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bmiddle/5755619eh836ab1b32bb0&690
终于把孟晖的《盂兰变》读完。感觉其实整个故事所铺垫的都是不是所谓的阴谋而只是一个少年简单的心事。因为整个故事跟盂兰节有着深切的联系。那么我们一定要先说说盂兰节。在佛教中,盂兰节起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而故事一直都是围绕着宜王李玮对母亲的思念而来。于是,故事命名为盂兰变,甚至最后故事的高潮就是发生在盂兰节那一天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少年为了救赎灵魂和怀忆母亲的故事。这就是传说中小说叙述主题中永恒的人性和爱的主题吧。
但是,首先要重申一点是,宜王、花郎、崔文徽、柳才人这些人都是虚构出来。而整个故事除了那个终极女BOSS是不是杜撰的。当然,或者在正史中有着他们的原型,但是这些都跟这个故事无关。不过作为一个标准的考证党,我当然也有去做过考证这种“认真就输了”的傻事。我们知道,正史上太子李弘并没有子息。但是野史中倒是有的,那个孩子叫李罡。不知道孟晖老师是否因为这个来着了灵感了,然后就有了我们的宜王李玮,真是杯具啊。
而其他人,我真的是没有力气去考证了。反正在那个时代,姓崔的人一大把,名极一时的名门嘛。而胡儿更是满街跑,这不算什么的。而实际上故事着墨去刻意描写的那几个人,我看完小说之后都不太理解。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复杂个体。
宜王外表阴郁压抑内心扭曲,他真的要去推翻那个不近人情的老巫婆吗?实际上,他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决心去杀死那个女人。他明明也有机会,还不只一次。但是他却选择了背叛那些为他卖命的人。不过说来那些叛变谋反跟他有什么关系呢?他肯定是恨那个女人的,但是他恨她更多是因为她是他惨戚戚的童年的制造者,她强权的阴影一直笼罩他的人生,投下暗暗的溃烂气息,使得他最终成为那个不太讨人喜爱(或者是)的阴郁少年。或者开始的时候,他的对于叛变的关系更多是出于保命,因为他时刻担心着自己不知何时会被那个女人杖死。据说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常挨杖子。故事发展到中途,他参与的一次叛变被女帝识破,然后他亲眼目睹了死亡,而他自己也真真实实从鬼门关走了一趟。那些关于地狱的描写,正是在病危中的宜王自我意识的觉醒。我觉得关于这点的描写真的是很精彩,其实有豆友说孟晖老师的写作过于卖弄。但是我怎么看都觉得那些描写相当有必要呢?那些关于衣着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大家是不是都太过关注描写本身啊。话说回来,宜王的觉醒是从那个时候来的,他对母亲朦胧的思念以及对母亲死亡真相的求知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强烈和迫切起来。他希望他是佛经故事里面那个目连,可以拯救母亲,这才是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我对宜王唯一有爱的地方。所以至始至终,其实宜王本身对谋反这件事的态度和参与度真是很值得怀疑,难怪乎要杯具了。
而为什么后来宜王要和最亲密的两个结拜兄弟手足相残呢?首先与花郎的决裂是必然的。花郎是胡儿,做事本来洒脱莽撞,长得如化生童子(混血儿都是帅哥,这个是现代俗气解释,我们最好说这是西域风情。)的他最爱勾引女人,这个没关系,但是他居然勾引上了宜王妃。这个问题就复杂了。首先要说说这个王妃,这个女子其实才貌过人,虽然经常与宜王意见不合,但是这个女子真实地关心宜王。关键时刻,也是她拼力去挽救在危难中的宜王。所以宜王妃或者本身是个复杂的女子,但是我其实是最喜爱这个女子的,她身上有现代女子的才智,也有古代女子的坚忍吧(你就当是我的幻想)。但是,其实宜王对她并不领情,他在知道她与自己的好友在偷情的时候恼怒跟好友说,她是武氏的贱人。他对这个女子的爱恨肯定是复杂的。而恨的更多是因为宜王妃的身份,而非她本人的个性问题了。宜王应该是个对背叛难以容易的人。而且花郎对于可汗的忠义也是和宜王本身委曲求全是格格不入的,分道扬镳本来就是在所难免。加上后来花郎也真是太过胡作非为了,他要杀女帝,其实并不是为了要拥立好友,而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忠义。花郎其实在最后也没有选择的自己好友,所以宜王也没有选择他,就是这样相生的因果吧。
