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神秘”的人物原型——薛宝琴 (2013-11-08 17:50:11)

(2015-07-17 21:23:51)
标签:

文化

薛宝琴堪称《红楼梦》中的最神秘的人物,以她随父游历多省的经历和留下的十首怀古诗引来猜测不断。在《红楼梦》中共出现过十三则没有谜底的“灯谜”,不知是曹雪芹一时疏忽,还是故意留给后人去猜测。其中薛宝琴所作的这十首怀古诗是最吸引人的了。二百多年来,人们想晓谕谜底,但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我们都想知道究竟,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唤出薛宝琴来一问谜底。

其实要想知道这些诗的“谜底”,就必须要知道“薛宝琴”的原型是谁。她就是康熙朝时台湾的郑克塽。请看以下分析。

 

一、明清时期台湾的人和事(摘自百度)

(一)、明清时期的台湾

明朝

时间:1661-168321年)

主词条:明郑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6]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领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7-8]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9]

清朝

时间:1683-1895212年)

主词条:台湾府台湾清治时期

1683年,清朝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朝直接统治之下。[10]

郑克塽

郑克塽(1670813-17179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1681年郑经去世,重臣冯锡范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缪得逞,立年仅十二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1683年,清水师提督施琅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康熙四十六年(1717年),郑克塽病故,爵位无袭。

1人物简介

郑克塽(1670813-17179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1681年郑经及陈永华相继去世,重臣冯锡范联合郑经从弟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缪得逞,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

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康熙四十六年(1717年),郑克塽病故,爵位无袭。[1-2]

2人物生平

郑克塽,郑成功之孙、郑经次子,号晦堂,字实宏。清康熙十八年四月,陈永华(郑经的部将,辅佐郑经经营台湾的功臣)表示“元子年满十六,聪明特达,宜循‘君行则守’之典,请元子克臧监国”,郑经同意了。康熙十九年,郑经反攻清朝失败,返回台湾。终日沉于酒色,身体日渐虚弱。康熙二十年三月十六日寅时死于东宁北园别馆,虽然郑克臧聪明,做事认真谨慎,但是他的祖母董太夫认为郑成功是被郑经和奶母生子一事气死的,因此迁怒于郑克臧,极力主张立次子郑克塽为世子。这使得郑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变得空前激烈,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拥护郑克臧为世子,一派拥护郑克塽为世子。但是以冯锡范为首拥护郑克塽的一派势力较强。不久,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即位。冯锡范立郑克塽后,拥立有功,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郑聪为辅政公,然而郑克塽年少,事少决断,惟冯锡范是听;郑明、郑智为左右武骧将军。此时,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进军台湾。据史料记载,当时冯锡范在澎湖驻兵二万,1683年,施琅乘南风发铜山,入八罩屿,攻澎湖,击沉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骑万馀,郑军以小舟走台湾。施琅兵至鹿耳门,因水浅不得入,停泊十有二日,海潮骤长高丈馀,小舟平入。台湾人惊,谓无异于成功初至时也。郑克塽及刘国轩、冯锡范率诸将官吏出降,诣京师。至此郑氏统治台湾到郑克塽结束了。郑克塽投降后,被软禁在北京,病故。

郑克塽后来娶冯锡范之女,有子郑安福、弟郑克举。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1]

3相关事件

陈永华之死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顾(郑克臧)乳媪子,锡范等意不属,先构罢永华兵,永华郁郁死。”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反攻大陆七年无成后返回台湾,不胜感慨,意志消沉,从此溺于酒色,无复西意。见监国郑克臧处分国事妥当,愈加放心,自此军国事务皆交克臧裁决,唯偶取公文批阅而已;并给予精兵三千,由沈诚、毛兴统之为护军。宗族益惮监国,而含恨愈深。

而郑克臧的祖母董氏(董友,郑成功元配夫人、郑经之母),始终认为郑成功是给郑经和奶母生子一事气死的,因而迁怒于郑克臧,极力主张立嫡孙郑克塽(郑经次子,正室所生)为世子。

