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影视编剧维权大会”上,与会近百编剧发布的维权宣言(现在宣言上签名的编剧已经超过百人)中要求百花奖增设剧本奖,两天之后,影协某官员就给出了答复:“百花奖在设置奖项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编剧奖,但由于百花奖是普通观众作为评委,并非专业人士,所以才未设立这一专业奖项。”
在我看来,某官员的这个匆匆答复,至少有四宗罪:
第一,官僚。面对近百名编剧的要求,没有做任何的调查了解,就已经否决了这个提议。没有民主精神,官僚气十足。
第二,蔑视。不是蔑视编剧,而是蔑视观众。在某官员的逻辑中,认为普通观众是看不出一部电影的剧本好坏的,所以,不能指望观众投票去评选剧本奖,这些事该留给专家,老百姓就别瞎掺和了。
但实际上,普通观众也是从小听着故事看着影视剧长大的,从观众的角度来评选剧本奖,恰好能给我们的专家们提供参考和对照——说实话,真正的影迷都是普通观众,他们的眼光比我们某些专家可要好多了。至少,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投票的原因会比专家们单纯
第三,忘记历史。某官员或许选择性遗忘了一个事实,就是百花奖并不只是“曾经考虑过”,而是实实在在设置过编剧奖:前三届百花奖都有最佳电影编剧奖,夏衍、水华、李准、陈立德曾经获得这个奖项,只是在第四届百花奖的时候,金鸡奖产生了,于是专家们接管了普通观众的权力,百花奖只剩下了三个奖项——专家抢走了普通观众投票的权利,某官员还要加上一句:你们不懂。
第四:逻辑混乱。某官员认为剧本是专业的事情,但是,电影本身难道不是专业的事情吗?百花奖和大学生电影节都有导演奖,按某官员的逻辑,那导演就是非专业的。恐怕我们的导演朋友们也不会同意这个论断。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只不过是明星效益,幕后的编剧不能给媒体带来娱乐性的关注,所以也就不能引起某官员的关注。有个经济学术语叫“马太效应”,有句话广东话叫做“跟红顶白”,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某官员挽着影星的玉手,行走在闪光灯包围下的红地毯的时候,是不大会觉得普通观众和幕后的编剧们有必要掺和到百花奖里的。
至于大学生电影节,有导演奖却没有编剧奖,也是这个逻辑,即大学生没有鉴别故事好坏的能力。如果就这水平,改为小学生电影节好了。小学生还能判别唐老鸭和海尔兄弟的好坏呢。
组委会的这番荒腔走板的回答已经引起很多编剧的反感,有编剧发起联名抵制:在签署编剧合同时注明,我的作品不参加百花奖和大学生电影节。如果真是这样,只怕已经萧条的百花要更加凋零了,大学生电影节可以在没有电影参加的情况下举行,改为明星见面会也许是它最好的归宿。
编剧不是在乞求奖项,编剧是对评奖活动中刻意的矮化、边缘化剧本创作感到不满。难道编剧真的需要百花奖吗?不要搞错了,是百花奖需要编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