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拆鱼头”——《绣像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解读(三)

(2016-11-12 09:43:22)
“拆鱼头”——《绣像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解读(三)
  从“《绣像红楼梦》写的是清初百年野史”的观点、从“〈石头记〉就是‘史偷记’”的观点来对以下文本进行解读:
一、文本摘录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二、解读
  1、文字正面的意思,就是介绍了“姑苏城”很普通的一户人家,日子过的富贵悠闲。妻子贤惠,有一3岁小女孩。
  2、反面之喻的解读
  要理解这段话的反面之喻,必须了解天启元年时的后金和明朝的国土版图:

http://s11/mw690/001Bhit2zy76lUl75vI1a&690

  (1)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
  ①“当日地陷东南”
  就是指的崇德3年时的后金和明朝版图。这是借用屈原《天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来说明地点是整个明朝属地。其实,直到现在我国的地理特点,仍然是西北高东南低,再算上领海东南方更是象“地陷”一样。所以书中地点是囊括了整个中国的地方,既包括北京、南京也包括了当时的盛京。书中的景物忽南忽北,就不奇怪了。这也正是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大特征:“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也!
  ②“姑苏城”
  正面意思就是指的现在的苏州城。
      反面之喻就是指的现在的北京。北京曾经是燕国的都城,因而史称燕京。历史上,所有称“燕”的诸国中,数慕容家族的燕国的势力最靠南方,其最南端就是江南苏州一带,因而金庸小说中把主人公直接叫做“姑苏慕容”,是有道理的。
  ③“阊门”
       正面意思就是指的苏州城的一个城门。
  反面之喻是指山海关; “街”、“巷”是指从山海关到盛京之间那段狭长的地带。
  ④“葫芦庙”
  一是“葫芦”的谐音为“胡虏”,指清朝满族;“葫芦庙”指当时清朝的国都盛京,其中有后来被乾隆迁走的明朝时的三官庙,即书中的“梨香院”——谐音为“离乡院”)。二是说由“十里街仁清巷”及其连接的明朝属地和清朝属地的整体形状很象一个葫芦;非常形象地告诉了读者《绣像红楼梦》所写的“真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⑤“十里街、仁清巷”后面再解释。

