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短信生活 |
分类: 叮当随想 |
短信——想说爱你不容易
还记得刚开始收到短信时的那份热情:出差在外,思念家人,忽然收到“家中一切都好,勿念,你要多注意身体”,“很想念你,早点回来”,感觉十分温暖;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收到朋友的“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顿时感觉信心倍增;调侃的短信,表白的短信,祝福的短信,公务的短信,求援的短信……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我们的心情因为短信而轻松!那些无法表达的,或者不方便表达的,以最快捷的速度,通过“拇指一族”到达我们身边。
再后来,信息量暴增的短信已经完全代替了情书。年轻一代,已经不太喜欢把连夜赶制的情书偷偷塞到女孩宿舍门里的那种心跳,短信以它不可压抑的势头成为我们生活中交流的重要方式。原谅我们,短信无罪。可是短信在“变坏”,在庸俗化,在机械化,在制造越来越多懒于亲身交流的现实者。在悲叹惨剧的同时,我不禁幼稚地想,什么时候短信开始有了这样的功能:今天的垃圾短信坑人例子全部是真实的,真实得让人震惊,有些色情短信黄得叫人不好意思公之于众,造成二次污染。下载一次手机铃声,用户号码就被锁定,色情短信马上如影随形,每天“定时”问候,更可怕的是,手机用户还无法拒绝接收,而且投诉无门。可以说,垃圾短信之猖獗,SP(短信提供商)强制推销手段之恶劣,内容之下流,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深恶痛绝的地步。
蓬勃的手机短信曾经是门户网站盈利的救世主。通过短信平台,让消费者获取丰富多彩的增值服务,这本是手机运营商们的初衷,但是这种良苦用心却被别有用心地利用了,当用户的享受变成难受时,谁还敢继续“享受”这种服务呢?我们关注的还不止是短信的信任危机,更关注手机作为新媒体的载体,垃圾短信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范畴。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文化熏陶,成为短信文明使者。
“忽悠短信”已经成了侵害消费者生活安宁权的“信骚扰”,在“忽悠短信”的围攻里,我们只有被迫接受阅读的“自由”。谁来告诉我,哪些短信一定不能回复不能回电呢?看来在成熟理性的短信市场到来之前,我们只能奔走相告——不要回陌生人短信。什么中奖了,查看相册,寻找老友,点播歌曲,银行卡查询……天哪,考验我们的智商!
昨天长春的同学发来短信,由于是新换的号码,差点被我及时删掉,小女子怕怕了,短信,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