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关系学大师亦舒有本小说叫《她比烟花寂寞》。
文艺女青年教母安妮宝贝有篇小说叫《寂寞烟花》。
我只是想通过以上铺垫来说明,在当代流行文学中,烟花或者还有个名字,叫寂寞。
而我显然要说的是,我并不觉得烟花寂寞。也不是要考究寂寞党的起源。不过是觉得看烟花的人强行把自己的情绪冠在烟花身上。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烟花和那些华丽的词语:刹那芳华,璀璨瞬间,安静又寂寞(如果它华丽)都没有关系。烟花不过是一些金属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来的。烟花的灿烂,烟花的盛开,烟花的消逝,都是符合物质守恒定理的(我居然还记得这个……囧),其实真是和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有感于万物乃人的天性。有云“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情,非关人事,故燕雀表啁啾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于是在当年一片悲春伤秋的文艺氛围里面,烟花一直被认定是寂寞的。
其实看烟花或者放烟花的时候,更加在乎和谁在一起。独自看烟花难免孤寂,众人放烟花却必定热闹。因为我一直觉得,爱着绚烂的光彩,才是人的本性。所以就算烟花盛开时间短促,却总是令人动容。于是以前有过拍烟花的经历。那正是追逐光亮的具体行动吧。
与烟花有关的故事是发生高三的时候。同桌给了我一大把烟花,传说中的仙女棒。那个时候刚好是爷爷过世后49天吧,按习俗,我们回乡下做法事并守夜。我们几个孩子在快天亮的时候把那把烟花燃起。那时候感触应该很多,但是我早就忘记了。只是记得,那时候的烟花确实是非常光亮。
而今年是第一次与同事放烟花。还真是个新鲜的快乐体验。工作以后,觉得能够和同事好好相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这篇日志,当然这些烟花的产物。所谓物质守恒。很符合像我这种骨灰钢迷的世界观。
另外,其实,现在我不喜欢把烟花叫烟花,也不喜欢叫烟火。我更喜欢firework.因为这叫法里面有种感性的理性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