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克卢汉和虚拟现实》
(2010-11-14 22:22:59)
标签:
杂谈 |
此篇为近日做的一门选修课的读书笔记。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原因,书读得颇有些应付。但这是第一次读传播哲学的书,还是一本以后现代理论探讨传播哲学的书,书中一些晦涩的字眼自然读不明白。不下水深潜也罢,但既到海边不踩踩海水也算是种遗憾。望读到此篇的高人多多赐教!
《麦克卢汉和虚拟现实》这本书是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题为“后现代交锋”丛书中的一本。既然冠名以“后现代”,那么其目的自然是要介绍麦克卢汉的理论与后现代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笔者还认为,该书作者采取了一种颠覆或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来重新阐释麦氏理论在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意义。
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理论家,20世纪60年代最走红也最富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90年代重新被认为是“IT时代的先知”。媒介和技术的剧烈变革复兴了针对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的辩论。今天,他关于“地球村”和“冷媒介与热媒介”的观点,也被运用到虚拟实在与赛博空间(cyberspace)对人的感觉、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影响的研究话语之中。这本书考察了麦克卢汉的思想与信息革命的关系,将其“探针”伸入视听文化以及它们与网页、因特网这些全球共同性矩阵的复杂关系之中。
现代性的本质是力图综合和控制一切,迷恋秩序和权力,强调理性、逻辑、真理、基础和本质。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化现代主义和社会经济现代性所作的批判和否定,它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强调突出主体性、透明性、和谐性。麦克卢汉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以往真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那是各种媒介的混种杂交。在这样的世界里,肉身的人可以与非肉身的人对话和互动。他意识到时代即将变革的本质,新媒介使异常成为常规。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图片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无论我们是抱着抗争还是接受的态度。麦克卢汉提醒人们应该知道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变化影响,既看到其革命性的积极效果,也看到由此引发的危机,并且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
麦克卢汉是学文学出身,中途他也学了工程,但很快发现对工程并不感兴趣,于是转过头来继续学习文学。他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又在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1962年和1964年他相继出版了《谷登堡的星云:创建印刷术的人》和《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这他声名大噪。然而到了70年代末,他却遭到了冷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无法使自己的技术探究与政治问题相结合,他对政治的理解仅仅是对技术的反应而已。在互联网兴起的前夜,麦克卢汉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随着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人类社会迎来了网络社会或信息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无疑使得麦克卢汉的格言“媒介即讯息”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因而,麦克卢汉的遗产对于新一代的学者、记者以及黑客而言,常常被解释成一种宗教性的和先知性的东西。“媒介即讯息”是说,人类使用任何通信媒介所带来的冲击要比任何其所负载的内容或该媒介可能传递的讯息要大得多。譬如,置身于虚拟环境的过程,要比我们所沉溺的电视节目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看电视本身也比所看的节目内容有更大的影响力。麦克卢汉在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中说道,“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总而言之,麦克卢汉所持的观点就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然而,麦克卢汉真的是数字时代的“先知”吗?其理论是否真的能够复兴?本书作者霍洛克斯持一种批评的态度。
引言:圣麦克卢汉
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麦克卢汉的复兴有它自身的问题。他指出,在上个世纪和新世纪一样,对麦克卢汉主义的批评和支持都将有持续简单化的倾向。他举了柯依恩的例子。柯依恩考虑到了麦克卢汉的关于将我们的全部生活翻译成精神的信息形式的命题,这就会将全球以及“人类大家庭”转变成一个单一的意识。人们为了一种新技术将他重新做了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他被这种新的技术神圣化了,因为他的探究在某些案例中被认为是提供了一种肯定的理论倾向,有利于美化虚拟性的话语,使其更具有乌托邦和理想主义色彩。
删除麦克卢汉