这时,台湾郑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东宁国分为二派:一是留守派,以郑克臧、陈永华等为首;另一是西征派,即反攻大陆回台人员,以冯锡范、刘国轩等为首,西征败归要分享留守派的地盘。

冯锡范极妒忌陈永华掌握大权,又为事方正,因之设计而对陈永华说:“在西征上我没有立下功劳,回来后仍占据国家大位,觉得不妥,所以我将辞去职务,在家静养以渡余年。”

这话深深让陈永华感动,既然最令人头痛的一介武夫冯锡范都懂得要刺位,自己也应辞职,即向郑经提出解除兵权的辞呈。

郑经不想批,但冯锡范却大加赞同并说道:“永华勤劳数载,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静摄,情出于真,宜俯从之。”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郑经批准,并将陈永华所管辖全国最骁壮的部队勇卫军交由刘国轩;冯锡范仍然任职侍卫,并不辞职。

冯锡范见陈永华上当,进一步向监国郑克臧下手。刘国轩本非奸邪之徒,但冯锡范之父冯澄世对刘国轩有提拔之恩,刘国轩曾拜冯澄世为义父,这层密切关系使刘国轩失去正义,也遗忘托孤使命,促使冯锡范后来的弑君。

陈永华发觉上了冯锡范的当,但为时已晚,悔恨不已,不久抑郁而死,与夫人合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后)。

东宁事变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及锦卒,遂共缢杀克臧,奉锦次子克塽嗣为延平王。”

郑经纵情享乐,身体虚弱,又痔疮暴胀大肠紧闭(或说中风),医疗无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历316日)寅时卒于东宁北园别馆,和他的父亲郑成功一样,终年仅39岁。

郑经生病时,郑克臧日夜侍侧,衣不解带,督视汤药。郑经病危时,授郑克臧剑印,指着郑克臧托孤于刘国轩。

郑经的猝死,王位的继承顺理成章应由长子、监国郑克臧即位,但时已接替故“总制使”陈永华的冯锡范起而反对,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图谋“自立乾坤”。

冯锡范硬是说郑克臧非长子而是螟蛉子,应由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即位,而克塽是冯锡范之女婿。

冯锡范由郑聪、郑明诸叔向董太夫人造谣,说尽郑克臧的不是。董太夫人欲见刘国轩、冯锡范,而刘国轩以有病未赴约。

正月三十日,董太夫人下令召见郑克臧。郑克臧不疑有他,在入门时将随从护卫毛兴、沈诚挡在门外。就在克臧进入董太夫人府内,尚未见到其祖母时,即被冯锡范随协蔡添一刀剌入腹中,再由郑聪、郑明、郑智、郑柔四位叔叔以木棒打死(《清史稿》称为“共缢杀”),时年十八,距其父郑经卒只差二天。董太夫人得知郑克臧被弑为时已晚。

二月一日,年仅十二的郑克塽即位。

郑克臧遇害三天後,怀有身孕的郑克臧夫人也贞烈自缢。如此一家五天死了三位半,悲惨至极。台湾人痛惜克臧之死,建有“监国祠”在郑成功祠内,附祀克臧夫妇。监国祠有陈谟所题一联:

“惟君克振祖风,乃使骨肉情中,生许多媒孽;

有妇能完夫志,求之须眉队里,恐无此从容。”

权臣把政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克塽幼弱,事皆决于锡范。”

冯锡范立郑克塽后,自以拥立有功,表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弑君之郑聪为辅政公,然而资才庸懦,事少决断,惟冯锡范是听;郑明、郑智为左右武骧将军。又将“克臧螟蛉难嗣大位”的文书通告四方,民心、军心尽丧。

董国太以长孙郑克臧是因召见而死于非命,间接促成杀孙,怨叹郁卒不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重病缠身的董太后临终前也只好承认现实,任命刘国轩为“武平侯”,授予“独断军国大事”大权;同时授予冯锡范主持政务,封为“忠诚伯”。六月二十日,董太后卒。

陈永华之侄儿陈绳武也遭到冯锡范的排挤,六月就革去职位。从此实际权力落入冯、刘二人手中。

沈瑞事件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行人傅为霖谋合诸将从中起,事泄,锡范执而杀之,并及续顺公·沈瑞。”