  (2)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
  ①、“甄士隐”
  读者都知道“甄士隐”就是“真事隐”的谐音。那么“甄士隐”身上又有哪些真事(历史)呢?
  “甄士隐”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有皇帝(天子)才称的上。并且其妻是“封氏”,是册封的意思,那么只有皇帝的后宫才能接受册封;封氏父亲的名字是“封肃”,借“雍雍在宫,肃肃在庙”(《诗。大雅。思齐》)里的 “肃”,暗喻他是因女儿嫁给皇上而对皇帝恭敬恭顺的娘家人。说明“甄士隐”就是“朕”,是明末清初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皇权的代表。
  什么是“望族”?望,朢,wàng。新华字典的解释:【动】(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隶定字形从亡从月从王,“亡”指朔日无月;“月”指朔日之外的所有月相,从娥眉月、上下弦月到圆月;“王”意为“最大者”、“王者”。“亡”、“月”、“王”联合起来表示“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月相之王”。本义:最大月相(月圆)。引申义:期盼月圆。转义:远看。说明:《康熙字典》引《释名》:“望,月满之名也。”又引《左传•桓三年疏》:“望,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为弦,全照乃成望。”案:所引可从。)同转义〖gaze into the distance〗望,远视也。——《玉篇》;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望族”的谐音是“王族”。所以说,“甄士隐家族”就是指当时的朝庭:崇祯朝和皇太极清朝。
  ②、自1636年皇太极建立了“清”后,在这个“葫芦”里就有两个皇帝:
  一个是明朝的崇祯,一个是清朝的皇太极。从历史的结局看,前者就是“真是仁”——崇祯“杀身成仁”以身殉国;后者就是“真是阴”——皇太极“趁火打劫”入主中原。
  这样就有:
  “甄士隐”为崇祯皇帝时,“甄英莲”就是“真应怜”,是说崇祯帝这皇帝当的“有命无运”最后被逼的上吊而死,真是可怜。“英莲”的年龄是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俗称后金)”为“清”算起的,也是明朝灭亡的倒计时的开始;她的年龄为3岁,即是指1639年。
      为什么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呢?原因是:
      (以下文字摘录自http://tieba.baidu.com/p/4427182136)
    大明王朝亡于烈烈腐败,军备不整,政令不疏不修,河工废驰,道路不通,田地荒疾,流民无数。加之天灾连年,中原,河北,关中,河东,山东道,陇右皆久旱无苗。边关工事年久失修,地方长官及边关卫所辖区军户农民久不习战事。各地都府道台官吏盘剥百姓,隐瞒灾情,致使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后的民心。人祸伴随天灾,在瘟疫,旱灾,天涝,农民暴动,外族入侵等合力综合作用下,大明王朝大厦将倾。
    而关外早已开化的的女真早已虎视眈眈,他们占有极好的马匹产地,矿藏资源(铁),有着技艺娴熟的治铁匠人,所以实际上后金的铁质武器质量,马匹战力,战斗素质,远远高于关内。
    关内十八省汉民,久不经大的战事,民风疲靡,早失去了太祖创业时的意气风发与剽悍。诸多因素,满人破关只是时间问题。
    在多尔衮破关前,后金已先然绕道密云蓟县,前后四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此期间每每攻城略地,获取大量工匠技师,县志记载,档案图存,田亩册,地图水文册,户籍册。得到了大量关内汉地各州府各道台的第一手信息,大大方便了女真贵族对关内汉地的了解,使他们更加熟悉了攻略要素和经略方法,进攻路线,所以满清入关后如此快速占领,治理且将中国鞑靼化。
(一)(二)(三)略去
(四)
时间:崇德3年(崇祯11年,1638年)
兵力:10万
统帅: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太宗弟)
范围:河北 山东两省
战果:
    清军兵分两翼,分别从墙子岭和青山关毁边墙而入,密云总督吴阿衡仓促应战被杀,两路大军越迁安,过丰润,会合于通州,沿太行山和运河,分兵八道,向西进攻。北京以西至山西地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原,善于驰骋的满蒙骑兵,千千万万,飞驰起来如一股狂风卷地,箭锋指处,明兵纷纷披靡,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崇祯本来听从兵部尚书杨嗣昌,希望议和,督师卢象坚决反对,崇祯忙否认自己有议和打算,便同意他带兵,然而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处处为难他,卢象升名为督天下兵,实际手上可用兵马不足两万!后来杨嗣昌从中作梗,竟又把这两万人马分走一半,卢象升率军至距鹿,兵马又溃散一半,仅剩五千残卒,没有粮饷,高起潜率山海关、宁远兵与他相距不足五十里,卢象升哀求其分给援兵,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军中无不失声哭泣,12月12日,被清骑兵包围,连围三重,卢象升大呼血战,身中四箭、三刀毙于战阵。高起潜闻听,拔营就跑,本来应该向西,慌乱中竟误逃向东边20里,陷入清军埋伏,大败逃窜。
    清军深入河北南部,连下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然后转向山东。明军以为清兵必然从德州攻入山东,故大部兵马集中德州,崇德4年正月,八旗两翼兵马绕开德州,会合于济南城下,一天之内,城破,巡按御史宋学朱刚一上轿,听说城陷,衙役们丢下他全跑散了,清兵冲上来,将他杀死。战后,清理城内尸体,竟多达13万具!整个城里的财物被劫一空,清军饱掠后,转攻山东其他城镇16处,明督师大学士刘宇亮率军尾随,却不敢进攻。此后,多尔衮率军至天津卫,渡过运河东归,安返辽东。此次清军所获甚大,共败明军57阵,共克济南府、3州、55县、2关,杀两名总督及守备以上将吏百余人,生擒德王朱由枢(押送沈阳)、郡王朱慈颖、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许等,获人畜46万2千3百,黄金4039两,白银97万7460两。
    这一次的大劫掠,给明王朝的打击最为沉重,影响最为深远,使为官者失去了人心,为民者失去了信心,明崇祯朝的命运从崇德3年开始已变得风雨飘摇。
  “甄士隐”是皇太极时,对应的“贾雨村”(谐音为“真愚蠢”)就是洪承畴,丫环就是孝庄。这时候的“甄英莲”就是指以汉人为皇权的崇祯朝命运“真是应该可怜!”作者“扬明抑清”,由此可见一斑。
  ③“十里街”、“仁清巷”也就有了两种解释:
  从明朝的角度看:就是“识理”、“人情”,也就是指明朝对清朝是讲人情的讲礼法的。明朝早就对清的先人们进行华夏文明的传播,派出官员、教授稼穑知识等。
  从清朝的角度看:就是“失礼”、“仁义清理干净”(另一种意思,是指清朝时规定男子剃头——将脑仁儿上头发剃掉,“露出碧清的头皮来”;也是对清初针对汉人“留发不留头”野蛮惨暴统治的嘲弄),是指清朝“趁火打劫”、忘恩负义——明朝末年,关内北方地区连年大旱,致使粮食欠收。明朝内部矛盾空前激烈,对各地尤其是边境地区统治力下降。“清”不但不支援,反而趁此机会进攻明朝属地,杀人放火抢人抢粮抢物。到最后,更是借吴三桂“一怒为红颜”之机入主中原。这也是后面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以泪还债”故事的真正含义。
  (3)从这段话中,读者应很好地体会一下作者“一击两鸣“的写作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