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记随字 |
最终还是王乐发出了那篇关于IDG遣散《GameStar》的消息(点这里)。
一开始得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本想自己发,但终究下不了手。于是,我变成了王乐新闻中的“消息人士”,看着那新闻最终呈现在donews的首页上,终于释然了。
下不了手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gamestar的主编和副主编,都是多年挚交老友,无论他们是否有所打算,但这条消息的出现,都多少会伤到一点他们的面子;其二,我说的是怕伤了他们的面子,其实不若说是、怕伤了游戏平媒那脆弱而微薄的面子。作为一个前平面游戏媒体的从业者,我还试图在为游戏平媒捞回那抹残破的自尊——我之所以不敢发出那条消息,是因为害怕那砸到别人身上的石头,最终砸回到自己的心里。疼。
为什么是王乐?自有我的说法。
记得王乐初入行,只有一个chinabyte记者的名头,先涉足游戏领域的事件新闻。除了他稳重的性格因素,大概也很是受到了刘韧和keso的影响,其所用的是一种非常沉稳扎实的报道方式,我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严谨和认真。总结这种让我当时眼前突然一亮的理由非常简单,说出来却是丢脸:只不过,他不做软新闻;只不过,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倾诉欲和表现欲,不做自己所不了解的评论,将新闻和评论严格地分开
——如此而已。不过是坚持了任何新闻专业的学生、和媒体业者,都该遵从的“本分”而已。
刚好在那一年,我已经从媒体转向了运营,理由是“在媒体玩尽了所有的花头,在西南无法触及产业的厚重”。这话看来装逼,却出于肺腑,以至于我现在说来,也都敢不脸红。因为如此原因,因为无法坚持,从虚荣光鲜的口舌上,转而探向产业实处。那一年的冬天,在上海大漠所设的酒局里,我与王乐第一次面对面地交谈,闻知彼此年龄相若,心里更有种莫名的落寞——倘若能早些看到他的出现,纵然是“做出产业厚度”的努力依然艰苦,但相互有了应和,也总好过独在民光使劲的茕茕。
晚了一步,就错过许多。虽然依然同一行业,但所触领域大有不同。身为运营者,在用户数据和蛛丝马迹里打滚是每天的常事,除了自家产品和用户之外,眼无他物,连写写自己心情都没了胃口;只看着王乐从chinabyte到经济观察,再转回donews,一篇连一篇的高质量新闻采访,也有一些评论分析花絮报道,更沉更稳,恣纵圈内,仿若独舞。
平面游戏媒体经过了前几年的风光,终于迎来了这次《gamestar》的大葬。所幸把丧钟敲响的那个人是王乐,而不是游戏平媒惯见的、轻浮的、幸灾乐祸的、总拿丧钟当hip-hop的、其他人,比如,我。
2007春寒料峭,终于死了一个,丧钟敲响,丢的显然不光只是死人的面子——“把这消息告诉王乐”,这种行为竟也暗合了行业习惯,不因为王乐的好,而因为没更多的其他人可以选择。一条新闻帮王乐加不了多少分,丢的却是我辈所谓“游戏平媒从业者”的面子,无论头上的title是“曾经”或者“现任”。
在整个游戏平媒圈子里,至今堪堪挑旗的,还有一个大狗。约莫十年以前,通过cbi,有许多人认识了这个毫无花俏的id;时至今日,谈及圈子里的“专业”,堪当此词的现任,依然还是这个名字。在众多个性鲜明的写手之间,大狗以博闻强记、见解鲜明、扎实稳重著称,在那些天马行空活色生香喧哗鼓噪的文字之间,他的文章不去夺读者的第一眼注意,却最适合作为游戏媒体“压秤”的定盘星,彰显其媒体的专业。可惜当我悟到这点的时候,手里却没了那份能够挥斥的空间。而大狗自几年前皈依家游门下,其他的游戏平媒没了向他约稿的机会,似都显得轻薄了几分。
言及游戏平媒,杂志方面在北京为最多,上海也有几份,西南则是以报纸见长。资源重叠,圈子紧窄,读者变作者、作者变编辑、编辑转行了,如此的演化,竟然几年如一日,让许多曾经响彻云霄的名字放到现在,只能钓起老读者的几段细碎回忆。
团队最稳定的莫过于家游,游骑兵、石子、东东,等等等等,再加上后来加盟的大狗,在若干动荡中咬牙挺过来,将丰厚积淀做进文字里去,造就了现今在北京活得最好的游戏杂志。尽管这个“好”赶不上前几年厂商广告大撒把、肥了媒体专员的年景,但跟变薄的大软、消失的大游、稚嫩的egamer,和三两老编苦撑的gamespot相比,家游在展会报道、内容建设、团队实力和广告销售上所体现出来的形色,确实相当不错。相比之下,唯有上海电攻,可以与之并论相提。
远在西南的大众网络报、电脑报和游戏天地,汇集着更为熟悉的一帮朋友或旧同事。但地处边陲,总是交流不畅,几年光景,本有不少时机做大做强,却又总是错过;偶有良禽飞来,初试啼声,长成羽翼,便东南飞去。旧同事勉力坚持的质量,与新生代们的品位,其间本就存在巨大落差,再被一批批离开的飞鸟扯得更碎,弥补二字,谈何容易?