冯、刘二人大开杀戒,迫害异己势力,使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人心涣散,发生了续顺公·沈瑞事件。

康熙《台湾府志·卷八·人物志·流寓》载:

“续顺公·沈瑞者,襁褓袭封;珽,其仲也。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逆倡乱,伪藩郑经和之。康熙十四年(1675年),经寇广,以公(指沈瑞,下同)及珽与其眷属抵台,经遇之甚厚,以郑斌之女妻之。(参见泉州人名录·郑经·渡海西征·破饶平执沈瑞》)

辛酉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总督姚公启圣用傅为霖作反间,事觉被戮。时经已死,子克塽幼,未能国。当事者(指冯锡范)以公与为霖谋,囚其眷属;珽告公曰:‘我家蒙国厚恩,奈何受制于郑氏?宜蚤为计!'公曰:‘吾志决矣!”'命珽结缳毕,公不能及,珽扶之升;即升,珽拜于地,候公气绝下之。而珽,亦自投缳死。

公有太夫人三,闻公已殁,是日皆自尽。公同母妹年十六,闻之抚胸大恸曰:‘吾兄弟一家俱亡,留此块肉无益也!'亦自缢而死。”

清·全祖望《鲒亭集·卷15·姚启圣》亦载:

“初,郑经有嬖人施亥者,公(指姚启圣,下同)密招之,令擒经以自归。亥诺公而事泄。

会经死,其嗣子克塽少,公又结其行人傅为霖,将用我故臣续顺公·沈瑞以覆郑氏。

续顺公者,其先明将沈志祥,自辽左即归于我(清),时已有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皆降将,故以续顺为名。其后出镇闽,寻移粤。耿逆之反,并其军迁之铙平。郑氏攻铙而获之,遂以入台。

至是,公密约之,纠合十一镇,刻日将发。事泄,瑞等死。”

康熙取台湾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诏用施琅为水师提督,与(福建总督)启圣规取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说郑经死后,“子克塽幼,诸将军权不相能,果于杀戮,兵民离心,若以大师征之必克,机不可失。”康熙帝听后当即表示:“尔言是,朕计决矣。”(《涵芬楼古今文钞·卷61·陈万策《施襄壮公家传》)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清廷再次任命施琅“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清圣祖实录·卷96》),谋划进取台湾事宜。

此时的台湾,经济上、军事上也远非昔日可比。

经济上,台湾已连续三年发生自然水旱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战争的消耗,也使台湾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了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压榨和勒索,岛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

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此时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 艘左右,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政府投诚。

施琅进兵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二十二年(1683年),国轩投书启圣,复请称臣入贡视琉球。上趣琅进兵。”

“五月甲子(二十三日)。

先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奏:‘海贼刘国轩遣伪官黄学齎书至,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应否如所请,请旨定夺。'

上曰:‘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如果悔罪剃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或贼闻知大兵进剿,计图缓兵,亦未可料。共审察确实,倘机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进兵。'

至是,姚启圣奏:‘遣福州副将黄朝用往谕刘国轩等,仍如前言。'

上乃趣施琅速进兵。”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时国轩以二万人守澎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琅师乘南风发铜山,入八罩屿,攻澎湖,击沈锦师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万馀。国轩以小舟自吼门走台湾。”

郑克塽请降 施琅率军在澎湖大败刘国轩后,给台湾造成强大的军事压力。闰六月十七曰,宁靖王吊脰自杀,群臣想投降,郑克塽同感。

郑克塽在主和派的支持下,向施琅派出代表请降,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剃发,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克塽上降表,琅遣侍。”

“八月壬子(十三日):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七月十五日,郑克塽遣伪官冯锡珪等,伪侯刘国轩、伪伯冯锡范遣其弟伪副使刘国昌、冯锡韩等齎降表文稿诣臣军前,请缴伪册印,率众登岸,以求安插。臣随遣侍卫吴启爵、笔帖式常在同冯锡珪等持榜示往台湾晓谕伪官兵民,验视剃发;即令郑克塽等缮写降表,并伪册印一并齎送,以便代奏。至台湾虽在海外,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或弃、或守,伏候上裁。'

