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中几个疑问的提出与解读
(2014-02-20 18:03:05)
标签:
文化 |
《红楼梦》第三回中几个疑问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1、林黛玉进贾府后为什么两个舅舅都没有见着?
4、为什么贾政房中的用品都是“半旧的”?
5、清朝时以左为上,也就是以东为上。但书中交代王夫人和贾政住在荣府的东边,而贾母却住在西边。这在“以孝治国”的清朝不是大不孝吗?
6、林黛玉进荣府时为什么都是走西边的角门,而且还能走车,这个角门该有多大?这还是角门吗?
7、贾赦到底住在荣府的哪里?黛玉去看他时“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为什么黛玉从东来过宁府三间兽头大门后却是“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没有看见这个“黑油大门”?
8、还有那对联也蹊跷:“乌木联牌”怎么写对联?还有那一行字,要写在哪里啊?
“乌木”——“无没(发音为mu)也,就是根本没有的意思。试想这样的对联怎么写?“联牌”就不是对联的形式,而且那一行小字写在“对联”的哪里啊,谁见过?
座上珠玑(猪鸡?祖籍?祖集?)昭日月,堂前黼黻(俯伏?很容易让人想到“匍匐”)焕烟霞?
荣禧堂——永息堂?
9、在“林黛玉见两个舅舅时为什么脂砚斋有那样的批语”?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甲侧: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甲侧:追魂摄魄。甲眉:余久不作此语矣,见此语未免一醒。暂且不忍相见。甲侧:若一见时,不独死板,且亦大失情理,亦不能有此等妙文矣。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甲侧:赦老亦能作此语,叹叹!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10、在《程甲本红楼梦》和〈甲戌本〉中的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这还是一个美女形象吗?红学家们“校勘”成了“吊梢眉”,试想这成了什么人了?
11、为什么贾母说李纨是“先珠大哥的珠嫂子”
12、最大疑问在王巸凤: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甲侧: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侧: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甲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甲侧:仍归太君,方不失《石头记》文字,且是阿凤身心之至文。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甲侧:却是极淡之语,偏能恰投贾母之意。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甲侧:这是阿凤见黛玉正文。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甲侧:若无这几句,便不是贾府媳妇。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甲侧:文字好看之极。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甲侧:反用贾母劝,看阿凤之术亦甚矣。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甲侧:当家的人事如此,毕肖!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从前面看王熙凤在此之前并没有见过林黛玉,也不知道林黛玉的底细,这就很让人感到奇怪:林黛玉这样受贾母疼爱,长到6岁了,难道没有到过姥姥家?再者,王熙凤是怎么知道林黛玉在吃药的呢?那个“人参养荣丸”也是药吗?这不就是“丹”?
——“东边的三间耳房”如果是面南的,一般地要把门开在中间的,何来“东房门”呢?如果是面西的,更不可能有“东房门”。
二、特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