这几份报纸,往往成就了个人威名,只给自家留下茫茫雪地。尽管总有几分空间足够生存,但若谈到发展窘迫的责任,便就该让我这样的、干到自己爽快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的家伙,一并扛上。
——所以你可以把这篇字,看做是我向《GameStar》杂志解散的一声默哀,向其他尚还苟活的游戏平媒的一次祝福,看做是,我这个在游戏平媒窘境到来之前便离开的家伙,向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同龄以及前辈的,一次必恭必敬的致敬——除了大狗、生铁、大白鲨、卓叶、老卡尔本、陈振宇等等这些你现在依然可以看到的笔名或真名之外,还有我所知道的另一些人:他们或赋闲、或从他业,但依然不泯一颗要将“游戏”这个题材做得坚强而鲜活的心。或许在未来某份新兴的报刊里,你我可以重新看到他们的名字,从他们的文字中,读到他们始终不灭的、对“游戏”这个“不正经的玩意儿”的满腔热情。
在过去和现在的游戏平媒圈子里,从来不乏头脑灵活舌绽莲花之辈,却少有始终热情而沉稳厚重塌实的积淀者和坚持者。
我曾疑心是RPG太模式化的缘故造就了这样的媒体从业风气:主角统统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靠着一张嘴、日到总boss处、还能抱美人归。体验在业务上,就呈现出许多人爱往花招上靠,新人进来,往往上手最快的是贫嘴八卦做下三路话题的本事;然后觉得火了,连忙放嘴江湖。
我对新人往往没有什么话说,不是因为我没有玩过这样的花活并曾以花活自喜(事实上我玩得比很多人都狠),而是因为《GameStar》死状惨烈,一个曾在这个圈子中饱食终日的家伙,终有兔死狐悲之感,没有力气也没有欲望来对别人说三道四;况且,作为这场行业洗牌大战之前就撤离的逃兵,与其去取得一个对别人说三道四的资格,不如来表明自家以后的一个态度:
无论我正在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都会继续关注“游戏”这个我之前曾经散漫对待的娱乐方式,以当初离开前的热情、和不满、继续保持对这个产业的关注。以我的键盘和手指做笔,以blog这种自由的媒体方式,不断书写,一直到我死。
一开始得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本想自己发,但终究下不了手。于是,我变成了王乐新闻中的“消息人士”,看着那新闻最终呈现在donews的首页上,终于释然了。
下不了手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gamestar的主编和副主编,都是多年挚交老友,无论他们是否有所打算,但这条消息的出现,都多少会伤到一点他们的面子;其二,我说的是怕伤了他们的面子,其实不若说是、怕伤了游戏平媒那脆弱而微薄的面子。作为一个前平面游戏媒体的从业者,我还试图在为游戏平媒捞回那抹残破的自尊——我之所以不敢发出那条消息,是因为害怕那砸到别人身上的石头,最终砸回到自己的心里。疼。
为什么是王乐?自有我的说法。
记得王乐初入行,只有一个chinabyte记者的名头,先涉足游戏领域的事件新闻。除了他稳重的性格因素,大概也很是受到了刘韧和keso的影响,其所用的是一种非常沉稳扎实的报道方式,我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严谨和认真。总结这种让我当时眼前突然一亮的理由非常简单,说出来却是丢脸:只不过,他不做软新闻;只不过,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倾诉欲和表现欲,不做自己所不了解的评论,将新闻和评论严格地分开
——如此而已。不过是坚持了任何新闻专业的学生、和媒体业者,都该遵从的“本分”而已。
刚好在那一年,我已经从媒体转向了运营,理由是“在媒体玩尽了所有的花头,在西南无法触及产业的厚重”。这话看来装逼,却出于肺腑,以至于我现在说来,也都敢不脸红。因为如此原因,因为无法坚持,从虚荣光鲜的口舌上,转而探向产业实处。那一年的冬天,在上海大漠所设的酒局里,我与王乐第一次面对面地交谈,闻知彼此年龄相若,心里更有种莫名的落寞——倘若能早些看到他的出现,纵然是“做出产业厚度”的努力依然艰苦,但相互有了应和,也总好过独在民光使劲的茕茕。
晚了一步,就错过许多。虽然依然同一行业,但所触领域大有不同。身为运营者,在用户数据和蛛丝马迹里打滚是每天的常事,除了自家产品和用户之外,眼无他物,连写写自己心情都没了胃口;只看着王乐从chinabyte到经济观察,再转回donews,一篇连一篇的高质量新闻采访,也有一些评论分析花絮报道,更沉更稳,恣纵圈内,仿若独舞。