得旨:‘海洋远徼,尽入版图,积年逋寇,悉皆向化,具见卿筹划周详、剿抚并用,克奏肤功,朕心深为嘉悦!在事有功人员,该部一并从优议叙;余令议政王大臣会议以闻。'

寻议:‘台湾应弃、应守,俟郑克塽等率众登岸,令侍郎苏拜与该督、抚、提督会同酌议具奏。'

从之。”

4《降表》

《郑克塽降表》全文曰:

“招讨大将军延平王臣郑克塽谨奏:为举国内附,仰冀圣恩事。

窃惟臣生自海邦,稚懵无识;谬继创垂之绪,有乖倾向之诚。迩者,楼船西来,旌旗东指;箪壶缓迎于周旅,干羽烦舞于虞阶。自省重愆,诚为莫赎。

然思皇灵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归。逆者亡、顺者昌,乃覆载待物之广大;贰而讨,服而舍,谅圣王与人之甚宽。用遵往时之成命,爰邀此曰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于东方。业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来书,以复居故土,不敢主张。臣思既倾心而向化,何难纳土以输诚。

兹特缮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颗、册一副,及武平侯臣刘国轩印一颗、忠诚伯臣冯锡范印一颗,敬遣副使刘国昌、冯锡韩齎赴军前缴奏;谨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数千里之封疆悉归王宇,百余万之户口并属版图。遵海而南,永息波涛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实圣德之渐被无方,斯遐区之襁负恐后。

独念臣全家骨肉,强半孺呱,本系南人,不谙北土。合无乞就近闽地方,拨赐田庄、庐屋,俾免流移之苦,且获养赡之资;则蒙高厚之生成,当誓丹青以衔结。

至于明室宗亲,格外优待;通邦士庶,轸念绥柔;文武诸官,加恩迁擢;前附将领,一体垂仁;夙昔仇怨,尽与蠲除;籍没产业,俱行赐复。

尤期广推宽大之仁,明布维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惬,共鼓舞于春风;万汇熙恬,同泳游于化曰。斯又微臣无厌之请,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

为此,激切具本奏闻,伏候来旨。”

海逆郑克塽遣伪官郑平英等齎降表至提督施琅军前,(福建)总督姚启圣转奏请颁赦招抚。上命撰敕发姚启圣同施琅酌行,敕曰:

‘皇帝敕谕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

帝王抚御寰区,仁覆无外;即海隅日出之邦,无不欲其咸登衽席,共享升平。

尔祖、父自明季以来出没海洋,盘踞岛屿:本朝定闽之后,尔祖郑成功窃据一隅,甘外王化;以及尔父郑锦,苟延岁月,假息偷生,勾引奸徒,窥伺内地,屡经勦抚,仍执迷不悟,顽梗怙终。

至尔年方童稚,惑于党类之言,妄思效尔前人,窜伏台湾,恃为窟穴,倚险负固,飘突靡常,以致沿海地方,里椴荒,时遭兵燹之厄。

朕念中外兵民皆属赤子,何忍听其久罹兵灾,不加拯救。故特命提督施琅选将练兵,整饬战舰,扬帆进勦,直入大洋。旋据奏报,已克澎湖,尔等抗拒大兵者歼灭殆尽,余众败遁台湾。目今舟师进勦,指日荡平。

近据总督姚启圣奏:尔等具奏请降;又据来使呈乞恩赦。朕体上天好生之心,薄海内外,率俾安全。特颁敕旨,前往开谕:

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伪官军民人等悉行登岸,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

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倘仍怀疑畏,犹豫迁延,大兵一至,难免锋镝之危,倾灭身家,噬脐莫及!尔等其审图顺逆,善计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

施琅入台受降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门,水浅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馀,舟平入。台湾人咸惊,谓无异成功初至时也。克塽及国轩、锡范率诸将吏出降,诣京师。

