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及其版本
一
弹词这一曲艺形式长于儿女情长的描摹,细腻缠绵,具有阴柔之美。像《再生缘》、《笔生花》、《天雨花》等著名的作品就是如此。但弹词也不乏英雄传奇的作品,其中卷帙最巨、气势最为宏大的要数清代的《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三部曲了。据谭正璧先生说,这三部曲总名曰《七梦缘》、《芙蓉洞》。《凤凰山》即为《芙蓉洞》第三集《唐志》和第四集《宋志》的合集。
三部曲之最后一部《凤凰山》,亦称《安邦后传凤凰山》,是三部曲中跨越时间最长,人物事件最多的一部。这部书共七十二回,约七十六万字,前半部写赵少卿辅唐昭宗正位后以功臣自居的恣情享乐生活,后半部写少卿之孙赵匡胤在朱温篡唐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遭遇,以及他佐柴荣登基仕周直至陈桥兵变的经过。时间跨越了唐、五代和宋七个朝代。这部浩繁的长篇著作,不受史实的拘束,以多线索并进的写法,描写了残唐五代时,群雄竞起、战乱频仍的局面;在统治者的征伐残杀中,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生活以及人民渴求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了昏庸无能、糜烂淫荡的唐昭宗李晔,大奸似忠、心怀毒谋的后梁太祖朱温,以复唐为旗号而拥兵自立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以诬人为能事、卖国求荣的后晋高祖石敬瑭,胸无大志、耽溺享乐的后周世宗柴荣等封建帝王的形象。作者以浓墨着力描摹的正面形象赵少卿、赵匡胤,都是具有雄才大略力挽狂澜的英雄。可是他们在成功之后,一个在成队的妻妾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个以禅位为名夺了盟兄的江山。不论这些人物是否与史实吻合,都对我们今天形象地了解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有较深的认识意义。那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娴熟传神的语言艺术,波澜迭起的战争场面,机关算尽的宫廷斗争,精致细腻的心理刻画,都可和古代印度、希腊的英雄史诗相媲美。署名江湖散人者序《凤凰山》说:“兹本推弹词中之矫矫者。”当不为过誉之词。
当然,和古代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书中也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在一起的。作者在书中流露着浓重的天命思想;有一些冤魂犯身、移光病人、地毒伤命等因果报应的迷信描写;对多妻制和统治者玩弄女性,采取欣赏的态度,不惜笔墨加以铺陈,这都是我们须着力予以批判的。书中也存在一些典章制度、地理方位(特别是离江浙地区较远者)和历史常识方面的错误。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也有一些乖离人情、不尽合理之处,叙事状物时有重复。不过总的来看,它仍然是一部值得研究者重视的弹词巨著。
二
《凤凰山》一书,版本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同治癸酉(1873)文聚堂木刻本。32册,72卷,72回。题《绣像凤凰山传》。郑州市图书馆藏。
清海陵轩木刻本。72卷,72回。题《安邦后传凤凰山》。北京图书馆藏本为24册,郑州大学图书馆藏本为32册。
清同治甲戌(1874)青云楼木刻本。20册,72卷,72回。题《安邦后传凤凰山》。
清宣统庚戌(1910)上海章福书局石印本。10册,10卷,72回。题《绘图凤凰山全传》。
民国25年(1936)大达图书供应社排印本。2册,上下卷,72回。题《凤凰山》。
又据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胡先生藏有大文堂刊本,36册,题《凤凰山》。
据谭正璧、谭寻编著《弹词叙录》,还有旧抄本,10册,10卷,不分回目。题《秘本芙蓉洞四集宋志》。正文与通行的《凤凰山》第三十四回至第七十二回同。通行的《凤凰山》是《芙蓉洞》的第三集《唐志》和第四集《宋志》合并,稍加改写而成的。也就是说,《唐志》、《宋志》早于《凤凰山》。在《凤凰山》中有不少处提到《芙蓉洞》、《唐志》和《宋志》。如第三十四回回首曰:“《芙蓉》初曰《安邦志》,春风艳调再请听。”书末有“今日告完《唐宋志》,稍连五代乱离文……善恶到头都已报,告完《宋志》奉和音”之句,可以作为
此书原为《唐志》、《宋志》的证据。我们在校点《凤凰山》时,没有见到这部旧抄本《宋志》,实为缺憾。
《凤凰山》在流传中,不但各本文字多有不同,情节也有改动。这是民间讲唱文学在传唱中习见的现象。就目前的资料所见,文聚堂本是最早的刊本。海陵轩本未署付梓年代,但拿它和文聚堂本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本子非常接近。只是在文聚堂本的第十七回中出现了两个结尾,而两部分文字皆与上文不衔接。第一个结尾部分,从“贤国夫人卷帘迎”至“年年遣使到边廷”,近百句,全是摘抄第十六回的唱词(仅个别字句不同)。最后两句作“情长纸短难细说,下卷词中再表明”,却没有本回目上“龙贤国威施胡女”之事。后一个结尾内容与回目相
吻合,但文字有脱漏。海陵轩本此回内容与此不同,但也是错乱不通。其余各回的情节全同,甚至字句的讹夺处也十之八九相同,可见二本血缘之近。在韵文转说白处或回末,海陵轩本常将那些收束情节的套语略去,以紧缩篇幅,少用纸张。如第四十二回中说白:“自是二人越加情厚,更胜于同胞手足。”此句海陵轩本略去,下面接韵文,以省刻一行,同回末四句“下当提及宗人令,逐段陈情细评论。不知评论何桩事,且看下卷表分明”。海陵轩本无后两句,前二句以小字并刻在一行中。第五十回,文聚堂本末四句为“金钟三响朝会散,文臣武将各回程。要知梁王开基事,后卷书中仔细听。”而海陵轩本此处仅有一句“下卷词中细评论”,即完。由此推测,海陵轩本当不会比文聚堂本更早。两本都有脱漏之处,常常可以互相补充。如文聚堂本第四十四回后半有,段文字错乱不可解:
夫人惧涡投池死,下在前人未门十。
君世珍也来拿捉,见其已死免加刑。
秋人听而吾人夫,府民折加人儿。
长池主下然加章,天原在半我怛尘。
儿结捉尚便死陵,眼怒下刑免散温。
黄母事少京官叔,哀伤先帝恨长陵。
而在海陵轩本中这段文字很清晰:
夫人惧祸投池死,迷散家人妇女们。
朱温却也来拿捉,见其已死免加刑。
家私抄灭归家国,府居拆毁不留存。
只因生下亡家女,凤氏门廷化作尘。
完结凤鸣前后事,数中又表一金亲。
听唱一人三皇叔,哀伤先帝恨长陵。
第五十回末段韵文“提炉捧鼎人无数”下,文聚堂本缺8句,而海陵轩本有之:
(提炉捧鼎人无数),香烟迷满宝堂门。
一声驾到三声炮,伏地齐呼万岁声。
文官武将多趋上,捧温受命拜天庭。
拜罢请升龙凤辇,一吹礼乐一齐鸣。
前呼后拥人无数,(拥出文华赵府门。)
很显然,这是因为“提炉捧鼎人无数”与“前呼后拥人无数”两句相似,至使文聚堂本刊者疏忽漏了八句。这种现象在海陵轩本中也有多处。这说明文聚堂本和海陵轩本都是来源于同一底本,这个底本很可能是一部根据艺人演唱记录下来的手抄本。尽管此书有多处显示了弹词已有案头阅读化的痕迹,如第六十七回有“如今完结柴皇后,作书交待看书人”,但这部弹词肯定在艺人中广泛演唱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