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独立运动简史 |
终于,实现了“搬迁独立运动”——我,少女飞,搬出父母家住啦!
自己租房子住,这有什么稀奇?现在连中学生都有出来住的了,更别提一个成年人。
可是,于我,这却是大件事。
三张了,但几乎还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
大学时代,因是学校包括我在内全是北京孩子,都走读。
为了弥补没住过宿舍的遗憾,经考上北大法语系的中学同学促成,在北大混了一个星期的女生宿舍。拎着饭盆到各食堂品评,图书馆占位子,三角地千奇百怪的告示,未名湖畔的邂逅与回忆,在出版社的已经出书的同龄人,草地上日光浴的外国留学生……弥足珍贵的体验,以至于多年后读到《此间的少年》,除了对文字的喜爱,对少年情愫的共鸣,对于其描写的场景,依然感到亲切。
结婚前似乎没想过要搬出父母家住吧,记忆已经模糊了:
在艺术中心那会儿,还是职场菜鸟,工资很低,租房子肯定想也别想;
在电视台呢,晨昏颠倒,奋力表现,要是没有老爸老妈的营养餐,想必我早就挂了;
在周刊捏,作为动辄月撰稿20000字的家伙,工资奖金倒是不俗,只是我租房子的念头可能如同潮汐一样,有时候因为跟父母老公在同一屋檐下过于拥挤——我是说心里的拥挤,觉得没有个人空间而焦躁,有时候在很疲惫的时候,又安然于饭来张口的腐败日子……总是矛盾反复,两种念头此消彼长。
忘了是什么时候了,两三年前?星妈的朋友在王府井有一套一居,时价1100,地段是我非常钟意的老城区,闹中取静,虽然没看过房子,但是一听就喜欢。
然而,与此同时,亲老公大人的姐姐姐夫也要搬出来住,于是建议一起租房,租的是鼓楼外六铺炕的两居,一家分摊900,当时我还是倾向于王府井的房子,但与亲老公大人意见相左,一向比较窝里横的我并没有太过坚持——以至于多年后每每想起,还是痛恨当时模棱的自己,也对一向温和但当时却意外的固执的亲老公大人衔恨(呵呵,他也知道,但写无妨,反正他也常到我博客上"查验",哈哈)。
可能因为心有不甘吧,住了没到三个月,又回了父母家。
在搬家的过程中,还丢了几本刚买的阿加沙克里斯蒂,吐血啊,那可是我一千多银子买的全集啊——虽说翻译的极为糟烂,但是也聊胜于无。
第一次搬迁独立运动就此夭折。
2004年,买了期房,当时兴奋的睡不着觉,买了一大堆家居刊物,把喜欢的居室布置画页剪下来贴了满满两大本,兴兴头头的,后来某日忽然意识到——哎,还两年呢。
之后两年间,又无数次的临时起意,想租房子作为独立生活的预热。
但是无数次的被劝说:将来自己搬出去住,平白一大笔开销,而且琐碎事情一堆都要打理,很烦的。而且他们往往一上来就击中我的软肋:你会做饭吗?
当然,不会。
嗯,在外吃饭也是很费钱的。
2005年7、8月间,我们一帮文青+愤青攒的乌托邦报纸《娱乐周刊》出现资金问题,从此开始与中信漫长的追讨欠薪的日子,其后不久我便应邀到电视栏目作策划。周围都是非常好的人,作为北京土著,有地方住,有存款,有工作,有所谓一技之长,只是从来没经历过这样飘忽动荡的日子,让我这在父母家生活三十年的住家动物开始间歇性焦躁,外表还是嘻嘻哈哈,但是偶尔的情绪失控时刻提醒着我内心潜藏的压力,无意中在《娱乐周刊》前同事那得了站台网的链接,于是颇看了一些房子。
古少女飞馆(天涯老博)上还有这次看房的遗迹,比如还是在我钟意的老城区(可能是弥补遗憾吧)比如王府井东单东四美术馆一带,还有一次看了德胜门外的一处精装修房子,最吸引人的是从来没租过,双鱼房主吹嘘自己不愁钱花只挑投缘租户,彼此喜欢那降价也无妨,同去的某人的海跟房主打成一片,于是第二天借机想从1500的价格往下象征性的耗耗价,没想到就此一拍两散。呵呵,看来太能侃的房东也要小心。
2006年2月,换了新工作,离家很远,于是又想租房,刚一起意,就在前同事的MSN ID上看到一处合适的房子。
一室一厅,朝南,闹中取静,交通便利,价格相宜。
亲老公大人也觉得不错。
于是,一个星期之内,由前同事牵头,与房主顺利交割。
今天,已然把一些必备日常用品带到那里。
少女飞个人史上第二次搬迁运动,成功。
后一篇:偶然发现的麻豆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