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曾经被陌陌打败

(2015-04-09 07:39:34)
标签:

杂谈


也许他的故事代表不了1%的成功创业者的光鲜亮丽,但是他的故事绝对带你看到99%不为人知创业者同样值得尊敬的精彩和真实。


http://ww2/large/57798950jw1eqyyzf4jvnj21kw2czwmm.jpg

第一次接触 Anson(张鑫)还是在2010年的秋天,正值第一届纽约中国电影节,当时他是颁奖仪式的主持人,身着礼服,在台上和明星说笑,头衔上带着“时代华纳”等大名,心里给他打上了一个标签“娱乐”。没想到在台下见面时,他说的第一句却是,“我来美国上MBA,因为我对娱乐业失望了。”我当时并不太相信,认为他应该是不会离开声色犬马的生活。之后的4年多,看着他创业、跌倒、消沉,到再爬起来,再创业,直到今天,在教育事业里找到了踏实,他在我眼中的形象早已经脱开了各种浮华粉饰。作为朋友,看他一路走下来,让我相信他真得像他自己说得那样“内心强大”。上周他来公司看我,我们就着两杯冰水,聊了半个下午,聊他一路走过的创业路,聊到他两眼闪光,开始发呆。我看得出,一次次创业,他都是用生命在打拼。所以在这里,我想分享他的故事。他的故事也许代表不了那1%,大红大紫创业幸运儿的光鲜亮丽,但是他的故事绝对让你看到那剩下99%不为人知创业者同样值得尊敬的精彩和真实。


http://ww4/large/57798950jw1eqyz0jy763j21kw11sjyl.jpg  


“我认为社交是一种需求,和吃饭一样,是必须的”,Anson告诉我,他的眼中,社交网络给了人们不紧张的环境社交,由制造了更多的社交选择,让人们的基本需求可以被满足得更好。所以 Anson 认为社交网络会继续火下去,基本是没有悬念的趋势。加上当年手机 APP 和定位功能的兴起,让他相信,两者的结合一定将创造出新时代的完美交友工具。于是怀揣着这个想法,2011年4月,29岁的他和在读 MBA 的 Fordham 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国创业。Anson在离开美国的飞机上,告诉自己这一去就不打算再回来。回国后,他落脚在上海,找到了老朋友,之前 WK 广告公司的高级创业总监 Rain,组成了最初的团队。Anson 负责公司策略和市场营销,而 Rain 则是负责产品设计。两人创业热情高涨,用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产品的初步设计,找到天使投资人,获得100万人民币,“+1”这个创业项目算是正式诞生了。


Anson 和我解释,“+1”是一个交友 APP,起这个名字,是想形容人和人的关系。我们可能曾经一起出现在同一个书店,在同一餐厅就餐,或者在同一场演唱会,虽然我们不曾谋面,但因为这些不经意的“一起”,似乎不自觉得增加了一层关系,因为我们可能有相似的爱好,或者有类似的背景。如果能为有这样交际的人们搭建认识的平台,岂不是非常美好?而这也是Anson 和 Rain 设计“+1”的初衷。Anson 告诉我,“+1”的用户在去了不同地方时候,可以在系统里签到,马上就会给你推送和你在这个地方有交际的人。


Anson 和 Rain 按照这样的设计,建立自己技术团队,开始找中国和印度外包团队,快速投入 iPhone 平台上“+1”APP 的开发,并在2011年的7月相继上线了测试版和正式版,并且盯上上海做个首个市场,之后又发展到北京。他们把目光放在一线城市,因为当年,一线城市中,使用 iPhone 的人群比例明显比较高。




这个时候,他们来找到来第三个创业伙伴,之前做活动策划,希望“+1”能很快和线下活动配合。为了获得用户,他们开始在上海各个角落的话剧中心,电影院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安置推广点,送手机壳给当场下载 APP 的用户。Anson 回忆,当年获取一个新客户的平均成本是2.5人民币,而一个手机壳的成本不过几毛,算是低价高效的方式。


除了线下“抢”用户,他们还花钱找到30个网络红人,通过他们的转发在网友中积累人气。很多他们在7、8、9三个月就获得了超过6万的首批用户。用户稳步增长,但口袋里的钱却是越来越少。Anson 预计最早拿到的100万人民币,只要半年就会烧光。除了推广费用,挖来的技术人员成本达到每人2万一个月,每个月的流水都很高。于是在2011年的9月,Anson 开始找风投谈A轮投资。


http://ww2/large/57798950jw1eqyz12ijk6j21kw11sgw8.jpg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Anson 见了四十三个风投。第一次见风投的时候,他抛出的条件的1000万美金,出让20%的股份,拿出这个条件的时候,Anson 很自信自己绝对值这个价钱。但是没有像想象的那样马上获得回应。于是,一天天的见面,一次次被拒绝,他开出的价码也越来越低,800万,700万,甚至500万美金。就在他削价50%的时候,一个曾经投资过诺基亚的风投说愿意出200万美金。Anson脑中只有几个字,“怎么可能”。但是他没有想到,资本市场已经在开始收缩,不在像2011年春那么风光。直到11月,Anson 都没有能够找到投资,回过来再去找一度愿意投给他200万美元的风投,可惜这一次是被对方拒了,回忆当年,Anson 说心里只剩下两个字:绝望。


