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益民读《窗下的树皮小屋》——《中国童话绘本》导读之四

(2015-11-09 16:21:36)

窗下的小屋,飘出一支歌

——读图画书《窗下的树皮小屋》

周益民

 

蟋蟀吉铃。拉着小提琴。一间树皮的小屋。

显然,这是一个童话。

童话当然得讲故事。这个童话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秋天的黄昏,雨中,蟋蟀吉铃坚持着为女孩演奏。女孩为吉铃做了个树皮小屋,吉铃有了一个家,蚂蚱、萤火虫也快乐地飞来了。可是,女孩病了。小昆虫们飞来给她喝水,为她演奏,女孩的病好了。冬天来了,雪花覆盖了树皮小屋,女孩一直给树皮小屋哼一支歌。又是春天,树皮小屋里走出了一支小小的队伍……

故事并不离奇,也不见波折,看着这样的概括,甚至让人有那么点儿沮丧。可是,正如朱自强先生所说,越是优秀的作品越不适宜概括,一概括便索然无味。《窗下的树皮小屋》就是这样的作品。面对它,我们且收起“概括提炼”的神器,只去阅读,安静地阅读。

我以为,安静,是这个童话的独特气息,弥漫在作品的始终。

 

是葱绿的草丛泛黄的时候,

是落叶在地上翻滚的时候,

是秋雨和黄昏一同降临的时候,

窗下,一片枯黄的落叶,流出了断断续续的音乐。

 

黄昏时分,草丛,落叶,秋雨,音乐,故事伊始,寥寥数语,作家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安详、静美的意境,好似一部交响的序曲,孕伏了全曲的基调。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徐徐展开。小女孩出现了,她“白里透蓝的眼白,多像夏天晴朗的天空;黑里透亮的瞳仁,多像夏夜深远的星空”。这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用灵巧的手为吉铃做了个树皮小屋。这儿,成了小昆虫幸福的家。作家用抒情舒缓的语言,娓娓地讲述着一个并不曲折的故事。小小的昆虫,小小的树屋,可爱的女孩,动听的琴声,轻轻的哼唱,一切都是安静的,恍如梦境一般空灵、美好。读者沉浸其中,内心也变得沉静。

作为给孩子阅读的童话,如果仅是止水,显然缺乏阅读的吸引力。那么,“安静”的《窗下的树皮小屋》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20年前的1995年,作者冰波先生曾与评论家孙建江先生有过一次对谈,请允许我摘抄其中的片段:

 

孙建江:……儿童自身“运动”的天性,决定了儿童读者对于作品“运动”特质的需求。“运动”又分为“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你作品中的“运动”显然较多地偏重于后者。是这样吗?

  波:……在我的所有作品中,运用得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动,比如精心地处理作品中的心理活动、情绪的变化等等。

 

“静态的动”,正是《窗下的树皮小屋》吸引孩子的重要原因。

尽管故事本身并不具有很大的波折,但作家在叙述时,注意了悬念的设置,画家则紧密结合文字,创造出图画书特有的翻页的满足。故事拉开序幕,清冷的秋雨中,蟋蟀吉铃在为谁演奏?温暖的树皮小屋里,吉铃盼望着女孩出现在窗口,听他的演奏。可是女孩呢?漫天的雪花落下,小昆虫们的命运将如何?女孩对着树皮小屋,一直唱着无词的歌,树皮小屋听到了吗?就这样,一路阅读,内心一路起起落落。这起起落落的实质,是对人物(小动物)命运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实现了读者阅读作品时“静”与“动”的融合。

更进一步,读者“静态的动”的阅读时,随着人物(小动物)的举止行动,随着画面的依次展开,心中的感动也悄悄生长。吉铃为风雨中的女孩演奏,女孩为吉铃建了一个家。互相的疼爱如丝丝暖流,让读者的心为之温暖。女孩病了,智慧的小昆虫们用树叶水桶为女孩送来雨水,女孩的“笑脸像五月的天空一样晴朗”,读者的内心自然也是舒展明媚。冬天到了,小昆虫们面临死亡的威胁,读者为之担忧。第二年春天,树皮小屋里走出一支小小的队伍。结尾出人意料,惊喜神秘,温馨动人。儿童阅读这样的作品,想起自己与小虫小花的对话,想起自己对小花小虫的呵护,常会移情其中,置身画面,内心深处涌起一片温情。

冰波先生是童话名家,被誉为抒情童话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童话界占有重要地位。“读冰波的作品,审美层次的提高和感情的净化是同步的,冰波童话的高品位,同时表现在美的情感和美的表达上。”(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班马先生认为,冰波的童话对于儿童情感世界具有一种“纠偏”的文学意义。他说,“冰波的意义,就在于有一位作家以他的艺术心灵和童话美感来滋润着童话世界及读者,呈现着一种童话梦境,引导着一种精致的感觉系统,以至于影响着儿童读者的感觉系统的审美敏锐性和美感的丰富性”。(班马《冰波的意义》)

《窗下的树皮小屋》创作于1984年,是冰波的早期代表作,其清丽淡雅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浓郁的抒情意味,获得了广泛赞誉。然而,我注意到,在将作品改编为图画书时,作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我仔细比较了文字书版和图画书版的文字,发现冰波先生的改动很用心,一方面使得故事更紧凑,语言更简洁,更重要的,这种改动是图画书自身特点的要求。图画书中,画面与文字同时在叙事,于是,作家将一部分具体的描述删去,以留给画面丰富的表现空间,获得文字与画面的互动。譬如,原文写女孩循着琴声寻找到吉铃时,有这样的描写:“在枯叶下避雨的吉铃,油亮的黑袍上,沾满了细细的水珠。他的细长的触须无力地低垂着,不再像往日那样神气地扫动。他的身子也在微微颤抖。这一切,是因为冷吗?”再如,原文有对树皮小屋的描写:“屋顶,是用长着青苔的松树皮做的;墙壁,是用细细的柳枝编的;门,也是用细细的柳枝编的;两个窗子,是用两片树叶做成的。”显然,在图画书里,画面语言已经完成了这样的功能。

最后,必须提及这本图画书的画面。朋鸟三告是位优秀的新锐插画家,他的笔触细腻,色调雅致,有一种下午茶般的悠然,又有秋叶飘落的静美,弥散着抒情诗般的气息,与童话的整体氛围十分协调、吻合。全书以黄色为主色调,表明这主要是一个秋日的童话,同时带给人祥和、温暖与明媚。即便在一片灰白的冬天,那个蹲在树皮小屋前的女孩仍旧是一抹淡黄,吸引着读者的视线,给人带来希望的光亮。用心翻阅,常能遇见画者的巧妙隐喻。无论是秋天的风雨里,还是春天的丽日下,那洁白、蓬松的蒲公英总在绽放,就像一个个小太阳,照耀着人们的心房。

窗下的树皮小屋,总有一支歌在飘出,那是吉铃和伙伴的深情演奏,那是秋雨在屋顶的丁冬鼓点,那是女孩的无词哼唱,那也是读者的情感共鸣、内心起歌。

(作者为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