“(八月)戊辰(二十九日):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

‘臣于八月十一日,率领官兵自澎湖进发;十三日,入鹿耳门,至台湾。十八日,郑克塽及文武官俱已剃发;宣读敕诏,郑克塽等欢呼踊跃,望阙叩头谢恩。

所有郑成功之子伪辅政公郑聪等六人,郑锦之子郑克塽及其弟伪恭谨侯郑克◇(上“舆”下“土”)等九人,伪武平侯刘国轩、伪忠诚伯冯锡范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并续顺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拨船配载,官兵陆续护送,移入内地;并移咨侍郎苏拜及督、抚,听其安插。

其余伪文武各官家口,见在趣令起行;兵丁有愿入伍及归农者,听其自便。

至于江、浙、闽、粤各省被获男妇,臣仰体皇仁,已悉令回籍。

其册印、扎付,已次第追缴;仓库人民户口册籍、船艘军器,俱令巡海道线一信等察收。'

下所司知之。”

进降表

郑克塽《进降表》

经过

江日升《台湾外记》收录有郑克塽向清朝上的《进降表》,全文如下:

“延平王佩招讨大将军印臣郑克塽谨奏:

论域中有常尊,历代绍百王为得统;知天意有攸属,兴朝宅九土以受符。诚五德之推移,为万汇所瞻仰!

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怀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泽。是以臣祖成功,筚路以辟东土;臣父经,靺韦合(“韦合”合一字)而杂文身。宁敢负固自重,自拟夜郎?徒以保全遗黎,孤栖海角而已。

兹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载,仁育义怀!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扫扩六宇,虽浮云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来远人,宁事胜心而焚海国?乃者舳舻西下,自揣履蹈之获愆;念此血气东来,无非霜露之所坠。颜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后诚也。

昔也威未见德,无怪鸟骇于虞机;今者误已知迷,敢后麟游于仁圃。伏愿视天地民物为一体,合象胥寄棘于大同。远柔而弥宁,形民因无心于醉包;贰讨而服舍,依渔自适性于渊泓。夫且问黄考之海波,岂特誓丹诚以皦日已哉?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

谨奉表称进以闻。”

安置

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会议决议:将明郑后裔及伪官人等,安插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但“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陈允华乃贼中头目,不便安插外省,应将伊等近族家口,俱着遣来,编入旗下(应是内务府之谓)。”

施琅得知后权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又沿途搬运,百姓有策应人夫之苦,经过郡县,官吏有备给口粮之费,所到地方有拨动民房之扰;开恳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又是一番苦累……”

这一意见既有利于稳定刚刚回归的台湾军民人心,又能节省大量人财物,于是康熙帝下旨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仅将郑、刘、冯及明裔朱恒等人遣京;其余郑军四万余名投诚人员发回原籍受职、入伍、归农,各听其便。

“十二月甲辰(十三日):

先是,侍郎苏拜等奏:‘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明裔朱桓等,俱令赴京;其武职一千六百有奇、文职四百有奇,或愿回籍、或愿授职,应听部察例议叙。兵四万余人,愿入伍、归农,各听其便。'

上命:‘郑克塽家口亲族及刘国轩、冯锡范本身家口,俱令遣发来京。其伪官并明裔朱桓等,俱于附近各省安插垦荒。余如议。'

至是,郑克塽等至京。上念其纳土归诚,授郑克塽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仍令该部拨给房屋、田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宵节,为庆祝统一台湾,康熙皇帝赐封功臣。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上授克塽公爵(正黄旗海澄公),隶汉军正黄旗,国轩、锡范皆伯爵。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朱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上以国轩为天津总兵,召对慰勉。眷属至,赐第京师。克塽请为成功子聪、锦子克◇(上“舆”下“土”)等请官,上特许之。”

清廷不许郑克塽回福建居住,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

后事

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塽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塽二弟郑克◇(上“舆”下“土”)管理,分隶正黄旗汉军。雍正四年拨入正红旗汉军。

清廷对郑克塽不谓刻薄,也非厚待。郑克塽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郑家人口众多,一个佐领仍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还,反将郑氏家人诱往数年,拖毙二命。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