平面游戏媒体经过了前几年的风光,终于迎来了这次《gamestar》的大葬。所幸把丧钟敲响的那个人是王乐,而不是游戏平媒惯见的、轻浮的、幸灾乐祸的、总拿丧钟当hip-hop的、其他人,比如,我。
2007春寒料峭,终于死了一个,丧钟敲响,丢的显然不光只是死人的面子——“把这消息告诉王乐”,这种行为竟也暗合了行业习惯,不因为王乐的好,而因为没更多的其他人可以选择。一条新闻帮王乐加不了多少分,丢的却是我辈所谓“游戏平媒从业者”的面子,无论头上的title是“曾经”或者“现任”。
在整个游戏平媒圈子里,至今堪堪挑旗的,还有一个大狗。约莫十年以前,通过cbi,有许多人认识了这个毫无花俏的id;时至今日,谈及圈子里的“专业”,堪当此词的现任,依然还是这个名字。在众多个性鲜明的写手之间,大狗以博闻强记、见解鲜明、扎实稳重著称,在那些天马行空活色生香喧哗鼓噪的文字之间,他的文章不去夺读者的第一眼注意,却最适合作为游戏媒体“压秤”的定盘星,彰显其媒体的专业。可惜当我悟到这点的时候,手里却没了那份能够挥斥的空间。而大狗自几年前皈依家游门下,其他的游戏平媒没了向他约稿的机会,似都显得轻薄了几分。
言及游戏平媒,杂志方面在北京为最多,上海也有几份,西南则是以报纸见长。资源重叠,圈子紧窄,读者变作者、作者变编辑、编辑转行了,如此的演化,竟然几年如一日,让许多曾经响彻云霄的名字放到现在,只能钓起老读者的几段细碎回忆。
团队最稳定的莫过于家游,游骑兵、石子、东东,等等等等,再加上后来加盟的大狗,在若干动荡中咬牙挺过来,将丰厚积淀做进文字里去,造就了现今在北京活得最好的游戏杂志。尽管这个“好”赶不上前几年厂商广告大撒把、肥了媒体专员的年景,但跟变薄的大软、消失的大游、稚嫩的egamer,和三两老编苦撑的gamespot相比,家游在展会报道、内容建设、团队实力和广告销售上所体现出来的形色,确实相当不错。相比之下,唯有上海电攻,可以与之并论相提。
远在西南的大众网络报、电脑报和游戏天地,汇集着更为熟悉的一帮朋友或旧同事。但地处边陲,总是交流不畅,几年光景,本有不少时机做大做强,却又总是错过;偶有良禽飞来,初试啼声,长成羽翼,便东南飞去。旧同事勉力坚持的质量,与新生代们的品位,其间本就存在巨大落差,再被一批批离开的飞鸟扯得更碎,弥补二字,谈何容易?
这几份报纸,往往成就了个人威名,只给自家留下茫茫雪地。尽管总有几分空间足够生存,但若谈到发展窘迫的责任,便就该让我这样的、干到自己爽快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的家伙,一并扛上。
——所以你可以把这篇字,看做是我向《GameStar》杂志解散的一声默哀,向其他尚还苟活的游戏平媒的一次祝福,看做是,我这个在游戏平媒窘境到来之前便离开的家伙,向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同龄以及前辈的,一次必恭必敬的致敬——除了大狗、生铁、大白鲨、卓叶、老卡尔本、陈振宇等等这些你现在依然可以看到的笔名或真名之外,还有我所知道的另一些人:他们或赋闲、或从他业,但依然不泯一颗要将“游戏”这个题材做得坚强而鲜活的心。或许在未来某份新兴的报刊里,你我可以重新看到他们的名字,从他们的文字中,读到他们始终不灭的、对“游戏”这个“不正经的玩意儿”的满腔热情。
在过去和现在的游戏平媒圈子里,从来不乏头脑灵活舌绽莲花之辈,却少有始终热情而沉稳厚重塌实的积淀者和坚持者。
我曾疑心是RPG太模式化的缘故造就了这样的媒体从业风气:主角统统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靠着一张嘴、日到总boss处、还能抱美人归。体验在业务上,就呈现出许多人爱往花招上靠,新人进来,往往上手最快的是贫嘴八卦做下三路话题的本事;然后觉得火了,连忙放嘴江湖。
我对新人往往没有什么话说,不是因为我没有玩过这样的花活并曾以花活自喜(事实上我玩得比很多人都狠),而是因为《GameStar》死状惨烈,一个曾在这个圈子中饱食终日的家伙,终有兔死狐悲之感,没有力气也没有欲望来对别人说三道四;况且,作为这场行业洗牌大战之前就撤离的逃兵,与其去取得一个对别人说三道四的资格,不如来表明自家以后的一个态度:
无论我正在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都会继续关注“游戏”这个我之前曾经散漫对待的娱乐方式,以当初离开前的热情、和不满、继续保持对这个产业的关注。以我的键盘和手指做笔,以blog这种自由的媒体方式,不断书写,一直到我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