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准考证背后的故事!

标签:
随笔准考证回望 |
分类: 图文人生 |
我珍藏着一张1986年甘肃省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的准考证,也许你会问,准考证有什么稀罕的?凡是参加过高考的不都有一张准考证吗?
我的准考证后面,藏着一个偏远农村高考生的无奈和尴尬。你愿意听吗?
我当年参加高考的这个学校是甘肃省武都县(今陇南市武都区)第五中学,也叫甘泉农业中学。学校位于甘泉乡政府所在地。从上高一开始,我们就慢慢了解了这个学校的“优异”成绩,基本上没有学生考取过什么学校,就算有考上的,也是转学到其他学校以后才考走的,只是同学们带着一份情感牵强的说成是我们甘泉中学走出去的。学生考不到学校,我们了解到的表层原因是教学质量不行,好老师留不住。我就记得,在我们满地土话的学校里当时来了一个用标准普通话上课的老师,听着真舒服,但是没几天就调进城里了。有同学说,一看他穿的喇叭裤,就知道是城里人,城里人是不会带多久的。
扯远了。
我的成绩嘛,在50多人的班里,应该排在35名以后。因为数学物理化学真的是一窍不通,数学自从数字前后出现英文字母和特殊符号以后,基本上就跟不上趟了,每天的作业都在交,那是借抄写应用题练字呢,有时候把答会写成“啊”,还带感叹号。物理,那简直就是听天书,物理老师叫焦尔道,深度近视眼镜,每次讲课都是很认真的板书,所以也在享受着一种很励志的气氛。化学老师姓杜,只记得他把化学讲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最喜欢听他打比方,男生女生就是正负相吸。看着和蔼可亲,但是不敢打瞌睡,因为他的脸会突然变黑,骂起人来天昏地暗。语文老师是卯正奎,感觉很严肃,是因为经历曲折,尤其经历过那场大革命。但他却是菩萨心肠,也爱憎分明。见过他动情的讲课,也见过他飞脚踢坏学生。主要是他的语文课,作为我个人来说,是一生受益。卯老师基本上教案都是走个流程,对文言文和阅读的范围他是远远超出了当时课本的范畴。古文这一块,课本上以唐诗宋词为重,卯老师给我们抄写大量的元曲以及其他优美的古文范本,“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至今还能大段大段的背。严格的说,我的语言兴趣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也是从这个时候,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高深和美好。
对,是语文让我走近了准考证。在其他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的高中,是语文让我满脸自豪。高一那一年学校举办“高中组征文比赛”,记得题目好像是《我的理想》,我就写了如果是参军,就会戍守边关贡献青春,如果在家务农,就会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公粮。比赛结束,在过道里听几个老师在议论我的观点,我感觉在耻笑我的征文作品,心里慌得很。后来结果出来,我第一名,高二班一个李姓女生第二名。发奖的前几个小时,来通知,我第二名,那个女生第一名。学校颁奖,在几百名学生的掌声中领了这个奖,奖品是一个绿色16开笔记本。心里美滋滋的感慨:文字原来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荣耀啊,名利双收。
转眼间,接近高考了。因为学校的过往和现实。基本上知道自己也就是走个过程拿个高中毕业证。进入复习阶段,我倒是放松的状态,但是同学们紧张的复习状态带给我压力,所以我也认真看书学习,当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语文和政治上,数理化就是复习一些基础知识,大多是听天由命的放松状态。那时候,参加高考前学校要预选一次,大概是10 人里面选1人这样的比例。许多同学寒窗苦读几十载,到最后却是连正式高考的准考证都拿不到,确实是有点残酷。预选考试在安化镇,住5元的旅社,吃2元的面条,几天考完,顺便进武都县城,在姨夫的带领下去了县城的莲湖公园,爬了城墙,吃了冰棒,见了白龙江。这一次进城大开了眼界,看到女生穿着好看的连衣裙,看到城里的男生走路那么精神,看到白龙江水那么的大,看到城里夜晚的灯火如此璀璨……后来的后来,我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涉足过异国的繁华,但是那一次进县城的心潮澎湃和内心感受再也没有过,再也没有过,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
预选结果出来了,我竟然榜上有名。这让许多的同学大跌眼镜,也让许多的同学不服气,只有班主任卯老师淡定的说,守东啊,一点都不奇怪,说明你超常发挥,这就是我们语文作为基础的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功能起了大作用,好好复习迎接正式考试吧!
