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你管我怎么说
中国文联
曲艺评论家常祥霖
前天,接到曲艺演员侯林林的一个短信:“最近我们在西城区文化馆成立了一个关于相声和喜剧的俱乐部:《新笑声客栈》,每周六晚上七点半都会准时演出,欢迎您老有时间来客栈看看。”侯林林,相声演员,《中央戏剧学院》首届相声创作、表演班的学生,现在又是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又是中国某协会的干部,能写会演,才艺挺多,形象高大帅气,在协会工作的同时在社会上也非常活跃。我在中国文联工作多年,现在已经退休,小伙子没忘旧情,热情相邀。让我感动。
今天周六,也恰好轻闲,于是回复林林:“谢谢邀请,今天就过去。”林林回复“欢迎您,老爷子!”呵呵,说一句戏词“多年媳妇熬成婆,多年大道走成河”,我也居然熬到了“老爷子”的份儿上了。紧跟着林林又把具体地址、坐车路线等等通过短信发过来。年轻人诚恳谦虚细致周到讨人喜欢。
根据我的经验,这可是聚拢人气儿的第一要素。
前几天,我看到了关于
“酷口相声”的报道,上网查了一下,倒也没感觉大惊小怪。原来就是当初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创作、表演班的两届学生当中的一些有心人,在冯巩的关心下诞生的一个新事物。
两年前,我提出,“当今相声四分天下,一是姜昆,坚持主流走向,二是李金斗,坚持剧场回归,三是侯耀文,坚持产业特色,四是冯巩,坚持前卫发展”的观点,当时很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是六分天下,或者八分天下,他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方面的旗帜,可是旗帜那么容易飘扬的吗?还有人一直认为冯巩已经不是相声,指责我不应当把冯巩的相声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我说,十年前看父敬子,十年后,看子敬父,不要低估冯巩的相声班的演员,相信不久他(她)们就是一支不可战胜的相声队伍。果然,先是《饱暖生闲事》什么的有着不错的票房,后来贾玲、邹僧、侯林林他们弄的的“酷口相声”也得到瞩目。
冯巩另外的学生,第二届相声创作、表演班的不生之一李明宇已经把十多段老相声翻新,用他们的感觉重新解读传统作品,大胆而有章法。毕竟是在《中央戏剧学院》高墙大院里走出来的,他们的艺术奶水是科学配方炼制的,奶水变成的能量也许不同于窝头咸菜变出来的能量。我之所以多次声明,冯巩的相声有创新意识,冯巩虽然也是天津土造的相声演员,但是毕竟在后天艺术营养中,也进过《中央戏剧学院》,恶补了一番科学营养配方的艺术奶水。有人十年期间,坚持不懈用相声形式说进行各种方式的“倒巩”,但是,冯巩毕竟是冯巩,冯巩的学生现在也出来了,他们会用创作、表演和理念来诠释他们理解的相声是什么样的。
机械地理解相声形式,无视艺术发展的特性,是可怜可悲的,相声,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矩?哪有什么原汁原味?那不过是一个时期共同认定的模式而已。戏剧是这样,相声也是这样,或者说,相声更是这样的。相声本来就是两个人对话的艺术,至于怎么对话,话怎么对,那是个人处理的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你觉得“一头沉”好,可是我觉得“子母”好,你觉得侯宝林好,我就觉得马三立好,你觉得杨贵妃胖一点好,我觉得赵飞燕瘦一点更好。相声也是“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怎么来是你自己的水平和文化的决定,至于这样的决定取得什么效果,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何必咸吃萝卜淡操心。相声,你怎么说我不管,但是我怎么说,你管得着吗!
