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奇载道
在京城一家中医院就诊,大厅中摆放着书画名家范曾先生特意为该院题写的一横幅《藏奇载道》四个大字。http://s10/middle/4dc4fcfetb08fdbc7efa9&690 杂文---藏奇载道" TITLE="[转载]博文69 杂文---藏奇载道" />
(本人仿范曾先生书法《藏奇载道》条幅)
笔力遒劲刚毅,锋芒毕现,字如其人,用时髦的话说:给力。这横幅也许是这位老先生对医道名士的赞许或是殷切的期盼,http://s9/middle/4dc4fcfetb1d51887bc08&690 杂文---藏奇载道" TITLE="[转载]博文69 杂文---藏奇载道" />
观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医药学堪称国宝,不仅是治疗效果奇特绝妙,更是医学理论的深奥,它的理念和渊源皆顺乎天理自然,表里兼治、修身治本。中医药学的经络、穴位、脉象等学说得到世界医学界公认,却又无法用现代医学手段反证,只能说是中医药学奥妙无穷,博大精深。
一说到中医的历史渊源,人们总会提到那部《黄帝内经》。其实,《黄帝内经》并不久远,仅是一部总结秦汉以前中医药学发展的经典,真正大量的中医高人、药典以及奇方、妙药均蕴藏在民间,与华夏民族同生共存。为广大百姓疗疾、救命的是民间医生,而不是皇帝身边的几个御医名士。底层百姓治病疗伤多有奇遇。在1985年夏天有一事难忘。赵树理的老太太不甚打翻一壶开水将孙子严重烫伤。慌中出错,急忙扒下孩子的裤子,半身肉皮随之脱落下来。我等几人架起送往264医院急诊,医生却催促到旁边一个私人小医院就医。因误解医生的好意一时争执不下,那位女军医索性亲自带着找到那个小医院。门口一位手拿烟袋农民打扮的人不慌不忙的接待病人。他不包扎、不消毒,而是用毛刷蘸着搪瓷缸中像浆糊似的东西在没皮的孩子身上抹,着实吓人一跳。一奇:孩子不哭却说不疼。二是他承诺一星期出院,保证不留任何疤痕----谁敢相信?当看过一侧房间中有大同艺校的孩子被一锅稀饭烫成重伤治愈的情况才将信将疑。治疗结果尽如医生所言,让人叹惋的是这等治疗烧伤、烫伤的奇方妙药为什么不贡献出来更多的造福于民。他的理念是:我不乘人之危坑人、赚钱、发财,但也绝不让他人乘机发黑心财,亵渎了中医郎中这个名声。祖上秘方不外传,他是受在264医院工作的侄子之请,亲自来这里行医的。
不能苛求民间郎中,他们饱经沧桑与磨难,研制秘方的当初也多是为了生计,那种理念也不无道理。还有省物资局机关诊所一位退休的王老先生,内外各科医术并不被人认可,他却研制出一种粉剂中药,撒在毛巾上用温水热敷专治小儿肺炎。老人家很有个性,一般病情求上门来并不愿伸手。但凡孩子几经住院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甚至下达病危通知书者他会来者不拒,上门出诊,治愈后一般再不复发。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特殊时期,他治好孩子不收费不收礼,但你必须给他写个证明,说清孩子当初的病情和治疗结果。因药粉保密,他亲自热敷需要时间,被患者接进家门,一壶小酒和下酒小菜还是要备的,以便打发漫长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咱有退休工资,哪能再收费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看来万事离不开“钱”,更离不开“道”。前年,本家长门长孙,全家溺爱常饮食无度,一次吃年糕伤了脾胃,多日食水不进,一吃便吐。住进县医院检查、治疗,连续数日打针、吃药、输液仍不见好转。一位好心病友推荐:你这孩子可能是“结症”,邻村一位老人专治此病,不妨去试试。瞒着医院,偷偷去找那位民间医生。那老人问清病情,上手推捏一会儿,说:“好了。”回家的路上孩子竟能吃东西了。第二天再找那老人推捏一回。老人说,“已经好了!不用再来‘捏’了。”说到钱,第一次老人要五块钱。这么严重的病治好了,最后该多给个了,可是老人坚持不收。老人自有道理:行医不是做买卖,取之有道。
中医郎中遵循医道者遍及乡间,绝非是少数和个别现象。记得五十年代,三里五乡有个医生,上门看病随去随看,哪有挂号一说。谁家半夜遇有危急病人必上门请先生,不论寒暑雨雪,殷实人家赶车去接,贫苦人家拿把雨伞,提双雨鞋,先生就会跟着出诊,哪有叫不开门或不去的道理。
在东方文化中,万事有道,即所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医道是中医郎中行医和做人的准则。名医世家坐地行医,对子孙后代口传心授,形成世代门风。就是江湖郎中,云游四方行医,规矩是不可破的。江湖术士似乎不隶属哪区官府管辖,但不遵守江湖规矩就别想在江湖上混了,更谈不上行医。中医郎中有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机时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量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二戒:凡视妇人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诚窥睹,虽对内人不可谈,此因闺阃故也。