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联句诗》解读(三)——5、6、7联句
(2020-04-01 11:02:26)《石头记》中的诗词都是有“传诗(史)之意(脂砚斋批语)”的,离开了具体的史实,就很难得到合理解释,蔡义江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葭动灰飞管:
葭动:芦苇刚刚冒出的嫩芽。
灰飞:火起时飞起来的草灰,形容生火。是对“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唐代佛经《圆觉经》:“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的反用。
管:鼓风吹火的管状器物,即吹火筒。古人生火时,是用火镰引火的,它由火石、火绒、火镰三部分组成。火石:通常指燧石,与钢铁高速撞击时容易产生较大的火花。火绒:引火的易燃物。最理想的是揉成絮状的艾蒿嫩叶,也可用蒲棒、黄表纸等。火镰:一根扁铁,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生火时,先用火镰与火石不停地碰撞,打出的火星将火绒引燃,然后拿到柴草底下,用吹火筒将柴草吹燃。
这句诗的本意是,在芦苇的嫩芽上生起火来,并鼓风助燃,让火烧的更旺。这样造成的后果,肯定是把芦苇刚刚发出的嫩芽烧死了。
喻意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刚刚立足北京的大顺政权的消亡。尤其是李自成部属拷掠吴三桂一家、抢走其爱妾陈圆圆、直至杀了他全家,引得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
阳回斗转杓
斗:北斗七星。
杓:bi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北斗星勺柄方位变化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勺柄东指,天下皆春,勺柄南指,天下皆夏,勺柄西指,天下皆秋,勺柄北指,天下皆冬。
转:转动。
阳回:阳,太阳光,喻意温暖。回:还,走向原来的地方;掉转。与“杓”相结合,指斗柄指向南。
这句诗的本意是,随着天气由寒转暖,斗柄由北指向南。喻意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失败,使大好形势骤然急转直下,由向北进攻,转为向南撤退,又回到了北京。——真是太恰当了,叹叹!
6、寒山已失翠,冻浦不生潮。
这两句诗,表明了吴三桂降清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崇祯皇帝死亡,旧主已失,只能寻找新主,或李自成,或清。二是吴三桂得到李自成杀了其全家的误报,把吴三桂逼得降清了。
寒山已失翠:
本意是指冬天山上的草木已失去翠绿色。喻意崇祯死,大明江山已经姓李了。
“寒”,喻意大明灭亡的悲惨。
“山”,指大明江山。
“已失翠”,山河变色,李自成推翻明朝。
冻浦不生潮
冻浦:典出“冻浦鱼惊”:《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在此是“冻浦鱼惊”之典的反用,喻意父亲吴襄因儿子吴三桂而被杀。李自成败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决定将吴襄处斩。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勾引清兵、叛变欺诈极为痛恨。
7、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
易挂疏枝柳:由于“柳”谐音为“留”,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这句诗是说李自成尽管非常留恋北京,但是却不得不撤离。想来当时的李自成感情是复杂的,是不甘、悔恨还是惋惜?想来恐怕只有叹惜吧。
难堆破叶蕉:典出“蕉叶覆鹿”。百度百科《蕉叶覆鹿》: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抓住并一气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把鹿藏在干涸的水沟里,并用长而阔的巴蕉叶子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但过了一会儿,他却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后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
提到“鹿”,还有一个成语是“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这句诗喻李自成进出北京时间之短暂,政权交叠之迅速。李自成阴历三月十八日打进北京,四月二十三日“一片石之战”失败,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称帝,次日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刚刚到手的“鹿”,又被人拿走了。这正是“那美韶华去之何迅”的真实写照。
“蕉叶覆鹿”的故事,还有“藏与找”的意思。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大肆搜刮金银财宝,有传言说李自成撤走时带走了,这些金银财宝到底藏到了哪里,至今仍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