除了找不到投资人,让 Anson 绝望的还有:产品出问题了。Anson 团队推出“+1”没多久,还出现了一个新APP:陌陌。相比于“+1”,陌陌只是简单根据地理位置,为用户推送附近的陌生人。Anson 和 Rain 没有将产品设计得如陌陌这般直接,因为他们觉得它只是一个功能。Anson 记得,当年见到每一个VC时,他们的最后一个问题都是,“那如果腾讯抄你,你要怎么办?”Anson 担心,如果只是设计出一个单纯的功能,可能太容易被大佬抄袭,那可是必死的。而他们这种利用用户不断信息的模式可能更独立和长久。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也造成了“+1”的致命伤。用户开始增长再多,也不及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地方多。人们签到被很快分散,能够形成交际的可能非常低。而没有交际,就意味着,没有新朋友推送,所以很多用户玩玩,新鲜感消失后,就没有动力再玩了。


当发现产品有问题以后,Anson 不知道是不是要再做下去。再做下去,就要改产品,需要钱。而拿着现在的产品继续找投资人,Anson 又觉得不安。但每次回到公司看着和自己一起拼搏的战友,心里是没办法抛下他们,就此放弃。接下来的三四天,夜夜失眠,想了良久,他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最后他选择把“+1”卖给另外一家线下公司,“+1”服务和用户都并入路这家公司,算是有了个归宿。那当年同时期一批社交 APP 中,唯一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一个,就是陌陌。


我问 Anson,当年最大的错在哪里。他说错在太沉浸在创业初期的光环下。当年 MBA 辍学回国创业,还非常少,人人都觉得他很了不得。而他自己没有做过社交媒体,就一个月被投资人肯定,还拿到了投资,让他沾沾自喜。每个人都告诉他,他的“+1”会成为下一个Facebook,用户在增长,媒体抢着报道。他感觉自己头顶上有了一个巨大光环。而他看到的很多创业者都会有这么一个膨胀期,更有99%的创业者都会死在这个膨胀期,因为看不到竞争对手,看不到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能跳出来,就会像他这样,被这个光环压死。如果当年,在融资过程中更加实际,可能“+1”的路还能走很久。


http://ww4/large/57798950jw1eqyz1if65oj21kw16oqgy.jpg 


我又问他,为什么陌陌活了?Anson 觉得,所有人败给陌陌,都是输在了技术。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答案。Anson 说当年那批投入交友 APP 的人,各个都有好想法,但是都没有真得被技术做好。唯有陌陌,在后台搭建上更强大。Anson 觉得,如果当年的创始人团队缺了一条腿,没有一个懂技术的人,让“+1”从一开始就有点先天不足。另外 Anson 没有想到的就是90后的用户已经非常直接,刷脸时代已经到来,但自己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当然“+1”的经历后,Anson 也意识到,每个人的手机上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交友 APP,决定这个时代这个行业最后就只能留下那么一两个老大,能够真得用技术和体验把用户“黏”住的公司。


Anson 在第二天就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在飞机上,Anson 对自己说了,“我一定还会创业,我一定要以不同的姿态回来,我不会再做这种泡沫很强的行业,我要做实业。”经过了“+1”一翻波折后,Anson 觉得不想再做 TMT 行业的创业,因为前期没有现金流,依靠天使和风投的钱,去等待一夜暴富。虽然看起来很光鲜,但是他从电影到创办“+1”,一路上不缺的就是光鲜。


Anson 回到美国后,完成了MBA,并进入一个美国的咨询公司,但他的创业心并没有死。2013年春天,Anson 辞职,投入了二次创业,建立了“品优学会”,帮初中学生做人生导师,并帮助他们申请美国的高中。说到今天的创业,Anson 说,“我可能永远做不成一夜暴富,但是我每一天都很踏实。”Anson 这一次创业,没有找任何投资人,靠每个用户的收费,有了很好的现金流。Anson 说也有投资人找过他,但今天的他已经不需要。


http://ww4/large/57798950jw1eqyz1sgrccj20nq0zkagz.jpg 


而现在的 Anson,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每个小朋友身上。每次见到他,他不出三句,就会说到他的小朋友们。也会有人说,这做得不是中介么,没到这个时候,Anson 就会说那是他不了解,他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上到高中,而是之后几年也一直做他们的心理建设。而他靠他的诚意和专心,在两年的时间,一个陌生的领域,生存下来,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问他,过去的“+1”有机会扩大规模,但现在的品优,可能只能做精,做小,他会甘心么?Anson 回答的时候很坦然,他说创业的初衷,不过是人生成就感,实现在办公室实现不了的东西。做“+1”,成就感不过是看到想法变成产品,并有人用。而现在的成就感来自于每个小朋友每一天的进步,那是无法相比的。


“做自己,即使没有人赞同你。我,就是要内心强大。”这是 Anson 对自己作为创业者的总结。我感谢他的坦诚,他的故事也许不传奇,但浓缩了许多平凡创业者的艰辛和执着。今天的他,和孩子站在一起,依然像一个花样少年。他眼神里闪烁的对梦想追求的纯粹,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也让我相信,他真到找到自己最爱的事业,这已经是人生很大的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