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解密《黄帝内经》的第一人胡搅蛮缠的范有林
(2018-09-03 05:59:09)
标签:
转载 |
标题党又出新花样:《黄帝内经》在说谎!
用变态的思维,揭秘《黄帝内经》中谎言背后的绝世宝藏
中华经典文化、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时至今日,与你有了交集,她穿越了几千年终于等到你,奉献给你的,是谎言背后的绝世宝藏。
辉映千古的《黄帝内经》,除了彪炳千秋的实用医学,为什么谎话连篇?
第一章
一、谎言一:左肝右肺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我们略懂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肝在腹部右上侧,肺在胸上部,左右都有。《黄帝内经》难道不懂吗?
专业的解释是: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
我们可以好奇地问一句:肝气发于左,从哪个途径发起,肺气又从那个途径降落?
读了若干遍《黄帝内经》我终于发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竟然是一条路径,是通往藏宝宫殿的必经之路。
二、谎言二:《黄帝内经》先说心开窍于舌,又说心开窍于耳,心到底开窍于哪?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心主舌……在窍为舌……”
经过变态的思考,这个自相矛盾的谎言,实际是在暗示《黄帝内经》中颠三倒四而又举足轻重的“三焦”概念,非同小可。
“焦”者,“交”也。
此谎言暗示“明三焦,暗三交”、“小三交、大三交”,暗示三焦概念背后真正的传统内功不传之秘。
三、谎言三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我用我弱智的数学功夫,外挂计算器,仔细加了几遍,怎么也不是三百六十五!为什么?
好奇的你也可以挑战一下这个原始而又繁琐的难题!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四、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谎言,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但《黄帝内经》中只要数字一出现,就会颠三倒四,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难道不是在暗示我们什么吗?
一)一带而过的有:
1、有七损八益。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七损是什么、八益是什么?没有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的空间。古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名家,对此分成了四大派系。
2、其生五,其气三。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五什么、三什么,也没有说。
二)颠三倒四的有:
1、十二藏之相使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1)……肺者(2)……肝者(3)……胆者(4)……膻中者(5)……脾胃者(6)……大肠者(7)……小肠者(8)……肾者(9)……三焦者(10)……膀胱者(1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十二藏数量不对。
2、三焦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拙译:三焦是全身水液通行的路径,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和膀胱有直接的联系。……是孤腑,是六腑的合腑)
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又说:“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在《黄帝内经·灵枢·背俞第五十一》中:“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
……
感觉乱不乱?焦头烂额“焦”、焦虑的“焦”,就是这么来的吗?
五)阳言不别,阴言不理
在《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中,大臣有这样一句话:“明着说我都不明白,隐晦这说,我就更不明白了(阳言不别,阴言不理)。”
言外之意:《黄帝内经》明着说谎,我们分辨不出或不承认,暗着说谎我们就更不会发现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中许多暗示的话,我们主观地会置若罔闻,甚至掩耳盗铃。
《黄帝内经》的先贤知道,公开的谎言,人们不易识别。只好用昭然若揭的数字谎言,来暗示后人了。
如果我们正视《黄帝内经》中的谎言,运用变态的思维分析研究,就会发现《黄帝内经》中隐藏的绝世宝藏。
五、《黄帝内经》在说谎!谎言背后有宝藏!
如果我们耐心通读《黄帝内经》,融会贯通后,就会发现,《黄帝内经》处心积虑的谎言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绝世宝藏。
让我们从分析《黄帝内经》中的谎言开始起步,踏上寻宝之路。当然,你必须具有胡搅蛮缠、东拉西扯、以偏概全、借题发挥的变态思维,才能闯过藏宝宫殿前的数字迷宫、立体迷宫、移动迷宫。否则,几千年来,多少圣贤苦苦探寻、却空手而返的秘密宝藏,是不会轻易现身的。
第二章 东拉西扯说经脉
一、《黄帝内经》是懂解剖的,不会犯“左肝右肺”的低级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
前面提到的谎言一:左肝右肺,实际说的是十二经脉在人体中运行顺序的一个转折点。
了解经脉运行的顺序,我们就进入了藏宝宫殿前三大迷宫之一的数字迷宫。
你如果不相信经脉,只好在宝藏的宫殿外徘徊了。
经脉看不见,摸不着,现代仪器测不到,是真的吗?
二、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的知识令人瞠目结舌。
《黄帝内经》说地球被大气包围着。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译文):
黄帝说: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
岐伯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间。
岐伯说: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原文):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内经》神奇不神奇?
《黄帝内经》说的经脉,你应该相信。如果不信,真的会与宝藏擦肩而过,遗憾终生。
三、《黄帝内经》关于经脉的内容
一)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
……何谓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二)《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三)《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
此所谓十二经者……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四、“左肝右肺”的真正答案,说的是十二经脉在人体运行一个周期后,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的转折点。
一)《黄帝内经》讲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是从手太阴肺经(1)开始,到足厥阴肝经(12),但没有结束,还要进入任脉、督脉的循环。到此还没完,还要进入肺经(1),开始下一个循环!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从肺系横出腋下……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属肝络胆……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弱智的我、思维变态的会问:除了左肝右肺,是否还有右肝左肺?人有两只手,手太阴肺经从哪手开始?
