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2011-12-18 11:01:06)
标签:

杂谈

“孝”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申载春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传统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其丰富内涵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孝”源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其原始内涵要求人们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作为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到了周朝,“孝”一方面保留了其原始内涵,另一方面又衍生出了某些新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强调男性后代的繁衍,即强调生育男性接班人。这种“孝”旨在强化男性继嗣制,以巩固男性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

    儒家学说是在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说:“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当然,这里所指的“后”也是指男性,表明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孝的原始内涵是要求人们把成家立业生子作为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儒家对“孝”的最大发展是将“善事父母”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按孔子的说法,子女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子女要做到“不辱”、“能养”,要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基础,使父母无物质匮乏之虞。更进一步讲,孔子所重视的孝道是“尊亲”、“敬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敬父母,不仅要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的奉养,还要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父母有过失,子女要婉转地劝说,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如果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又没有得到父母的采纳,还是要照样尊敬顺从,只是心里忧愁,但不要流出埋怨。儒家将孝扩大到家庭成员之间,推广社会。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到尊敬所有的长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

    历史地看,儒家的孝文化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后的一面。就其合理性而言,孝不仅强调个人对家庭(家族)生殖繁衍的职责和义务,而且强调家庭对赡养人的职责与义务,还强调养亲、尊亲、敬亲、尊老爱幼,等等。孝已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曾经发挥了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凝聚民族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对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另一方面,孝观念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等级色彩,有许多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比如,“无违”要求子女要绝对顺从父母,一是无违于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是无违于父之道。又如,“父子相隐”,父子家人有过错或犯罪,相互隐瞒、相互包庇。再如,“孝子不非其亲”,子女“不言父之过”,无条件地“顺亲”。因此,要建立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当前,由提倡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孝亲伦理观念传统美德,至今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孝敬”父母,是当今社会所必需,既利于和睦家庭,又益于和谐社会。在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条件下,了女对父母尽赡养之责,义不容辞。尊亲敬老是人伦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道意识的起点。从爱父母做起,逐步做到爱天下父母,爱天下的人。从尊老爱幼做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领袖。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融洽和谐的现代社会。可见,孝是炎黄子孙延绵不绝的传统,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