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差不多这个时候,有个公司找到我,说是要给李保田度身定做一部电视剧,投资人满面诚恳地说:老爷子很挑剧本,也很挑合作伙伴,我跟老爷子关系很好,说好了让他们父子俩一起上,你好好写……
后来有别的事,这个剧本也就搁下了,再后来,看见新闻,说是李保田告了某公司,再后来,是某公司开会愤怒声讨李保田是“戏霸”……这个和李保田翻脸的吴晓,就是当时找我给李保田度身定做的投资人。
原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有想到,网上又再接再厉,居然搞出了“十大戏霸”来――姜文、李保田、陈道明、张丰毅、斯琴高娃、宁静、刘晓庆、王志文、李幼斌、张铁林,基本上,中国第一线的演员都包含在内了,可以改个名字叫“十万俱乐部”――这些“戏霸” 平均每集电视剧的片酬在十万以上。
曾经有某个美国科研机构做过分析和研究:两个人在一起交谈时候,总有一方的语气和声音处于支配的地位,例如甲和乙交谈,可能甲是支配方,但是到了甲和丙交谈的时候,甲就变成了被支配方。这种支配和被支配并不取决于双方的地位,而是更多取决于双方的人格、性格。根据这份研究报告,世界上最具有“话语权”的是“60分钟时事杂志”的华莱士,虽然他只是一个主持人,但是在他的节目里,被采访的各国首脑都是被他的话语所支配的,该机构分析了他几十年来的访谈,发现只有两个人不曾受他支配:老布什和卡斯特罗。
中国国情不同,话语权更多地取决于双方的地位和态势。如果我们把这“话语权”理论放到这次的“戏霸”之争上,就可以看出问题了:为什么“戏霸”都是一线演员呢?很简单,面对制作公司,他们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而对于普通演员和工作人员来说,制片公司无疑才是真正的戏霸――而且这个戏霸,远远不止“十大”。所以我一个演员朋友,针对李保田“戏霸”事件发表的评论就是:也该有人制制这帮公司了。
其实大家平心静气,不要“称王称霸”,事情就看得很清楚:相对演员和工作人员,制片公司肯定拥有话语权,演员工作人员是弱势群体;但是,一旦弱势群体成了“腕”,话语权关系立即逆转,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编剧,只要是“著名”,就变成了话语权人,这个时候,难免有些公司不舒服,大叫“戏霸”!――你要是真觉得对方是戏霸,你别找他啊。
前段时间,一个制片人朋友找“十大戏霸”之一拍戏,谈合同时候谈得很愤怒:“他的工作时间居然是‘睡到自然醒’,我们全组每天等他睡醒才开工啊?简直是霸王条款!”
我说:那你别签啊,又不是没有别人。
朋友想想,最后还是签了:“他在合同里说清楚了,我还踏实点,要是换别人,合同不说,每天不起床,我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