5临终之后

郑克塽临终之际,遗本奏称“家道贫寒,难以养瞻”,请求添赏一个佐领,奏准后由七弟郑克塙及子郑安德管理两次,此后两个佐领又被合二为一。郑克塽死后,三个儿子安福、安禄、安康继续遭软禁,生活没着落,朝廷的俸禄尚无法维持生计。其母黄氏再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虽下令清查,但不了了之。 此后,清廷的一些弄臣挑起各种事端,对郑克塽的儿孙们进行迫害,郑氏在北京动辄得咎,因小事而使克塽之子郑安福被革职,弟郑克塙被降调,或流放边疆,或贬为奴仆,或予杀害…… 至雍正六年(1728年),仅剩下半个佐领。雍正九年(1731年)将内务府拨出壮丁添足一个佐领,由郑克塽亲子领催郑安康管理,雍正十年(1732年)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编立的刘国轩佐领合并。

 郑氏这一支系,因家产耗尽,子孙逐渐衰颓,慢慢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二、薛宝琴人物原型解读:

    1、名字解读

   薛,即“削”,在此可理解为“被逐出”;琴,即“台湾岛”。请看台湾岛的地图象不象一张琴呢?

http://s13/mw690/001Bhit2gy6E3PTtYYI8c&690

2、薛宝琴嫁的“梅翰林”
  
它的谐音是“没汉人”。也就是说台湾被最后收归清庭,在台湾岛上仅有的拥有“
汉家制度”的汉人也没有了。

3、薛宝琴的装束:

(1)、(第四十九回)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与水有关)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宝钗道:真俗语说各人有缘法。他也再想不到他这会子来,既来了,又有老太太这么疼他。湘云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顽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说的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都笑了。宝钗笑道: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象你。你天天说要我作亲姐姐,我今儿竟叫你认他作亲妹妹罢了。湘云又瞅了宝琴半日,笑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2)、(第四十九回)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这说明宝琴是汉人,不习惯于吃腥膻)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凫靥裘是用野鸭面部两颊附近的毛皮制作的衣服。——这是暗示薛宝琴是从水上过来的。)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暗示郑克塽投降清庭

4、(第五十一回)刚到院门外边,忽见宝琴的小丫鬟名小螺者螺者,海螺也也暗示在海边的)从那边过去,宝玉忙赶上问:那去?小螺笑道:我们二位姑娘都在林姑娘房里呢,我如今也往那里去。

5、(第五十一回)宝琴笑道: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当其时只有郑氏船队有远洋能力)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6、(第五十三回)且说宝琴是初次这是贾家祭宗祠,为什么薛宝琴参加呢?是喻意郑氏已经降清吧。),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

7、(第七十回)因又看宝琴的是《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郑氏在台湾共经历三朝:郑成功、郑经、郑克塽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8、(第七十回)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喻意是明遗属

三、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解读

    这些诗如果是描述“台湾的郑氏一族”的,又能解读出什么意思呢?

宝琴的怀古诗,书中点明是怀往事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这是总说台湾郑氏政权的悲摧结局。

第二首《交趾怀古》: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境内大治。

第三首《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这是说郑经死后,连累儿子被杀。 

第四首《淮阴怀古》: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是说陈永华受到冯锡范的排挤。  

第五首《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是说董太夫人听信有关郑克的谗言。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这是说选择了郑克塽做接班人是错误的。

第七首《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这是说郑克塽是自汉朝以来的“汉家”最后一个皇帝了。

第八首《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这是说郑氏在在台湾岛上拚力经营了几十年后也只是留下了些遗迹而已。

(第五十一回)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前八首是借古讽今,暗示了因郑氏集团内部的争斗,导致了政权的覆灭。最后的一个“汉家政权”也被清庭收入囊中,也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惨结局。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是说的郑克塽年少势微被逼无奈而降清了。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这是说的郑克塽降清后被软禁的寂寞凄凉的生活。“不在梅边在柳边”指的是太阳光在柳树边留下的阴影,喻意“夏天”;“ 个中谁拾画婵娟”指的是中秋圆月,喻意“秋天”;“ 团圆莫忆春香到”喻意“冬天”;“ 一别西风又一年”喻意“春天”。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郑克塽被软禁后在数着日子熬过殘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