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网龙年底赴港上市之前

(2007-05-17 13:28:19)
分类: 杂记随字
  新近得到一个消息:网龙(中国)公司计划年底在香港上市,消息未经正式证实,但来源渠道相对靠谱。这个消息和美斯特邦威、和华旗们要上市的消息并在一起,感觉一大批中国本土的优秀企业寻着2008之前香港上市,赶奥运年之前最后一趟资本市场的末班车。
 
  前一阵子和yaoyinhua聊到关于网龙的魔域,姚的观点是,网龙借助迅雷的上升态势,狠狠地拓展了一下他们的版图外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魔域和迅雷的合作是从去年广泛开始,而在这之前魔域本身的日子已经过得相当滋润,无论从服务器的数量还是在线人数,这个位居华南的游戏公司已经悄悄地扶摇直上,超越了一大批身处北京上海这样风暴焦点的企业。
 
  记得网龙因着当年卖掉17173的那笔钱成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张罗游戏运营人才和游戏开发人才。地处福州,也就没有太多的要求,哪怕是光有着热情但是经验不足的初心者也要。在游戏产品的开发上,他们的策略是,“我们没有办法作出一个10万人的游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10个一万人的游戏”。这个观点,在我当时所在的媒体内部,很是遭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质疑这种以数量对抗质量的人海战术,在市场上是否能够经受得起消费者的检验。
 
  任何的决策都有风险,网龙的数量策略从2002年左右开始正式启动,除了天晴数码已有的幻灵之类游戏之外,“新疆人在北京”这样早年活跃在新浪游戏制作论坛的游戏设计师,开始开发诸多的“经典游戏like”类产品,比如,《机战》,这就完全是日本《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的创意copy,再比如当年的一款mmorpg(忘记名字了),我进去一看,角色的avatar造型,不就是copy我家天堂2嘛……总之,这些产品除了开发和运营的低成本之外,在任何方面似都无法与当时风头无双的产品们相提并论,游戏公司开口放空炮的事情太多,媒体不太看好这样的模式也就显而易见。
 
  对网龙的认识有所转变是从我进到厂商开始。在媒体的时候,我是典型的创意优先论者,看别人做的任何案例怎么都那么傻,看别人发的任何软文怎么都那么呆,然后就摇头下了判断:他们不行的。进入到厂商之后,开始意识到“时间”这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件事情的重大影响,对于“一个案例彻底翻身”的典型媒体思维也有了修正。每一个个案中的创新和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来说,一群相对稳定的人,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良和创新,最终成就这件事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已经成名的职业经理人一拍脑袋说“我们来玩个大的”。
 
  显然,网龙不缺钱,卖掉17173的那笔钱放到福州,以福州的房租、员工待遇相比,实在是可以稳扎稳打好多年;网龙也不缺人,尽管从网龙跳槽的员工也多如牛毛,但是位于福州,普通员工跳槽的成本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的游戏运营企业,甚至高于广州和深圳,这也就保证了基层的执行面上,哪怕是你们认为他们做的事情不够新潮甚至老土,但是那些事情每天每月每年也就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了;同时还有一帮从单机游戏时代做的游戏就被全国玩家唾骂的游戏制作人,闷声憋气的在福州这个小地方发着狠的用互联网的c2c模式(copy to china)做游戏。因为这样的原因,再加上网龙的老板似乎始终没有改掉他们“做10个一万人的游戏”的初衷,没有放炮说要造大飞机,这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方式,倒很是锻炼出了网龙的运营人员和开发人员。好吧,到现在,我听到这个消息,听说是他们现在每个月账面上400万美金的销售(、还是利润?未证实),感觉上这也和互联网企业的规律很相近——如果没有足够好的产品,那么,熬吧,别烧,总有一天。
 
  所以说,慢慢成长,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哪怕是放到游戏圈也一样。这一句算是我个人的感叹,却并不是为网龙唱赞歌,因为他们身处福州,对于网龙的消息我其实是闭塞的,我还在向朋友问询网龙目前各款游戏的在线人数、运营规模、服务器架设的地理位置等等,也就是说,对于网龙目前看似成功的原因,我只是大致有个谱,但是却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
 
  我仅仅是有这样的一些感觉:由于偏安华南,网龙逃离了互联网和舆论风暴的焦点,这让他们的人少了几分骚动,多了几分破釜沉舟;由于偏安华南,他们在运营网游的思路和模式上也许完全与北京上海瞄准大城市和沿海市场的做法有不同,他们的在线用户分布也许和北京上海网络游戏公司的用户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也未尝不能理解为蓝海?由于他们手里有着一笔钱,足以支持他们从五花八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中,做出一款到两款可以推行全国的产品。听闻他们现在的月入数字,和他们年底打算上市的消息,首先感觉到的心情是兴奋,好歹中国本土的网络游戏企业,具有研发力量而且具有运营能力的,又拱出来一支;然后的感觉是感念,当年在媒体培养的习惯,和在运营公司被修正的观点,被通过其他的案例来证实,我大概该高兴自己还没有沦落到被淘汰的境遇;第三的感觉是,钱、人和时间这三个东西真的是那么重要,以至于缺了任何一环,网龙都可能成为的是现在的光通,而不是现在的他们。
 
  网龙的模式究竟是怎样?现在我还没有明晰的答案。对于他们的运作方式、成员情况、用户分布等等等等,一抹黑,这样的“一抹黑”导致了我上述的那些感叹和结论可能完全流于空谈,很有可能事实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那么,有了解网龙运作的各位麻烦你们给到我答案,或者回复给我,或者mail到我邮箱:stephen.tsing@gmail.com,多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赠书三本
后一篇:5月26日、本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