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观园题咏贾宝玉(三首)、林黛玉诗解读

(2019-12-27 16:17:09)

十八、宝玉续成了此首,共有三首。此时黛玉……知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首,……自己吟成一律,……宝玉打开一看,觉比自己作的三首高得十倍,遂忙恭楷誊完呈上。元妃看道是:

1、﹝有凤来仪﹞(乾隆裕陵)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乾隆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1752 )告竣,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表面看是依古代凤凰“非竹实不食”之说,竹子结了竹实,正合招待凤凰的时宜。反面之喻是指,先于乾隆皇帝葬入裕陵地宫中的后妃们,在等待着乾隆皇帝的到来。至乾隆五十六年《绣像红楼梦》出版时,乾隆皇帝仍然健在。“秀玉”,指已葬入地宫的后妃。初,开始,陆续地。“实”,既成事实,最终结果。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借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来比喻先于乾隆皇帝葬入裕陵地宫的五位后妃的尸体,犹如春寒中的芭蕉,芯被叶子包裹起来;“绿生凉”,喻意她们已经死亡。“竿竿,个个”表示数量之多;“青欲滴”表明五位后妃的身份高贵。那时,能够与皇帝合葬,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也说明这个女人在皇帝心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为防止雨水侵入,地宫的石门是暂时关闭的;厚厚的石门,挡住了祭香烟气的缭绕。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葬入地宫的后妃们摇曳着孤单的身影,也没有等来与夫君的团聚;因为乾隆皇帝仍然健在,其长命之好梦还在继续着。

 

2、﹝蘅芷清芬﹞(裕陵妃园寝)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部,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完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的妃子纯惠皇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把三座园寝门及两过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至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入葬24人。

妃园寝的规制是皇陵中最低等的,祭祀也相对简单。“清代妃园寝只有四时大祭,没有忌辰大祭。大祭日,皇帝不亲临,也不派王公,承祭官由八旗总管充当。……嫔、贵人有四时大祭。常在、答应、福晋、格格只有清明、岁暮两次大祭。……大祭时,参加完帝后陵四时大祭的王公,如果其生母葬在妃园寝内,则由内务府官员引导,到其母墓前设奠几,由内务府官员进爵,祭酒,举哀行礼。”(《解读清皇陵》徐广源 第113114页)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表面的意思是蘅芜等香草布满了静静地苑囿,藤萝薜荔夹杂其中带来了香气。反面之喻是:“蘅芜”,谐音“恒无”,永远地失去了;“静”,表示少有人来,妃园寝相比皇后陵名目繁多的祭祀显得很冷清。庚辰本中是“净”,则失去了“冷清”之意。“萝薜”,谐音“萝劈”,指妃陵寝的宝顶好似一个劈去顶缨的菠萝。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指王公在妃园寝中生母宝顶前的月台上,献茶、献供、上香。“三春草”,正面看,月台上长满了杂草;反面之喻是典出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王公对亲生母亲的一片孝心。“一缕香”,正面看是祭祀用的香,反面之喻是指来此祭祀的王公都是乾隆皇帝的子孙,沾了乾隆皇帝的光。

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王公在享殿前的焚帛炉中焚烧祭祀物品,它们只好随袅袅清烟顺着弯弯曲径到达亲生母亲的墓前;思念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冷翠湿衣裳”,在庚辰本中是“冷翠滴回廊”,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了。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谁说只有写过‘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谢灵运才有触发诗兴的好梦呢!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蔡义江《红楼梦诗词典赋评注》 第124 是指王公给自己的母亲写在祝版上的祝文和心里默念的祷词,不乏美妙的言辞,比朝廷给的评价要高得多了。

3、﹝怡红快绿﹞(景陵双妃园寝)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清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清东陵景陵双妃园寝,是圣祖康熙帝两位妃子——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的园寝。双妃陵地处景陵以东1000米处,该园寝于乾隆四年建造。乾隆二年五月下的一道手谕,说明了建造双妃园寝的原因:“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协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以昭朕敬礼之意。”(《解读清皇陵》徐广源第155

深庭长日静:指双妃园寝面积大,环境幽静。“静”,冷清,也标明了双妃园寝相比皇后陵少有人来。

两两出婵娟。婵娟,本意是指女子姿态美好;这里是指双妃园寝的规格高于景陵妃园寝。“两两”,一是指康熙妃园寝有两个,二是指双妃园寝中的双妃。

绿蜡春犹卷以“未展芭蕉”来形容双妃的尸体。

红妆夜未眠:“红妆”,谐音“弘妆”,指代健在的乾隆皇帝。是说乾隆皇帝回忆从前祖父康熙与自己形影相随、双妃对自己的关怀备至,辗转难眠。

凭栏垂绛袖:康熙皇帝与少年弘历两人在牡丹台上赏花的样子。凭栏,指康熙皇帝身倚栏杆眺望远景,显示出了在孙儿眼中崇高伟大的帝王之相。垂绛袖,指少年弘历跟在康熙皇帝身边,双臂下垂,一副崇敬恭顺的模样。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春,胤禛的私园圆明园牡丹花盛开。有一天,康熙乘兴到园中‘镂月开云’牡丹台观花。胤禛向康熙引见弘历……康熙一见就喜爱上了,即时带回宫中‘养育抚视’。从此,祖孙形影相随……”(《乾隆传》唐文基 罗庆泗 第4页)而参入“养育抚视”少年弘历的,正是康熙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两位妃子。