在这部分中,作者分析了麦克卢汉冷落的原因,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无法使自己的技术探究与政治问题相结合。他对政治的理解仅仅是对技术的反应而已,他的媒体模型没有包括政治活动的角色,比如,他宣称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基本上是以部落关系应对机械化世界,而且是处在读写能力与新的电子媒介之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霍洛克斯批评说,麦克卢汉的所言所思均无法恰当地描述媒介、权力和商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观点进行了解构。麦克卢汉自认为其意图在于把他的文化理论置于持续的观察中,目的是要表明未来如何自己就显现在当前的脉络中。他坚持认为,他并没有预测未来,而只是探测未来在当前的效果。然而,媒介技术的进步相对较为迟缓,这就意味着他的思想无法在转变了的环境中继续有效。也就是说,麦克卢汉试图将发生在未来的媒介技术放在当前,但媒介技术的发展却是缓慢的,这就造成了未来与当前之间的脱节,因此其当前的思想并非会适应变化了的未来。
麦克卢汉的文化经济
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麦克卢汉思想的重构,即新麦克卢汉主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从事媒介研究等领域的麦克卢汉支持者能将他的思想与信息革命整合起来。这是支持麦氏思想的人宣传其理论的一个策略。另一个策略,就是强调麦克卢汉“媒介讯息论”中的教育价值,并宣称他提供了方法,可用以增长人们对于社会及媒介的其他效果的觉知。
但作者指出,麦氏思想“再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新理论形成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变革,麦克卢汉扮演的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对于这个新的技术与智能环境的种种广泛的预设进行检测。
检测麦克卢汉主义:预言的难题
麦克卢汉提出“后视镜”的说法,来强调现在只是过去所造成的结果而已。这一理论是说,当社会和个人面临新的境遇时,他们会依附于不久之前的过去。因此,我们好似通过一个后视镜来感知现在。包括汽车和计算机在内的新媒介,问世之初均是以先前的技术如马车和打字机作为比照。麦克卢汉说:“我们通过后视镜来观察现在,倒退着进入未来”。
卡斯特尔宣称媒介的多样性(如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和地面转播电视)可以让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更广泛的选择,并且直面一个新的动态通信体系。媒介的多样性让麦克卢汉处于威胁之下。对卡斯特尔而言,讯息即媒介:讯息的特点就是塑造媒介。例如,MTV这个媒介是完全按照年轻人这一目标人群口味专门制定的。
麦克卢汉幻想:计算机能连接个人和集体的意识,并能在各个个体的心灵之间进行纯粹思想的处理和沟通。作者批评:他那个时代的技术浪漫主义与我们现在崛起的技术现实主义,是多么的不协调,并且也削弱了他的预测潜能。
原后现代主义者?麦克卢汉以来的理论
这一节中,作者呈现了麦克卢汉的理论框架。麦克卢汉的风格和理论是后现代的,但其作品的手法却是现代主义的,这种差异也拓展到他的思想赖以运作的哲学预设中去了。
麦克卢汉在后现代星图中,处于互相矛盾的境地,因为他的主题表面上与近年来强调技术因素的文化理论相吻合。当麦克卢汉讨论那些表面上像是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话题时,他的研究模型建立在对本源的探究及通信的透明度之上——而这些却是后现代主义所要揭穿并推翻的理论。他的思想被禁锢在固有模式中,只有他自己能分辨,除非麦克卢汉从解构主义中吸取些知识,才能打破这种禁锢。
理解虚拟实在——麦克卢汉与新媒体叙事的链接
这一节触及到了这本书的中心话题:麦克卢汉与“虚拟性”的遭遇。
兰尼尔认为,虚拟实在的整个重点是“分享想象,生活在一个可以互相表达图像和听觉的世界”。而海姆则认为,这归功于“强大的”技术决定实在,虚拟实在是应用技术崛起的一个领域。这一说法展示了类型学的“沉浸”、“交互作用”和信息的“密集度”。沉浸的感觉,“来自于某些设备,它们能完全将人们的感官隔离开来,让人觉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处。”“交互作用”描述的是计算机能改变用户沉浸其中的虚拟场景,配以改变用户自身的动作和观点。信息的“密集度”的界定取决于虚拟性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信息。
麦克卢汉对计算机和技术的评论,仍与沉浸、交互作用和信息的密集度等论题相关。这些论题扼要地展现在他的冷媒介与热媒介的理论中。确定一种媒介是热的还是冷的,基本原则在于该媒介对人们的感官的“高限定性”的程度有多大。换言之,就是某一感官接受多少数据的程度。一张照片要比一副卡通画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大,因此相比之下照片就属于较热的媒介。电话是一种冷媒介,因为耳朵所接收的信息非常少。用户在一种冷媒介的交流环境中的参与性要比在一种热媒介环境中的要大得多。这与海姆的“交互作用”概念一致。
在沉浸与交互作用的体系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维度涉及虚拟性这个话题。进入虚拟世界好比穿过个人的不完美的世界,进入一个统一的理想的赛博空间。
麦克卢汉把电子技术的命运,设定为能把社会变回统一的整体。他声称,“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地球村里,这是一个所有事件都同时发生的世界”,“我们回到了听觉的空间”。“听觉的”这个词来自麦克卢汉的“视听媒介环境”理论。麦克卢汉提出,当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出现时,文化就是听觉的和部落式的。表面上看,尽管这些文化关系到口、耳等,但在麦克卢汉看来,关键的判别标准在于个体在这种文化中进行交流的媒介环境,必须是交流的同时性和当下性。因此,即便是诸如报纸那样明显属于视觉导向的媒介,在其表征方式上其实是更倾向于听觉性的,因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版面上的非线性的编排方式将各种信息组织起来。据此,虚拟技术就是一种听觉的媒介,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可感性、当下性以及“全方位性”。它是一种依靠“耳朵”而非眼睛的媒介。另一方面,视觉文化用眼睛替代了耳朵。眼睛具有聚焦点,而耳朵则没有。视觉文化通过文字将言语内化,通过印刷术将个体相互隔离。它所偏好的就是一种线性 的和抽象的形式——通常称为文本——同时迫使个体根据“一次一事”的原则来理解这个世界。西方世界一直都是视觉秩序所主导,“伴以单一的、连续的和相互连接的程序和空间”。
