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得益不少。中国的历史的“路演”(包括中国家庭)还真是十九不离八类似。在历史中反思自己,也同时反思别人,反思社会,可畏杂坛百昧后又欣然一笑,摇摇头“随它去”之念而呆之、稳之、生活(存)之。又细读余秋雨《何谓文化》一书,又大脑开窍。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余老师的世界游记写的散文,更是“有文化”的漂亮,坐下翻下着迷了。翻读女子慕清秋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一书时,又是一番美景,从古典诗词里“追究”禅与语,可谓清新脱俗淡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人王维早就告知后人:如若内心静如水,则自当寒暑不入,百邪不侵。笔触中忽想—-现代的“微信”就是无聊与闲邪的一种,还美其为“GPX”的考量指标?晨近六点,去了,我去干自己有意义的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