倚石护清烟:双妃对少年弘历悉心呵护、满眼爱怜的样子。倚石,靠在石头上(满眼爱怜地望着少年弘历)。护,呵护。清烟,就是俗称的“祖坟上冒清烟”,一方面是指弘历后来做了乾隆皇帝,一方面双妃及其家人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特殊恩典。

对立东风里:园寝内宝城二座,东西并列。两座明楼均为单檐五脊歇山顶;东面明楼内所竖朱砂碑上,以满汉两体文字刻着“悫惠皇贵妃园寝”的字样;西面明楼亦用满汉两体文字刻着“惇怡皇贵妃园寝”的字样;两碑文字都贴有金箔,熠熠放光。

主人应解怜:惇怡皇贵妃是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去世的,同年十月十二日葬入园寝西券。双妃园寝建成后,康熙皇帝的后妃全部入土为安了,不用再牵挂了。主人,是指康熙皇帝,也说明了双妃园寝的隶属关系。

4、﹝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首诗写的是清皇清东陵、清西陵守陵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清代皇陵的祭祀情况,也正是“秦可卿(孝庄后)”托梦凤姐(康熙皇帝)安排后事的结果:“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之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畝以備。祭祖、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也沒有典賣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帝王对他们的祖陵都极为重视,严加保护,认真管理,并派出等级很高的皇家代表长期驻守陵区。……国家分别给这些官员建盖了府第和官房。”(《解读清皇陵》 徐广源 第257页)现如今,围绕着东陵的几十个村庄,多是为了侍奉陵寝而建,居民多是清代守陵人的后裔。

菱荇鹅儿水:菱:菱科、菱属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植物。果实菱形,俗称菱角,可供食用酿酒。荇:荇菜。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心形叶和香蕉似簇生块茎。嫩茎可食,全草入药。由此,可想到水里还有莲藕、鱼、鳖、虾、蟹等可供食用的水生物。鹅儿:这里是鸭、雁﹑鹑﹑鷃﹑雉﹑鸠﹑鸽等家禽的代表,由此引申到家畜马、牛、羊、鸡、犬、豕等。

桑榆燕子梁:桑:桑树,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和根皮可入药。是古代重要的树木之一,用桑树叶子养蚕,是非常重要的农事。榆:是一种落叶乔木,枝皮纤维可代麻制绳、麻袋或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树皮可制淀粉;嫩果、幼叶可食或作饲料;种子榨油;木材可作家具、农具;果实、树皮和叶入药能安神,治神经衰弱、失眠。古时榆木是普通百姓人家上等的木料,灾荒年月,榆的皮、花、叶均可食用。它们是其实花草树木的代表。

燕子梁:燕子绕梁。春天,南飞的燕子回来了,在屋梁上筑巢、繁殖(现如今的平房中因为装修,已见不到房梁,燕子只好在屋檐下筑巢了),刚学着飞行的小燕子,绕着巢窝飞来飞去。俗话说“燕子不进愁家门”,这里喻意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

一畦春韭绿: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说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菜蔬,嫩叶可多次收割;夏秋间开小白花,茎和花嫩时可食,种子可入药。这里也是其它果蔬的代表。

十里稻花香。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宋史《食货志》就有记载。这里也是其它粮食作物的代表。

以上所描绘的就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图:飘扬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山坳中若隐若显的村庄。鹅儿在长着菱荇的水面上戏水,燕子在桑树、榆树的枝叶间飞舞盘旋,戏把它们当作了筑巢用的屋梁。田野里,一畦畦菜蔬生长着如春韭一般地翠绿,一片片粮田散发出似稻花一样的清香。人们衣食丰足,无忧无虑,该有多么的惬意。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乾隆五十六年已是“康乾盛世”末期,尽管是“外面的架子未倒,内囊却上来了”,但经过多年的铺张,当时的守陵人都是待遇丰厚,衣食无忧。“……每陵的常设机构只有内务府、礼部和八旗。这些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总人数最多达到过6600多人。(《解读清皇陵》 徐广源 第258页)帝、后陵的内务府人员每陵在120-150人之间,妃园寝在40-60人之间,整个东陵内务府总人数在1100人左右。”(《解读清皇陵》 徐广源 第259页)关外三陵、清西陵也不例外。但到清朝“末世”之时,守皇陵之人就断炊了,皇陵区内值钱的东西也就保不住了,树被盗砍、房屋被拆毁、皇陵被盗掘,破败了。守皇陵之人也就“树倒猢狲散”了。因而这两句诗充满了讥讽之意。

有清一代,一座皇陵的状况,反映了一个皇帝治国理政的状况;一朝皇陵的兴败,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兴败。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