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拆鱼头”——《程甲本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解读(二)

(2013-12-16 07:48:15)
标签:

解读红谜

一、文本摘录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蜂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 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解读:

(一)字面解读:

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时未用的一块“石头”,经过神人指点后到了某地。等再回来时,上面已有了这部书中的这些文字。所以才有后文中的“《石头记》”这个书名。

那么这块“石头”一是指这部书;二是指作者——“神瑛侍者(皇帝身边的人)”——“贾宝玉”,所以“贾宝玉”是一“史官”的身份出现的。从“绛珠草”看过去,他又是明朝管理“黑龙江三姓女真”以至满族的官员。

(二)引申解读

1、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图一

  http://s4/mw690/001Bhit2ty6EY0VSn8T63&690
 

在解读这段话之前,我们先看脂本上(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上)对这段话的改动情况(参看图一):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是把“起”改为了“来”。这样就使意思变得单一了,只留下了“来历”的意思,也就是单指这本《石头记》,而没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意思了。

二是把“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改成了“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

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这个说的很明白:顽石的尺寸是高十二丈、长宽各二十四丈。百度上解释:见方,是指面积,指以某长度为边的正方形。“见方二十四丈”,就是顽石截面是边长为二十四丈的正方形。

“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是什么意思呢?

在百度“知道“里有这样的问题:《石头记》“方经二十四丈”是什么意思?

2007-06-18 22:28 100KWHY | 分类:小说 | 浏览1673

《红楼梦》里第一回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个高12丈好理解,但是方经二十四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周长还是面积??能否详细解释方经二字,谢谢。只有一个“小成同志”回答说是“指面积。方经即方径。”

再输入“方经”。没有答案。

再输入“方径”。有百度百科解释是“直路。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你道方径直如线,我道侯门深似海”

可见在这里将这句话改动后,已不能表达出原来的意思。恐怕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去深究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以“这是个神话故事不用深究”而唐突过去了。顶多同意脂砚斋的批语:“总应十二钗”、“总应副十二钗”等,对这段文字中的秘密更是雾里看花难以知晓了。

前面的博文中已交代过,《红楼梦》这本书是伴随着《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乾隆朝开始重编《明史》有了《二十四史》的称谓),而且分析了高鹗创作这部书的动机。在这个构想下再来看这段文字,其中的秘密才能看懂一二。

其一、作者要表述的“真事”

乾隆朝在编纂历史文献时对其中大量的史实特别是不利于清庭(上朔至金元女真)等“野史”进行删改的做法,很是“荒唐”“无稽”。因此而编成的《四库全书》和《明史》等也就是“荒唐”“无稽”的了,所以才有作者的“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的感慨。也因此激发了作者要把这些野史写出来的冲动。“青埂峰”这几个字也许就是指那些被“清庭更改过的历史”。《红楼梦》中所记的正是那些没有被记入的“清初宫庭之谜”。

现在再来看下面这面文字就很好理解了:

宝钗托于掌上,甲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甲眉:余代答曰:遂心如意。只见大如雀卵,甲侧:体。灿若明霞,甲侧:色。莹润如酥,甲侧:质。五色花纹缠护。甲侧:文。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侧:注明。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甲侧:
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甲侧:
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侧:
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其二、透露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一是从作者角度说,是“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自己“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写这本书以发泄自已心中的失意烦闷,影射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当朝的昏聩;二是从《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的角度说,作者要把乾隆删改掉的这些史实记述出来,“以告天下知”。所以就有了 《红楼梦》这部“野史”。

其三、数字的秘密

其一、24”就是指《二十四史》;“24+24=48”是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了,我们今天说“上下五千年”,二百年之前呢正好是“4800”年。

12+24=36”和“36500”都是指《四库全书》,有“三万六千多册”。

其二、是说了《红楼梦》这本书的概况:

36500+1块石头”理解成36500 +0”(“0”的形状非常象块石头),然后做如下变动,如图二所示。

图二

变动前

变动方法

变动后

代表的意义

12

后面加0

120

120

24

后面加“0

240

240章节

36500+ 0

减去0和“0

3650

3650天,即十年

很显然,《红楼梦》共有120回、240章节;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

特别地,“36500天”即“100年”,表示此书是记录了明末清初从1636年到1735年正好这100年的“野史”:后文中的“三劫”是指从1646年到1735年这正好90年;“三春”则是指顺治、康熙、雍正这三朝。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当初改写历史的人。

2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双关语,作者及这本书中所记史实)

“身前身后事”,很显然就是指“历史”。

3、......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这段话中,作者一再强调,书中所记都是“真实的”但仍属于“野史”。因为这些事都是不入“正史”的。

(2)“情僧录”一词大有玄机。从书中看不出“空空道人”有充足的理由要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是作者欲出“情僧录”一词而为之。

“情僧录”一词的含义在于:

情,即清,清庭;僧,可拆为“人”和“曾”两字,曾,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即“历史”;录,记录,历史。——合起来就是:“《清朝人历史的记录〉。

(3)《风月宝鉴》:风月,在这里作“岁月”;鉴,为“历史”。合起来仍然是“历史”。

(4)“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句话则是故意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曹氏家族”:一方面标明作者是“曹家雪芹”,让人和书中“独他家接驾四次”的曹寅家族接榫sǔn;另一方面用“金陵十二钗”表明书中所写的故事是以“南京十二个女子”为主的。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南京”、“曹家雪芹”、“接驾四次”这三个词连起来把读者引向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曹寅家族”,以掩盖“大旨不过谈情”(大旨不过谈“清朝”)和“金陵”是指后金(清朝前身,偷唯喻清朝)之陵(以清东陵为主)。

特别地,“雪芹”乃“雪中之水芹”,解冻过后,其早已成了几缕腐烂乱草而已,到哪儿去找去。再者也可理解为“抄写人”。总之告诉读者:“作者确实是无考”,别费心思找了。(操学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