倒在金殿之上。
但在这个细节上,确实更喜欢庄墨韩,
庄子、墨子、韩非子,庄墨韩,多牛的名字,你们尽管嘲笑。
是的,你们尽管嘲笑他的变节和欺瞒,但他是为了亲弟弟,从小不认他,不同姓的亲弟弟。
随后达到高潮,他对范闲说:我的一辈子快快活活。他走了,鞠躬尽瘁,留给范闲一马车的书。
范闲躬身,长揖,热泪盈眶。
我想这也是小说作者作为现代人,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豪,发自内心的致敬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