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无疑谤,亦不得称赞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乐登山,携酒游玩,又不可非时离去家中。凡有抱病至者,必当亲视用意发药,又要依经写出药帖,必不可杜撰药方,受人驳问。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已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璧,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
行医者何等高尚职业,世家三代被人仰慕。为官清廉只一世被人称为老爷,也多有敬畏之嫌。在乡间只有两种人被称为先生。一是为人之师的教书先生;再就是治病救人的郎中了。从事这两种职业同样离不开挣钱养家糊口,他却不以赚钱为目的,不以患者病体为筹码做交易。行医也施药、卖药,与药商根本的区别就是不以取利为目的。民间另有说法,发不义之财的人有两种行业可做:一是卖药,而是劫道。重病在身,命垂一线,一剂药下去关乎身家性命,人命关天,无价可议;劫道者,强盗也,当然是无礼无价可讲了。
行医者除了“医道”,还有更高标准就是“医德”,近似当今“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之类。在郎中间流传的“十要”就是一例。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线药越陈越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帅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治家若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轻则无积,重则贫窘。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六要:里中亲友人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往来之礼,不可求奇好胜。凡飧只可一鱼一菜,一则省费,二则惜禄,谓广求不如俭用。七要: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当置买产业以为根本,不可收买玩器及不紧物件,浪费钱财。又不可做银会酒会,有妨生意,必当一例禁之,自绝谤怨。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样物具,俱要精备齐整,不得临时缺少。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十要:凡奉官衙所请,必要速去,无得怠缓,要诚意恭敬,告明病源,开具方药。病愈之后,不得图求扁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戾。闲不近公,自当守法。
传统美德与时代弊病反差之大不可同日而语。当今行医者索要天价,挂号费上百元不在少数。然后是按摩、针灸或诊脉、开药方的费用四五百元,名医名店明码标价似彰显它的身价。不能讨价还价似延用行医卖药的规矩,实则乘人之危,还言愿者上钩。有病乱投医,当今信息全凭媒体传播:什么名医亲传弟子,祖传世家、名牌老号;再就是名医的学历、职称、获奖、论文、讲座等等,不可不信。病人个体还有什么标准来考量呢?医家也有名言:治病治不了命,哪有包治包好的道理,但只要你试上一两个疗程,医、药商家就有丰厚的收获了。
一些行医卖药者离道,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个别投机药商深悟此道。医药广告地毯式轰炸,疑难病症无一不治!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几十万分之一承受不住病痛折磨者心怀侥幸一试,医、药商家便发了大财。广告占用公众媒体设施平台,媒体解决了经费不足好像无可非议。细论,羊毛出在羊身上,本该是社会民生的专项经费,很自然的转嫁到不堪重负的病人身上,实属经济策略上的误区。再者,医药的真正效果和治愈概率,只有经过官方医院的临床统计才会有准确数据,那些娱乐界名人和患者个体一样,他们根本不会知晓,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患过那种病或服用过那种药,只所以仰着人们熟悉的一张菩萨笑脸热情的介绍名医、名药,仅是为一个字“钱”。他们也许没有想过这巨额的回报是出在谁身上。
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些医药广告为什么没有一位名医专家或大医院的院长、药剂师们来做,因为他们太了解那些“名医、奇药”的医疗效果了。这就是真正名医专家的“医德”和“医道”,也许就是范曾老先生所期盼的,“藏奇”而“载道”,而不是以“藏奇”以“行骗”。
2011年8月19日橘香斋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