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创业大赛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2012-05-01 23:20:41)
标签:
挑战杯创业大赛高科技风险投资教育 |
分类: 观点与思考 |
此文献给已决定参加或正奋斗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下称“挑战杯”)路上的朋友们。“挑战杯”作为国内官方最高等级的商业类竞赛,能够带给参赛者的远大于荣誉本身。本人学生时代有幸连续参加两届,分别获得国家级铜奖、金奖和最佳创意团队奖,一些总结,希望能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将“挑战杯”精神延续并发扬光大。
想要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甚至获得投资人或企业家的青睐,只有一个想法和一个团队是不够的,它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地方。我从规则、团队和项目三个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看清楚“挑战杯”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挑战杯”其实就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参赛者扮演创业者,评委扮演投资人,参赛者模拟向投资人展示项目,进而获得投资人认可并注资的过程。这个过程拼的是综合的因素,你的项目越靠谱,忽悠评委越成功,你走得就越远,甚至可以在比赛后获得真金白银的投资(美国就已不乏专注于投资大学生的天使投资人)。所谓明规则,即评选标准上的一些条款,比如市场规模、成长性和团队背景等,这些更多的是用数据来说话,可以说是硬指标。而潜规则也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来讲,软实力在比赛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在我看来,软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注意和提升,即团队风貌(对行业的理解程度、对项目的自信程度、团队合作是否愉快玩命和文档制作的用心程度等)、项目的真实操作情况(只是为了参赛的项目难以走远,比赛的评委更喜欢一支团队带着自己已经做起来的项目来参赛,当然如果没有,可以与一些创新型公司合作来共同参赛)和创业者尤其是团队负责人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者范儿)。
第二、让创业项目活起来。一本照着成型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下称BP)扒下来的BP评委基本上可以一眼看出来,即便其框架模仿得再像,其逻辑也会不清晰甚至混乱,难以成为一体。因此,让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逻辑清晰、符合市场的定位是制胜的重要一步,也请记住,你论证或不论证,市场就在那里,参赛者的BP就是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推导的结论应该是市场的这个需求你可以满足。有些选手爱用一些营销理论来填充BP的内容,实际上这只能让评委更头大,你所需要论证的无非是你的销售可行性和手段的有效性而已。通常我们以为一本商业计划书的篇幅应该在30到50页之间,但实际上一本有效的商业计划10页足以,而现在投资界筛选创业者的BP的时候,根本不会看纸质的材料,而会选择PPT的形式(一个中等规模的VC每年要看1千个项目,试想需要多大的能量能让投资经理或分析师们把你的50页逐字看完)。
第三、打造一支完美的参赛团队。说此问题之前,需要明确挑战杯的考察形式,即创业团队面向评委做10-15分钟的阐述(借助PPT),之后便是评委针对阐述和计划书提问的答辩环节,像第七届的“挑战杯”还第一次增加了沙盘模拟环节。如此多的比赛环节,按照通常团队8到10人,其中4人上台答辩(一般的分工为总经理、市场、技术和财务负责人)的方式,如果分工不当,则很容易被挂在上面或者难以取胜。换个角度,我们可以从职能的角度来对一个参赛团队重新梳理和定位,即一个完整的团队需要的八种职能:
每一个团队成员可能兼具多种职能,在这里,专业背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为团队贡献有效的力量。可以说,经历过一次完整“挑战杯”的人,对商业和创业的理解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虽然与职场上的前辈们或真正的创业者相比还略显稚嫩,但至少已先人一步,从对此一无所知进化到了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有自己的阶段性观点。更为重要的,挑战杯俨然是一个圈子,几乎每个参赛者都会因有这段经历而自豪,并在日后的职场或创业到路上相互交流、扶持甚至再次合作。
希望这一点点感悟能对在路上的朋友们有些借鉴意义,也愿与各位对商业和创业进行探讨。祝朋友们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个“挑战杯”老兵
2012.5.1
Vols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