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股民,我想大哭一场
“股民”,我一直不想用这个词来称呼自己,我更喜欢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的股东来称呼自己。因为我一直在想,自己能够真正成为公司的部分拥有者,与其共进退。相信很多价值投资者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至少对于优质公司是这样。可是这半年的经历让我一次次的失望,尤其是最近的一次经历,让我的内心彻底的受到了打击。
这是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行业的龙头,无论在行业内还是整个证券市场,都是一家不错的公司,在上午参加它大的股东会的人后,股东有近百人,很多都是外地过来的(足见对它的重视程度),会上几个股东说的也很多,公司方面也基本上都做了解答。(会上几乎未有机构提问)如果从横向上来比较,这家公司做的应该是在我见过做的在上边20%里的,其实应该很满足。
可是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一些机构投资者在谈论下午的另外一个交流会,就到门口象公司的工作人员问起。他们说确实还有个会,但是是小范围的,要有预约的才行。我提出想参加这个会(毕竟过来一次也很费时间,多听些能学到更多)。和另外一个工作人员说还是被决绝了。我当时就有些生气,确定去和董事长说说。我问董事长时候下午有这个会吗,董事长几口否认,说可能是别人安排的吧,他不知道。又问向董秘,它说也没听说过(很官腔),还说有问题可以问他,我说我就是想参加,听听,他笑着离开了。
在整个会议结束前,我又问了几家机构的人,他们都知道却有这个事,而且是公司方面打电话通知的(说明这个交流会是公司组织的)
因为还有个朋友,我们就先吃了饭,本来要一起过来的,后来这个朋友有事就先离开了。我只好一个人来到了上午参加会场。工作人员问我是哪家机构的,我说我是个人投资者。(如果你要是不怄气的话,随便编个机构就能进去了)。于是我被拒绝了,先说了些好话,他们不让进,于是和他们理论,我说我是公司的股东想听听,并且说这是我的权利。还是不同意,气氛的让我想打证监会的电话(其实我不知道号码,也不知道管不管用,我是听话的孩子,一切都想按照国家的规定做事)。后来有以为稍微管事的女士说:“就让他进去吧”。就这样我进去了。
会场和上午的摆设完全不一样,由之前的很多行,摆成了正方形的,中间一圈,外边半圈。董事长及各大高管坐在一排,机构人员坐在两外两边。是不是这样做才是一种平等。(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已经有些不舒服了。当董事长讲了几分钟话后(直奔主题,说明情况,和上午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是一位相当熟悉业务的老手)。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有些触动,想哭。。。因为下午和上午所听到的质量完全不同,而下午的会只针对机构,几乎没有个人参加。这是一次完全不对称的会议。已经完全失去了“三公”原则,特别是公开和公平。小股东已经在知识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被进一步的拉大差距。
一次是所有股东都可以参加的会,很多都是程序上的东西。一次是只针对机构的会,是公司的具体的经营。其实这两次会都没有什么秘密而言,可是下午的会更坦诚,更真实,公司更重视,而且还特别强调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
让我在没有了作为公司股东的信心和兴趣。因为象这样的大部分公司都没有把个人当股东,更不要说是自己人。原来一直以为参加股东大会是一种荣耀和权利,可以在会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挺那么当回事。可是别人真的把你当回事了吗?顶多是个摆设当回事的也是机构投资者吧。整个大环境如此,太任重道远了。有时也是我太不满足了,其实很多公司的做法已经很好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伤心难过,只要摆正心态就好了,不要在把自己当股东,当作公司是自己的(我原来都是这么做的梦)。把自己当作股民就好了。用这样的心态开开股东会还是很好的,毕竟还是能收获很多东西的,只是别在自己以为是的做为股东,其实我真的不算哪根葱。要用一种学习,一种恳求的心态,人家高管听的舒服了,就多给你说说了。
不过股东会上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可以表态的机会,如果脸皮足够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公司不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它会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从大的趋势看,公司都是想向好发展的,所以我们持有他们的股票同样也会受益。只是我们是边缘的受益人罢了。就好比一郭粥,很香,我们会得到1小碗,还想要就没有了。如果你不喜欢它的味道,就别去喝,但是只能饿着。因为怎么做都是这个做粥的人决定的。如果什么时候做粥的人能问问我们是喜欢甜的还是咸的就好了。
今天在中铝有位小股东很气氛的说“你们就是农民,上市干嘛”
其实我也想说:“如果你们只针对那一小部分人开会,就直接象他们发行股票吧”
现实,机构投资者只占流通盘的一半,很多股票都不到25%,虽然机构是主力,但不是主流。我们是没知识没能力,但是我们有同样的信息需求,而且是公平的信息需求(有些异想天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