本来想着预选考试结束就放松了,因为自己都没想着能预选上,早已经打算好和村上小伙伴去出门打工见世面去了,这下就得收心了。至于真正的高考,首先自己不自信,因为知道自己半斤八两,主要是本校无没有考取学校的先例。
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复习,又一次进了武都城里,又一次住在姨夫家里,姨姨每天做饭,姨夫领我去考试。考完试回到村上以后,忽然怎么觉着内心开始乱了。没有预选考试之前,我其实已经把前程规划了,先出门打工锻炼锻炼,开开眼界,然后在村上办个养鸡场、或者贷款买个电影机子、或者当个民办老师……总之,一切都在预选上之后打乱了。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娱乐,除了玩石子打毛线,人们扎堆吹牛要从村东头一家的庄稼涨势到村西家的母猪下崽全部过一遍,而我参加预选上以后,再参加正式考试,这一条信息在村上已经算是比较头条的了,再后来已经传播成:守东考上大学了。
正式通知还没有来之前有一道手续叫填自愿,那时候的陇南山区,哪里有现在这么方便,出行随便把谁家的小车一叫就走了。那时候,村里去学校40里路,除了路过的四趟长途班车路过村庄,再无其他交通。而我接到填写自愿书的口信已经是中午了。着急中想到了村上稳林大哥家有一辆全村为数不多的自行车,就去借。没想到的是稳林大哥都不问一下我会不会骑,只是说,兄弟考上大学好事情嘛,赶快去吧!
高考之前,没有走出过乡,所以面对着一张报纸一样大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大学名单,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我们学校是农业中学,第一自愿填写了清水农校。填写完自愿,一种莫名的希望风帆在心中开始鼓胀。
去学校是上山,速度不快,有时候是推着走。填好自愿返回来一直是下坡路,不得不说自己那其实是第一次骑自行车跑几十里长路,毫无经验。在一个急弯处,和对向来的一个大车会车,把握方向不到位、捏手刹不到位,连人带车从公路上摔下10多米以下的包谷地里了。
搽干血泪,一瘸一瘸的回来给大哥还自行车。大哥关心的说,把你兄弟没有摔着就成,把那车子摔了就摔了!……34年之后的今年五一回家还见到稳林哥,提到这事情,他还是淡淡的说,提那干啥,小事一桩。但是对于当年的我来说是大事啊,你要知道,1986年家中的自行车,不比今天的一部小车少多少荣耀和实用性。
虽然是意料中的不会被任何院校录取,但是当接到正式结果心里还是失落。那个年纪不会装,心情自然写在脸上。碰到村上的都直接问:这都说你考上大学了,怎么还没走啊?我一遍一遍解释,那是预选考上了,正式考没考上……一遍又一遍的把自己的心情变差。和原本打算只拿高中毕业证的想法相比,经过这个高考的过程,思想开始波动,有了插班再打算搏一搏再考的想法。转眼秋季,看到学生都往学校走,一种返校的冲动随时泛起。有一天,聊到返校插班的话题时,老娘的一句话让我如梦方醒:只要你还上学,就是砸锅卖铁,我们也供你继续念书,但是你要想好,10年了都没考上,再念一年就能考上吗?
老娘没有文化,但是这一句是大文化,底蕴够我一生去解读。从此我再也没有提插班的事情,慢慢把从预选通知开始以来的心情先平复下来,彻底告别学生时代,开始认真设计自己的人生。
天不绝我,这年冬天我参军入伍去了新疆阿勒泰的边关,开启了20多年的军旅人生。有了关于人生、关于朋友、关于战友、关于爱情等等更多的故事……从大漠边关到繁华都市,从新疆边防到南粤广州,无论怎样调动奔波,这张准考证都一直陪伴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