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就会遛到戏院去看电影,像我看电视一样,撞上什么看什么。
今天撞上的是《海神号》。
前年,美国环球影城组织的500名骨灰级影迷评选了“影史十大灾难片”,拍摄于1972年的《海神号历险记》名列榜首,其后才是《泰坦尼克》、《火烧摩天楼》,这次,华纳兄弟找来Peter Wolfgang,翻拍这部史上最经典的灾难片,投入1亿8千万,看来是十分重视。
可惜,Peter老兄除了到好莱坞的第一部《海底出击》还不错外,后边的几部片子都实在平平:《空军一号》、《完美风暴》、《特洛伊》,每部电影都是同一个毛病:场面设计不错,可是人物空洞平面,不能打动人。
《海神号》也是这样。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海神号》可以看作灾难片的一个模板:开场用尽量短的时间交代几个主角出场,按照套路,几种类型必然要有:有家庭问题的亲人,热恋的情侣,身分神秘的女人,介于正邪之间之间的帅哥,想要寻死的人,对了,还一定要有一个孩子,这孩子必须有个美丽端庄的母亲,有没有父亲不重要,就算有,也肯定是个坏人,很快会死掉。
然后,灾难降临了,这场灾难,必须是毁灭性的,同时,还要有发展性,就是说,灾难本身还要在后边的情节中不断发展,给我们的主角制造困难,像《海神号》这样的大浪,后边不能再来,就要有大浪引起的爆炸,淹水之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灾难。
毁灭性打击过后,主角当然都奇迹般地毫发无损(不过像《海神号》里边那小帅哥大腿被压在铁架下边,拔出来还屁事没有,就实在有些过分了),“盲目的大多数”坐以待毙,只有我们的主角们积极行动,开始寻找求生之路,当然了,在寻找的过程中,必然险象环生,不断有人死掉,尤其是那些积极想要活下去的人,就肯定死得比较早,而那些在灾难发生前想死的人,却怎么也不会死。,另外,队伍中肯定有个大烂人,有生路抢着跑,有面包抢着吃,连女人和孩子都不让,这种人一般有两个结果:一是被改造成了好人,然后为了大家生存而牺牲;一是因为自己的烂行为而恶贯满盈。
《海神号》基本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不过,被他弄了一个简装版:家庭矛盾不过是父亲不要女儿跟她男朋友上床;身分神秘的女人不过是没钱买船票;烂人还没有来得及让人恨他就匆匆死掉;伟大的牺牲时没有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为了自己求生蹬掉别人的人也没有愧疚……总之,没有感情,没有人性。
看了这样的电影,让我很想好好学英语,然后去好莱坞挣美金:我能写得比这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