究竟这“酷口相声”是什么样子,我心里大概是有数的,但是让我感觉新奇的是这个新事物居然有侯林林的参与,是他和他的朋友们谦恭虚心全身心投入曲艺之海,还是他和他们有着“先适应,在适应中慢慢改造”的韬略?那些由曲艺人自己搞起来的票社,有自己千古不变的定数,尽管也高喊创新、改革什么的,实际心里有数。老规矩老传统老办法自然不会允许离经叛道的大刀阔斧去乱砍乱伐,也不会眼看着“保啃”的精华遭到颠覆或者流失。侯林林、贾玲、邹僧和着一帮年轻人今天的或者长久追求是什么呢?不用多想,他的路数和发展肯定会有别于直工直令的那些曲艺。
戏曲、曲艺有很多可以兼通的事情,但是,很久以来却是打鼓吹号,各有一套,今天能够看到“侯林林、贾玲、邹僧”他们“搀合”或者“融合”到相声阵营,我无论如何都是高兴的。因为我不仅在琢磨“酷口相声”的演出样式,同时还注意了“相声和喜剧的俱乐部”几个字样,相声是不是就是中国的喜剧,中国的喜剧是不是就是相声,这是很久以来没有明确说法的“学术”悬疑案。我曾经研读了包括中国戏剧出版社在内的一些喜剧专著,遗憾的大都是隔靴搔痒,言不及意。要么是引经据典把西方的喜剧理论重新介绍和解读一番,要么就是在中国史籍中挖掘三尺,使用千万倍的放大镜搜寻和喜剧有关的只言片语。这些可敬也可怜的喜剧学者,觉得阅读了柏各森、丹钦科的几本小册子,似乎就获得了通往喜剧之门的钥匙。他们没完没了的重复着这些所谓喜剧的陈词滥调,以为能够给中国的喜剧或者相声照耀前途的万丈光芒。我原来还多少崇拜他们,崇拜到几乎迷信的地步。这几年,电视剧发展了,《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编辑部的故事》尤其是《乡村的爱情》播出以后,我觉得真正的中国喜剧诞生了,揭露和鞭挞丑恶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发挥了,遗憾的是--相声,中国人自己的传统的喜剧武器,讽刺锋芒锐减,主题直白浅露,以没完没了地说《报菜名》《地理图》为能事,以荒腔走板学唱太平歌词为幸事,大规模的媒体起哄架秧子去吹捧残渣泛滥的演出。媒体为唯恐天下不乱,大张旗鼓的信口雌黄,指导单位面对复杂形势手忙脚乱,没有定力。中国的喜剧没有理论,中国相声没有主见。倒是有几个闲人在那里自说自话的理,自说自话的论,或借平台优势口大气粗,来势凶猛,或自吹自擂,不要脸皮,理论实践两层皮,既没有遏制烽烟四起的态势,也没有一个振聋发聩的权威宣言。所以,今天的中国喜剧,中国相声,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犹如提闸放水,一泻千里。在一泻千里的澎湃里,“死猫烂狗臭虾米 ”裹胁其中,颇有些“闸空小,麻捆大,麻叉闸空挤疙瘩,麻叉闸空闸空堵。闸空叉麻闸要塌”的意味.
我期待侯林林他们的“相声和喜剧的俱乐部”通过对于“酷口相声”的推广,能够理智的思考中国人当下的喜剧品质和喜剧精神,不要错过年轻人合伙的硬环境,不要错过戏曲和曲艺两个形式的结合的软环境。
我寄希望于他们。从《中央戏剧学院》走出来的相声演员,和正在说相声的戏剧工作者,因为他们在尝试着“说法现身”“现身说法”的融通。可能成功,但是可能遇到很多麻烦,也可能不成功,但是“30岁之前,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地点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一层
相声要发展,就要与时具进,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化,多元化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不断提高,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也需要革命性的思维对相声的表演重新进行解读和构架,丰富了相声表演的手段,拓展了舞台表演的空间,为幽默舞台注入了清新的活力。
“酷口相声”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把“酷口相声”称为是未来的相声,或许“酷口相声”更代表的是一种创新开拓精神和方向。“新笑声客栈”就是在表演“酷口相声”的宗旨下所创办的以新概念,新形式,新作品为基础的文艺演出场所。
杨广业、张萌杰《婚俗趣谈》应当是对传统作品的创新型表演,两人配合的不错,表演功底扎实。

