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后记
(2013-06-16 01:15:43)
标签:
老司城遗址建筑后记土司文化文化 |
分类: 土司学服务地方研究 |
本书为吉首大学服务永顺县地方建设而进行的首批土司研究成果之一,反映了作者本人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之间的有关土司时期城市建设问题的具体思考。就老司城问题与永顺的合作经历以及七个月的紧张写作经历,让笔者始终难以忘怀。
就老司城问题与永顺合作,开始于笔者从吉首大学师范大学调入吉首大学历史系之后,前后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步接触阶段。继2004年秋老司城被挂牌为吉首大学民族学田野工作基地之后,2005年署期,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对老司城的大规模的田野考察。考察期间,除进行口述史调查外,我们对老司城和不二门的金石碑刻进行全面拓片,并得到永顺县文物部门的默许。2010年秋,笔者应邀陪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进行大型地采访报道,又得到永顺宣传部门的默许。经过两次初步的接触,我们掌握了有关老司城遗址的大量资料信息,从而也使中国社会科学学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老司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个阶段为进一步接触阶段。在初步接触的基础上,2011年8月20至24日,吉首大学与永顺县首次携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四川、云南、湖北、台湾、陕西、广西、湖南等12个省市区的150名代表与会,会议对老司城遗址的考察迅速提升了永顺老司城在海内外土司学界的影响,从而也使永顺老司城遗址引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 11月1日,湖南省召开永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会上,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就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老司城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规划,土司学或是土家文化学的学科建设,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该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永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乃至今后的土司学学科建设,已经提上了政府工作日程。2011年12月7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颁发《老司城申报<</FONT>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件》,确定“中国范围内土司城市的主要特点及演进过程研究”、“永顺老司城遗址的历史演进研究”、“土司文化专题研究”、“老司城遗址规划设计的特点研究”、“全国现已发现的土司城市遗迹简述及其保存状况研究”等五个研究专题。2012年2月10日,永顺县相关部门就上述五个专题的研究资料的提供来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具体商谈。为此,笔者向永顺方面提供了《老司城遗址申报<</FONT>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化专题研究方向参考资料》具体目录以及他们急需的参考资料,间接地促成老司城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三个阶段为深入接触阶段。老司城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后,2012年5月11日,永顺方面编制出《老司城文化研究课题》,形成“老司城城市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彭氏土司司治研究”、“彭氏土司时期溪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研究”、“彭氏土司谱系研究”、“古溪州诸蛮区域自治研究”、“土家族历史研究”、“老司城遗址核心价值研究”等七个研究课题,并对其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目标、研究方法、重点与难点进行初步阐述。之后,吉首大学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老司城文化研究课题》制订详细的写作提纲,并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8月3日,永顺县与吉首大学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进一步达成《有关湖南永顺老司城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意向》。9月21日,写作大纲在永顺县城被最后确定。此后,吉首大学课题组的具体写作并没有完全实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研经费并没有注入吉首大学。10月13日,有申遗专家陈同滨教授参加的“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座谈会”在永顺县城召开。在会上,笔者以《老司遗址建筑突出的普遍价值与“三性”》为题,向与会的申遗专家系统阐述个人对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见解,最后促成申遗专家改变观望态度,宣布接手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务。
申遗专家接手老司城申遗后,老司城课题组科研经费被分批注入吉首大学,这就意味着吉首大学有关老司城的科学研究工作由筹备和观望转入到了正式启动阶段。之后的七个月时间里,笔者除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并参加一些非去不可的会议外,停下了手头所有的与老司城研究无关的课题,以个人累得不能继续写作为度,全身心地融入到老司城遗址建筑研究的著述中来。写作中,穷心竭力,将各类资料片断化为老司城的信息,力图多视角地从文字上深描老司城遗址的建筑图景,尽全力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呈现特定时空域之中一度辉煌的老司城的建筑布局与功能。然而,即便如此,写作进展仍不尽如人意:2012年10月22日,“导言”初稿写毕;11月20日,“第一章:老司城建筑发展及其遗址化”初稿完毕;2013年2月1日,“第二章:老司城遗址的城市建设”初稿写毕;3月17日,“第三章:老司城遗址的统治机构”初稿完毕;3月31日,“第四章:老司城遗址的坛庙”初稿完毕;5月29日,“第五章:老司城遗址的墓葬”初稿写毕。也就是说,笔者原本试图按照建筑学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的传统设计十个部分,这里仅初步完成六个部分,还有“第六章:老司城遗址的文化教育建筑”、“第七章:老司城遗址的交通、驿站和园林设施”、“第八章:老司城遗址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第九章:老司城遗址建筑的布局与功能特征”没有时间完成。不得不承认,它留给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尤其是中国土司学界的,都是一个极大的缺憾。好在这一缺憾并不特别影响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因而。笔者只得等待老司城大遗址考古发掘基本完成,民间口述史资料收集和整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作修改与续写,再将个人习得向土司学界作一汇报。
由于本书是一稿写成的,其中没有时间进行框架结构的调整和文字的修改,总体上只能保持书稿的原样,因而书中的错误肯定在所难免。这不是组织上的问题,而是纯属笔者个人的科研功底和写作能力的问题。聚焦一座文献资料极其稀缺、土司后裔早已远走他乡、遗址化程度甚深的老司城大遗址建筑进行研究,考古专家的考古资料和乡土专家的口述史资料必不可少。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批准号10BMZ011)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西南边疆项目”《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课题编号B10007)提供了资料积累上的资助;吉首大学课题组各位同仁的意见为本书框架结构的完善带来了启迪;永顺县相关部门先后于2012年5月23日、10月13日和2013年1月26日、4月23日赠送的《老司城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2012年永顺县人民政府编)、《永顺老司城(上、下册)》(2012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和永顺县文物局编)、《老司城遗址周边各类防御遗存调查报告》(湘西州文物管理局和永顺县文物局编)、《永顺老司城——八百年溪州土司的踪迹》(2013年1月柴焕波撰文摄影),对本书的写作无疑是雪中送炭;还有熟知老司城的专家龙京沙、向渊源、雷家生、向盛福等先生,及时回应了笔者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此,笔者深表谢意!
成臻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