至于崔文徽,这是书香世家的公子哥儿,无论从气质或者才学,甚至成长环境上都是最接近宜王的,而且由于他的见识和无处不在的理性,使得他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成为了宜王最可靠的朋友——他有勇有谋,可信可靠,比帅哥花郎要靠谱得多。他的智谋和理智确实无愧于当三人的虎头哥。然而这个初初看来最符合正常人眼光的正人君子终究也逃不过时势逃和现实。他终于还是在各种现实的夹击之中交出了自己的原则。他自然是最有计谋的读书人,他以计谋挽救了差点要死去的宜王。这或者是出于兄弟之情,但未必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已。而且他害死了花郎的可亲可爱的可汗大人,于是他和花郎也终究不能相容。而他被女帝权势左右的婚姻是他转变的关键点。他保宜王,因为宜王是他们一众人起义夺权的幌子也是出师之名。而自己最后也为了上位献出了自己的“美色”。我一直难以理解他为什么愿意当女帝的面首,是不是这也是权利游戏里面,他不得不付出的筹码呢?我觉得崔文徽无愧也是三人中最复杂的。他甚至是利用宜王的,在权利和利益面前,他实践的宗旨肯定不是那套陈腐的旧言。不过正好是他也恨那个搅乱了自己生活的老巫婆而已。或者确切来说,他憎恨的是那个老巫婆所代表的权势。但是宜王岂会不知道他与众多鼓吹自己造反那些人一样都是利用自己而已呢?再说,崔文徽居然跟那个老巫婆扯上不干不净的关系,宜王也觉得这是难以接受的背叛吧?在所有腐女的眼里面,难道没有看出来这两个之间有那么点意思么?真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的。题外话是,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古人的男子友谊其实很腐嘛(表拍我=。=)。
于是所有纠结起来,宜王就是那颗失控的棋子成就了整盘的悲剧,也完成了自己的悲剧。所有的故事起落都与阴谋无关,不过是人性变幻。
这就是我觉得这个故事令人着迷的地方。
http://s4/bmiddle/5755619eh83750d46cc73&690
故事还刻意点缀了宜王与害死自己母亲的柳才人之间柏拉图式的微妙感情。当然其实我不太觉得那是爱慕之情。两人更多只是惺惺相识吧?而且柳才人其实一开始很害怕宜王幻化而成的金蛇。这个做了亏心事的女人啊。其实宜王内心明明也是恨死这个女人吧,但是也还是忍不住爱着这个女子。她不过就是比较会化妆,比较会打扮嘛。实际上,柳才人没有什么个性,织女这个身份真的这么有爱么?真是有够莫名其妙的。实际上,我真的不喜欢这个作者刻意着墨最多的女人。我嫌弃她做作,我嫌弃她老气,我嫌弃她心地不好。背叛者是难以被原谅的。我更加喜欢宜王妃。反正里面的女人都很复杂,干脆喜欢个更加复杂一点吧。好歹宜王妃也是个会在上已日(三月初三)和人(其实就是花郎)一见钟情的女子。我总觉得能够一见钟情的女人都是好女人。某些方面,她的感情观和世观更加真挚一些吧。总之,我就是不喜欢女一号就是了。
作者笔下那个盛世确实是我最爱的朝代,所以这些阴谋什么的,才会显得更加华丽和动人。其实我开始的时候就说过,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少年为了救赎灵魂和怀忆母亲的故事。
千万别入戏太深。这个故事始终还是有点难懂。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读懂了。
http://s2/bmiddle/5755619eh738bb4d2d141&690
最后依然还是留给八卦的。其实本人对那个遥远的大唐盛世始终还是停留在那些熟悉得跟路人一样的仕女图。于是内心总是无可救药地觉得那个身世的女子都该是梳着奇怪张扬的高髻,髻上别着华丽丽的簪花,而眉心一定要贴着精致的翠钿,同时还穿着极度炫丽考究的华衣,而且一定会露出销魂的锁骨(你的萌点其实是在这里吧……囧)……坦白说,我其实觉得《宫心计》里面的造型真的做得很不错。至少很贴近我理解中的那些盛世红颜。那就是仕女图里面的仕女嘛。上面是我最喜欢的插画师德珍所画的唐代佳人,很动人。我果然是二次元的,还是需要点具体图像来联想才会有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