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使用好“他山之石”
(2011-05-18 11:07:02)
标签:
他山之石使用原则育儿 |
分类: 教学点滴 |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市教育局组织的调研性教学督导,听了四节语文课。在这四节课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用好“他山之石”。
所谓“他山之石”,本来是指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外力,在这里,我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的他人的成功经验、做法。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事实上,并非只要是“他山之石”就能“攻玉”,要达到这个效果,关键是如何使用好“他山之石”。
我们先来看看我前述的几节课的情况。其中三位老师在编制教案的时候都借鉴了“他山之石”——网络资源,并且有一位老师几乎是将别人的教案原版使用。还有一位老师虽然我没听课,但是它的教案我也发现是网络原版。而最终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他们使用的“他山之石”并没有达到“攻玉”的效果。他们在使用“他山之石”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不看对象。我发现,这些网络资源大部分是针对普通教育学生的。而我们老师却将这些材料拿来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姑且不说职业教育的语文和普通教育的语文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但从这两类教育面对的学生状况看,他们就不是属于同一类型的。
2.不加修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份教案,不同的人来教,会教出不同的效果;同样的人,教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同样的教学放,如果面对的对象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这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具有教师自己的个性。而这几位老师,没有对他人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修改,而是照抄照转照搬,这样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好“他山之石”呢?据我看,我们应该注意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石头”本身的质量过硬。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网络环境下,“他山之石”是海量的,而是否是真正的“石”需要我们使用者、挑选者用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我认为,衡量“他山之石”的质量是否过硬的原则,是看它是否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等。
第二,找到的“石头”要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我们在挑选“他山之石”的时候,还要考虑我们所选的“石头”是否符合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现状等。级文化课而言,当前许多的“石头”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他们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职业教育。比如说难度问题。我们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去选择“他山之石”。
第三,要对找到的“石头”进行再加工。正因为我们要将“石头”和我们的学生实际相统一,所以,我们就需要对“石头”进行再加工。这个再加工的依据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师教学手段等。比如, 许多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都会花许多时间甚至一节课的时间来讲《红楼梦》、曹雪芹的基本情况。但事实上,本文的重点其实是环境和人物。对《红楼梦》本身,我们只须作简略介绍即可。出现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大概就是“他山之石”的误导。
(以上是听课之后的偶尔之思,随便写下来,主要是记下我的思考,起一个“备忘录”的作用。如果有朋友有更好的建议,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