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谈城里人的科学发展观(十个不理解)
转自墨岛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cagov
1、打的乘电梯到健身房锻炼;
2、深夜上网失眠了再吃安眠药;
3、叫儿子“小兔崽子”,叫狗“儿子”;
4、围在餐桌上胡吃海吃大谈肥胖对身体的危害;
5、手机里有几百个电话号码,也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6、眉毛是描的眼皮是割的鼻梁是垫的嘴唇是纹的胸脯是填的;
7、把山推掉,再建假山;
8、谋高级职位坐高级轿车上高级饭店,患高血脂得高血糖有高血压;
9、用鱼肉喂狗,吃乡下野菜;
10、在外拍裸体写真,回家穿衣服睡觉。
约翰·斯坦贝克:心系流浪农工
《凤凰周刊》
陈安
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流动的农民”。他们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别的地方,去干重活、打零工,去讨生活、图生存。“流动农民”常被叫做“农工”、“民工”或“农民工”。在美国则称之为“流动工人”。流动工人既指农业季节工人,如农忙季节到加利福尼亚州干农活的墨西哥人,也指经常转换地方工作的人,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建筑工人。而在美国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流动工人”主要是指那些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到各处打工谋生的农民,故也可译为“流动农业工人”或简称“流浪农工”。
在那大萧条年代,美国作家当中,有的在弄“迷惘文学”,在写“夜色温柔”;有的皈依上帝,在写“圣灰礼拜三”。而有一位作家,却惦记着广大流浪农工,关注着那些离开俄克拉荷马州“灰盆区”的农民的命运,并为他们写下了史诗性经典作品。他就是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
一个真正的穷人
斯坦贝克是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人。萨利纳斯是加州中部太平洋畔的山谷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盛产蔬菜水果,全美国80%的生菜都产自该地区,故被称为“美国色拉之钵”甚或“世界色拉之钵”。斯坦贝克的祖辈来自德国和爱尔兰,他们家当时住在萨利纳斯城郊一个小乡镇上,四周是大片肥沃的土地,暑假里年轻的约翰就爱在附近的大农场干活,所以很早就对土地和劳动人民产生了感情。他父亲是县里一个小会计,母亲是个老师,家境清贫,为了挣学费,他打过许多杂工,有一学期甚至还不得不停学打工,所以他很早就对穷人有同情心,后来甚至也把自己列入穷苦的农民队伍,代表他们说:“我们有那么多土地,以为自己是富人,哪知我们还是穷人。”
或许由于自己家离太平洋不远,怀有对大海的情愫,斯坦贝克在斯坦福大学选修的是海洋生物学,可没有拿到学位就退学了。
大萧条年代,美国广大农村地区是一片万户萧疏的凄惨景象。那些年在农村发生巨大灾变,而是多重的:
全国经济凋敝,农产品价格大跌,股市崩溃又使市场更加恶化。
由于银行逼债、大公司兼并土地,许多农民失去自己的家园。
大农场开始实行耕作机械化,大批佃农和帮工被解雇,缺乏竞争力的小农场也因此无法生存下去。
天气长久干旱,西部大平原地区成了多尘暴的“灰盆区”,庄稼颗粒无收。
就在这种祸不单行的境况下,大批农民破产,不得不逃荒去了,在全国各地的大道小路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流浪农工。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堪萨斯和阿肯色等州的流浪农工向西而行,踏上了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漫长路途。
斯坦贝克自己也是大萧条受害者,成了真正的穷人。他连寄稿件的邮费也付不起。后来《旧金山新闻报》委托他采写有关流浪农工的文章,他终于有机会于1936年秋季遍访加利福尼亚州由政府或私人为救援流浪农工设置的营地。耳闻目睹的一幅幅凄惨景象使他感到震惊和悲愤,他很快写下了《收割庄稼的吉普赛人:在通往愤怒的葡萄的路上》等一系列文章。
1937年秋天,他又加入了“俄基”也即俄州流浪农工的队伍,跋涉在从俄州通往加州的道路上。他亲眼看见了死亡,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成百上千人的死亡,数千户人家都有人因饥饿或疾病而死亡。
作品中的爱心和同情心
两年后,
《愤怒的葡萄》问世了。小说描写流浪农工约德一家祖孙三代13口人从俄州灰盆区向加州流浪的苦难经历。他们变卖了家中能变卖的一切,换来一辆破旧的汽车,一路上做着朦胧的美梦,希望能在加利福尼亚找到工作,能在那里安身立命。可那绝不是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的年代。一路上,经不起颠簸的爷爷奶奶死了,吃不起苦的年轻人独自出走了,到了加州,一家只剩下8口人。而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依然是未可知的明天。
对一个作家而言,十分重要和可贵的是,应对世间弱小者、穷苦者和受难者怀有爱心和同情心,为他们写出他们的苦楚、悲伤以及他们在绝境中闪光的精神。斯坦贝克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一方面闻到了当时
“弥漫全国”的
“腐败气息”,看到那些富商宁愿把大量土豆扔进河里也不愿给饥饿的人们,看到了那时财富占有者的自私、贪婪和冷酷面目;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那些穷苦人身上单纯而善良的品质,他们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苦难生活中彼此感受着人情的温暖。
流浪农工的生活是十分孤苦的。斯坦贝克小说中一个流浪农工说: “像我们这些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在
《愤怒的葡萄》中,有很多篇幅描述流浪农工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汤姆·约德的母亲善良慷慨,当牧师凯西请求搭她家的车同行,尽管人多车挤,她还是一口答应,因为
“约德家从不拒绝他人的请求”。
斯坦贝克也写出了“愤怒的葡萄”发出的怒火,那些饱经风霜的流浪农工终于懂得了怎样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汤姆和凯西决心为民众利益而献身。凯西为低薪农工伸张正义,组织罢工斗争,结果被警察杀害,汤姆怒不可遏,也打死了那个警察,并发誓永远与饥饿的、为吃饭而斗争的人们站在一起。
激烈的争议与巨大的荣誉
《愤怒的葡萄》一问世,就立刻遭到某些人的攻讦。国会议员莱伊尔·伯伦竟然说该书满篇“谎言”,是“扭曲、变形的脑袋所产生的可怕脏物”。还有人说作者歪曲事实,丑化俄克拉荷马人,鼓吹社会主义革命。有些州禁止此书发行。
不过斯德哥尔摩在《愤怒的葡萄》问世32年后将诺贝尔桂冠赐予斯坦贝克,称赞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在美国有些中学里,如今还专门有这样一堂课:《大萧条与现在:流浪农工的经历》。
有些学校的这堂课还是在当前这次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之前开设的,可好像是具有先见之明似的,这堂课眼下真有极大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