人体到底有几条经脉?
变态的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二)《黄帝内经》隐藏宝藏的手段之一,就是说一半,留一半。
所以《黄帝内经》既然提到左肝右肺,我们一定要想到右肝左肺。
想象很丰满,宝藏会出现。
《黄帝内经》常提到十二经脉,这是一个防止外人进入宝藏宫殿的一个初级数字迷宫,后面还有更多令人抓狂的立体迷宫及移动迷宫!让我们一起踏上令人哭笑不得之路,进入宝藏宫殿,得到绝世宝藏。
三)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夫十二经脉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十二经脉之……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经脉十二
《黄帝内经》只有两次提到二十八脉: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经脉二十八会……”
只要你仔细看看《黄帝内经》,就会知道,所谓十二经脉,是十二对经脉,共二十四条!而不是有些人顺口所说的十二条经脉。
这是通过《黄帝内经》数字迷宫的最关键路径。
人有四肢,《黄帝内经》里也有提到。
有时也写做“四支”,这是古汉语的通假现象或借代现象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她又是在暗示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外伤四支……”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但《黄帝内经》并没有用两肢来表述。人有二十四条经脉,为什么说成十二经脉?
然后又出现了二十八脉?
最佳答案是——用数字迷宫,引起后人的注意!
注意什么?
注意经脉的重要!
注意带脉的神奇!
注意“出入废则神机化没,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的真正意义!
见到左肝右肺的提法,真的还要想到右肝左肺。
这是经脉的运行顺序的转折点:
四)左侧肝经经过胸部的膻中穴,到达右侧缺盆穴,然后进入右侧肺经。右侧肝经经过膻中穴,到达左侧缺盆穴,然后进入左侧肺经。左右同时运行(否则,成为不了“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如此进入下一个循环。
五)“将计就计”,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先说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
从手太阴肺经(第1、2两条经脉)开始,左右同时运行,经过手阳明大肠经(第3、4两条),经过足阳明胃经(第5、6),经过足太阴脾经(7、8),经过手少阴心经(9、10),经过手太阳小肠经(11、12),经过足太阳膀胱经(13、14),经过足少阴肾经(15、16),经过手厥阴心包经(17、18),经过手少阳三焦经(19、20),经过足少阳胆经(21、22),经过足厥阴肝经(23、24)。再进入肺经,开始下一个循环。
怎么还是不到二十八的数量级?
答案:经脉运行到足厥阴肝经后,除了走肺经,还要从腹部中线的任脉(25),到达头顶,进入督脉(26)的运行。还有冲脉(27)、带脉(28)的运行。
为什么要算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而不算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呢?
这是由四条脉的重要性及关联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脊椎法也。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六)任脉的运行顺序: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颐循面入目。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营气之道……合足厥阴……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八)冲脉的运行顺序: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九)任脉、督脉、冲脉的运行顺序有些乱是不是?这就对了。
我们如果不用“胡搅蛮缠”的招法,还真是束手无策。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这是《黄帝内经》中颠倒黑白的最大一句谎话。暗示后人要“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如果我们知道,单条经脉的运行,是可以顺逆(逆从)的,上面任脉、督脉、冲脉运行的矛盾表述,就会迎刃而解!
证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明白了逆与顺的治法,就可正确的进行处理而不産生疑问……)
(医工是不能违背这些准则而改变其规律的)
如果笔者这么解释,算是“胡搅蛮缠”,那么,更加变态的“胡搅蛮缠”会陆续粉墨登场!
笔者将通过“以偏概全”说阴阳来“胡搅蛮缠”,证明(非介绍)经脉逆从的本质,穿过立体迷宫,进入移动迷宫。
“东拉西扯说经脉”到此,我们会发现最重要的带脉的运行,《黄帝内经》里只字不提!我们会在“借题发挥”说穴位中,冲出最后的移动迷宫!进入神秘的藏宝宫殿。
第三章
一、我们首先冷眼旁观一下阴阳立体迷宫的布局。
《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两字,达到一千次以上。看似眼花缭乱。好像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阴阳,一种是人体的阴阳。
《黄帝内经》有句名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且出现了两次。在竹简刻字、惜墨如金的时代,非常反常。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按笔者胡搅蛮缠的思路,此话出现两次,就应该代表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讲话的人知道要领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要领的,喋喋不休。第二层含义:听众如果是知音,讲话的人一点就透。如果是不了解情况的受众,讲话的人就要详细讲解。
下面是阴阳立体迷宫的部分区域,已经令历史上岐黄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各成一派了。
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5、《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6、《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7、《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8、《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
9、《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0、《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1、《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3、
14、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15、《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逆从阴阳……
二、笔者眼花缭乱后,胡搅蛮缠地发现阴阳立体迷宫有三个关键路径:
……逆从阴阳……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我们将用臭名昭著的“以偏概全”手段,闯出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