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思故人,故人“气”还在?
(2012-06-21 19:54:29)
标签:
杂谈 |
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屈原,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节日,中国的文化、习俗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伪形”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
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与生命的价值。可有价值的文化往往都被人们忽略,没意义的习俗却“伪形”成了文化。
虽然屈原选择了死,但在对生死的反思和选择中,他把一个血肉之躯对生命的眷恋、执著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热烈的情感中。他提出的死亡的命题反复锤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者的心魂,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
前一篇:刘长乐:信仰危机比经济危机更可怕
后一篇:“才”的辩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