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一直都是杀友们喜欢用的将,在后台发姐也经常被问到“有没有郭嘉的故事”,其实郭嘉的故事早就有了只是那时是按照《三国演义》来写,另外又删除了攻打邺城部分,所以我是有打算重新再画一次的。
今天就先讲讲被郭嘉料中的几件事。
官渡之战,曹操能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前曹操两败于张绣,事业处于低谷,袁绍的实力明显强于曹操,地盘比曹操大,手下的人马比曹操多,而且又不断打胜仗。面对袁绍的咄咄逼人,曹操本人都失去了信心。
但郭嘉却也认为曹操一定能将袁绍打败,郭嘉在荀彧分析的基础上又从10个方面对二人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得到结论:曹操十胜,袁绍十败。史书对郭嘉的“十胜论”有详细记载,看看这个分析
,不得不佩服郭嘉看问题很准,正如郭嘉预言的那样,仅仅几年之后曹操就击败了袁绍,消灭了袁氏集团。
刘备终究会反叛
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打败的情况下投奔曹操,郭嘉认为刘备这个人很危险,不过他倒不同意现在就把刘备杀了,因为刘备有英雄之名,又主动来投,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就杀了他会落下恶名。
曹操接纳了他的建议,将刘备控制起来。对未来如何安排刘备郭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曹操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这段话里“宜早为之所”是关键,也就是要尽早对刘备做出合理安排,可惜曹操没真正听明白,既没有进一步拉拢刘备,也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惕,还让刘备去徐州执行任务,等郭嘉闻讯赶来,刘备已走远,郭嘉叹道:“放备,变作矣!”刘备果然一到徐州就杀了曹操心腹车冑,夺下徐州,曹操后悔不已。(详见吕布篇
先攻刘备袁绍不会反应
刘备反叛后,曹操不得不先解决他,曹操开始派出其他人去徐州征讨,但都被刘备打败。
曹操决心亲征,众将皆反对。因为此时袁绍大军已经南下,官渡正面吃紧,分兵攻徐州是步险棋,但郭嘉支持曹操,他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存亡之机,不可失也”。正是郭嘉的话坚定了曹操的决心,结果一举击败了刘备,拿下徐州,而袁绍那边果然没有什么反应。
(详见为什么官渡之战中刘备帮着袁绍,而关羽却站在曹操这边?)
孙策死于刺客之手
刘备虽然跑向袁绍,但曹操面临的麻烦还没完,这就是背后的孙策。
孙策听说袁曹开决战官渡,想趁机北上偷袭许县,有关情况被曹操方面侦知,“众闻皆惧”,有人建议分兵以应孙策,但郭嘉反对,他认为:“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神奇就在于孙策不久后的确被刺客杀了。(详见漫画孙策兼并整个江东的过程)
袁绍诸子将陷内斗
202年袁绍再次战败后得病而死。此时北方四州由袁绍的3个儿子率领,曹操率军进攻,取得了一些胜利。多数谋士认为应趁机急攻,一举消灭袁氏势力,但郭嘉反对,他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主动退兵,做出讨伐荆州的姿态,袁氏诸子看到危险解除,果然继续内斗起来,让曹操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最终将他们消灭。(详见漫画郭嘉的“遗计”与曹操定四州)
北征乌桓时,刘表不会来袭击许昌
袁绍的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逃到了北方的乌桓人那里,曹操考虑不将其彻底消灭还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但北征乌桓又担心荆州的刘表会趁机向中原发兵,因而犹豫不决,曹操手下许多人也反对北征。
郭嘉认为征乌桓意义重大,且北征一定能够取胜,至于刘表,郭嘉认为他不过“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曹操再次听从郭嘉的建议,亲自率兵北击乌桓并取得大胜。(详见郭嘉的"遗计"与曹操定四州下)
公孙康会杀了二袁
乌桓兵败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此时曹军士气正高,将士们都想杀往辽东去解决袁氏兄弟,但曹操却下令回师。大家都很纳闷,可不久后公孙康果然把袁尚和袁熙的首级送来了,这就是郭嘉的遗计。只可惜郭嘉在归来的路上染病去世。
纵观以上预言,可以看出郭嘉经常可以见别人之所未见,而次次都能应验,这种判断力令人感到恐怖,曹操评价他“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
http://s2/mw690/001BaFwwzy7mm1mYmA1f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