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青读《红点点绿点点》——《中国童话绘本》导读之五
(2015-11-19 15:49:27)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图画书《红点点绿点点》赏析
我没有读过汤汤。
我的朋友刘麦子不止一次跟我说起过汤汤,给我推荐她的童话。我说那给我弄一本来吧。他答应了,似乎又忘记了。我没有催他。读一个人,读一本书,需要缘分。
缘分来了。我读到的汤汤的第一个故事,便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童话绘本”系列中汤汤写的《红点点绿点点》。
故事的确是很中国。打开图画书,环衬页上斜排着的红点点绿点点,是中国元素中的那种大红大绿。童年的时候,我仿佛有过一件这种红绿点点的泡泡袖衬衣,翻开来就觉得很亲切。
红点点是条毛毛虫,绿点点也是。扉页上,画的就是这两条毛毛虫。绿点点仰天喝着露水,红点点蜷在它身边。好丑的两条毛毛虫哦。按理说,红点点绿点点颜色鲜艳,应该是那种带着毒刺却又特别好看的毛毛虫。可是,这本图画书里的那两条毛毛虫,看起来怪丑的,然而丑得善良,一脸无辜。
当然,丑,只是我的想法。它们在彼此的眼里,应该不觉得丑。你看它们——
一起一扭一扭地爬,
一起哼哧哼哧啃树叶,
一起喝露水,
一起荡秋千。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暖暖的调子,勾勒出一幅幅愉悦的生活场景。
好景总是不长。再翻页,便见两条毛毛虫坐在石块上愁眉苦脸的样子:它们都有一桩好大好大的心事——所有的毛毛虫都知道自己将来会变成蝴蝶,可是所有的蝴蝶都会忘记自己曾是毛毛虫。它们担心以后变成蝴蝶会彼此忘记,它们要商量彼此不忘记的办法。
两条毛毛虫想出一个又一个办法:每天在心里念五百遍对方的名字;彼此在对方额头咬一口,留下深深的牙印;找两片紧紧挨着的叶子,一起吐丝成蛹;叮嘱花背蜘蛛在它们化蝶时对着它们喊,让它们永远在一起……
汤汤是会讲故事的。她很容易把读者带进故事里去。故事里的毛毛虫们在想啊想,其实读着故事的孩子,包括我这样的大人,也在跟着想啊想。在这个打开的故事空间里,我们一起参与着故事的编织。
汤汤是深谙儿童心理的。那些办法,倘若用我上面的语言叙述,就不那么好玩了。故事的语言是这样的——
每天在心里念五百遍对方的名字,
红点点,红点点,红点点……
绿点点,绿点点,绿点点……
第二个办法是这样的,
红点点在绿点点的额头咬了一口,
绿点点在红点点的额头咬了一口,
留下深深的牙齿印。
整个故事的叙述,很多地方都用了这样对称、反复的语言。儿童喜欢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首先给他们带来一种安全感:知道下一句该怎么说。这也是孩子在口语中爱用的语言,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说一句,孩子也跟你这样说一句;而且永远不知道疲倦。有时,大人们简直会被他们这样“鹦鹉学舌”的语言游戏闹得抓狂,殊不知,在“跟着说”中,在大人们觉得的“单调”“无聊”里,正是他们语言的“狂欢时光”。而且,我以为这样的语言形式,跟这个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是高度吻合的:这是两条拥有共同语言的毛毛虫,所以它们的愿望是永远在一起。
好吧,回到这个故事。这样对称、反复的语言叙述的故事又是扣人心弦的,故事的情节,让你的心不由自主地紧起来:原本在一起的两片叶子,被好大一阵风吹散;两条毛毛虫化蝶的时候,花背蜘蛛吃饱了正在睡觉,当然没对着它们大声喊。于是——
红点点扇扇翅膀,朝南边飞。
绿点点扇扇翅膀,朝北边飞。
它们的心里没有留着谁的名字。
额头上也没有印记。
我在这一页上,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有一种疼痛,渐渐漫上来,漫到喉头有些哽咽。曾经有过那么多“在一起”的它们,成了陌路。长出翅膀的代价,就是遗忘过去。这是无可避免的现实的坚硬的一面。我被这种坚硬硌疼了。
然后,我设想这个故事的结局:它们各自在花间飞舞,不知道哪一天会相遇,也许就在明天。——就像我喜欢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样: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
然而,汤汤就是汤汤。
再翻页,那种低低的调子豁然明朗起来:有一天,喜欢呆在玫瑰花上的红点点,和喜欢藏在蒲公英里的绿点点,都来到了一口池塘上。一个喷嚏,把它们再次联接在一起,尽管它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于是,它们为对方起了名字——
你翅膀上那么多红点,就叫红点点吧。
你翅膀上那么多绿点,就叫绿点点吧。
于是成为蝴蝶的红点点和绿点点——
一起忽闪忽闪地飞
一起闻花的香味,
一起看月亮,
一起树叶底下躲雨。
在这个“在一起”的故事结局里,我看到了汤汤的高明之处。对于儿童而言,“最后它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种圆满美好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为他们的人生铺设了鲜亮的底色。有了这样鲜亮的底色,就能更好地迎接未来路上更多的不确定。
故事如此清浅,清浅到你去讲给两三岁的小孩子听,它们也能听得懂。然而,清浅并不是肤浅,我以为汤汤这个故事的圆满,是抵达了另一种深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是一种力量,回响是一种本能。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今天,我在这个《红点点绿点点》的童话里,和汤汤相遇。也相信更多热爱童话的大孩子、小孩子,我们会在这样温暖的童话里相遇。
(作者为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