在麦克卢汉看来,历史上的这段时期,“人”的感觉和谐而完整,人自身和环境融为一体。言语和听觉仍是中心角色,人们生活在他所谓的“听觉的”世界,此时人们的交流包括高度的互动交换,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不分离的。这是种部落的、时间的、交融的和单一的文化。麦克卢汉的叙事将电子技术视为展现这个原则的最高峰,因为电子技术为各感官之间的和谐性、透明性和当下性提供了一切条件。
可以预见的是,麦克卢汉主义的基本人文主义预设,日后会被后现代主义以解构的名义驳斥。麦克卢汉所倡导的“听觉和言语”,即是后现代所要解构的“语音中心主义”。在后现代世界中,实在有时被认为已经隐退,或被“超实在”所取代:一个由图像和符号以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的宇宙。语言构成实在。虚拟性的条件,也预设了虚拟图像(或媒介)与实在之间的二元关系。用后现代话语说,图像的地位高于实在,这与虚拟叙事有关,因为虚拟叙事认为,虚拟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实在。
作者认为,麦克卢汉主义与虚拟性的相遇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把虚拟的话题的主题简化了,而它也显示了后现代思想中心战略中的一个盲点。
麦克卢汉的理论诉求
麦克卢汉的作品的主要理论设想包括:后视镜,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的对比,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四元论。
麦克卢汉宣称文化作品就好比一个后视镜,因为新媒介以其前面的媒介作为内容。莱文森支持这一观点,声称数字环境吸收了早期大众电子环境的因素,因而加强了大众电子环境在全球的分布律。麦克卢汉在作品中提到了媒介的混杂特性,其中“媒介的交错或混杂释放出新的巨大的力量和能量,如同核裂变、聚变产生的一般”。
莱文森将媒介后视镜理论和媒介的混杂模型综合在一起。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结果是提供网页的媒介不止一个,而是由许多媒介组成的。莱文森提出网页的内容包括“各种文字,报纸上的情书,电话,广播及动态的影音,这可以看成是另外一种电视”。因此,莱文森宣称书写文字并未过时,但它已转变成一种新媒介。对他而言,在虚拟空间中的用户,通过语言、写作和图像,所“实时”操作的互动模式,是一种组合体,“合理促成一个对话模式的在线交流媒介,或是一种混杂的媒介”。重要的是,虚拟社区将消费者转变成为自身文本与图像的生产者。后现代关于读者就是作者的观点,对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有影响。这个观点推动了麦克卢汉关于人类的想法,即人类的感官或多或少得与各个媒介有联系,如媒介越冷,观者的参与度也随之增长。然而,计算机却因其互动的可能性而更具有“可塑性”。一部典型的计算机显示器上,可同时有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在线视听、字处理和新闻浏览等多种功能。这能创建一个同时拥有广泛冷热媒介系列的屏幕,而组合它们的责任落在用户对冷热媒介的态度上,用户必须为自己建构一个媒介环境。
有些虚拟情况是麦克卢汉无法预料的。例如,用户沉浸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该世界没有显而易见地应用到地球村中。如计算机游戏可以独自玩乐,其中唯一的联系存在于用户和游戏程序之间,而游戏程序是由企业公司建构和经营出来的。虚拟世界邀请用户沉浸在一个参与与否都无关的环境中。
麦克卢汉的思想应用在虚拟上最有意思的,就是“四元论”。这是指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效应或法则的理论,其中包括四种元素:增强、过时、修正和逆转。新媒介增强或扩大社会的何种层面?我们回答:它增强了我们在媒介中的参与度,那本只是发生在相对低限定的电视里,同时它也促进了参与者在全球层面的互动。新媒介到来之前的主流媒介的哪些方面,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显得过时呢?我们可以说:新媒介使电话、打字机、画笔、传真和光盘等一些事物,变得相形失色。至于什么样的媒介可以从先前过时的状态重新回到主流位置?我们回答:像以前写信通过再发明变成电子邮件。最后,当媒介运作正常或充分发挥其潜能时,它又会逆转或回归到什么状态?我们回答:它已经转变成具备网页和电子邮件的无线传输协定移动电话。
在本书作者看来,麦克卢汉的预言对当今通信领域的影响,会被他原著中结构性的问题所羁绊。这是他缺乏对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他拒绝考虑媒介的内容等问题造成的。
无肉身的人与分离的身份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由电视引起的感官转变的积极影响,都造就了观者的无肉身化,因为媒介削弱了他的生理躯体感和自主身份感。作者认为,麦克卢汉关于非躯体化的观点,简直就是他关于地球村的集体主义,以及人类将提升到一种宇宙层面意识的表面解读。
结语:虚拟的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思想本身是否会被转型为阐述虚拟论述呢?这个话题依然前景不明朗。当麦克卢汉去世时,他的影响日渐衰落。要想复兴,不仅需要虚拟会议、网络及虚拟艺术的具体实践,同时,还需要除了多伦多当地的麦克卢汉环境以外iade其他学术机构与课程能批判性地接纳其作品的价值。至于新技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麦克卢汉的信息,就如同麦克卢汉自己所选择的媒介所进行的一样,这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