艾丽、潘斌龙的《疯狂的水牛》,有些大胆,语言很新潮,满嘴的新名词,他们的表演是满场飞,台上台下互动,很有些流行脱口秀的意思。

青年演员刘金霏《武松打店》是传统快板书,显然是李润杰流派的风格,时间长,份量重,人物多,演出的稳定灵活,很不简单,比较成熟的演员。

刘涛
郭伟的《绝对唱响》,展示两人的歌唱才华,都很好,条件,表现力很丰富,但是如果在相互衔接中再有一些设计,在人物性格上再有挖掘表现,就会更好的效果了。

《双簧》付强、方青平,很成熟的小有名气的青年相声演员。配合的不错,两人表演的双簧比很多人的都好。

这是有传授的一对,希望他们有更多的好作品。

贾玲、邹僧、侯林林他们推出了一种新概念相声——酷口相声,将自己相声的创作和表演引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这种创新的表演深得新新人类的喜爱,尤其符合都市白领和高校学生的口味。那些看过酷口相声的人,也为这个创新的群体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酷口邦。
酷口邦的成员认为,酷口相声称为相声,是因为它秉承了相声幽默搞笑的特点,但是在相声前面冠以酷口,则是因为这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声,它被注入了很多崭新的理念和表演元素,在舞台上更加立体和多维。有人说酷口相声是未来的相声,或者说是代表了相声发展的一种走向。酷口相声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酷口邦的粉丝团也正在渐渐兴起。

侯林林的师弟李明宇改编了十段传统相声,今天演出的《新买挂票》大胆构思,把马三立描述的当初的生活,完全改编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背景,借树开花,很明智,效果也好,不过,会借,能够借,借用的恰当,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佩服这些青年的智慧和学问。形式和内容的大反差,形成强烈的对比,本身具有了喜剧之“核”儿,这些“核”就是可以开掘的资源。拥有的知识广泛,开掘的就深刻多样。希望有机会都能够欣赏了他们的翻新。就我昨天听到而言,还是可以更大胆,更浪漫一些。呵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

侯林林主持节目,非常的适合,而且他在节目进行当中也演出了实际的一个节目,就是学唱刘欢和刘德华等等,小伙子形象、条件和技巧都是不错的,且他会模仿很多演员、歌星,十几位之众吧,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觉得他这场主持感觉有一点儿不够松弛自如,和观众的交流不够自然,可能因为形象漂亮了,也怕定错位和太招摇,所以不敢过于随意和夸张,这都是能理解的,呵呵,其实,大胆、新颖、互动的表演式主持方式,我想也许会是“客栈”的一大特色呢,希望他越来越好!

《灰灰的故事》贾玲、白凯楠
之一
贾玲、白凯楠表演的这个节目是典型的“酷口相声”,“酷口邦”的“酷口相声”一出现,首先得到了众多年轻观众和都市白领群体的喜爱和认可。表演的场面也常常十分火爆,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灰灰的故事》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主要是把《王子复仇》《灰姑娘》《泰坦尼克号》三个大作品巧妙结构,拼贴成贾玲、白凯楠版的“活”,有事儿,有趣儿,以我为中心,看似随心所欲的取舍,实际有设计,有章法,主要有丰富和强烈的动作性,甲乙之间新的关系,游走有画面内外,荒诞中表现常理常情,这种作品更需要作者的大力创作,看来实力青年作家邹僧老师肯定是几个月没好好休息过,才有了这个成果,代表观众感谢他!

《灰灰的故事》贾玲、白凯楠
之二

《灰灰的故事》贾玲、白凯楠 之三

《灰灰的故事》贾玲、白凯楠 之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