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哮喘的治疗

(2006-04-28 15:00:00)
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异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若长期发作可使气道重建,可致气道增厚与狭窄,成为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根据其病史可分为外源席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两种。

[哮证概说]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证。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主症。
哮喘发作时,一般突然而起,先感鼻喉作痒,喷嚏,呼吸不利,胸闷暖气,情绪不宁。继则明显咽塞胸憋,微咳干呛,渐至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痰粘量多,难以排出,严重者张口拾肩,目胀睛突,不能平卧,俯伏方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上冷汗,全身伴有寒热症状,若能将大量粘痰顺利咳出,则窒闷渐减,呼吸渐畅,诸症随之缓解。 哮喘病皆有宿根,反复发作。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水液代谢失调,先有伏痰在内。外因是外感风、寒、湿,饮食酸、咸、贫、肥,生冷海腥,鼻闻异臭,恼怒悲伤,劳累过度等,引动肺中伏痰,致痰升气阻而发病,其中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
内因又根据人体差异而分二类,因肺肾阴虚而有内热者,常有痰热郁于体内,发作多为热哮。有痰,黄稠粘胶,不易咳出、口渴喜饮,舌红蔷黄腻,脉滑细数等虚热之象,以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等治疗为好。因肺脾肾气虚,阳虚而生内寒者,常有寒痰在内,发作多为冷哮,见痰自、稀、多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滑,脉象浮紧等外寒内饮之象,治宜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沥等加减。
总的治疗原则因巳发与未发面异,已发作,以邪实为主,当攻邪以治其标。当然亦要辨明冷热,顾及正气。未发以正虚为主,宜扶正固本,应分别脏腑之不同,治以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哮证与喘证虽时常井见,但应予区别。哮证在喘息之时,有明显的哮鸣音,且病有宿根,发作有诱因,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喘以呼吸急迫为主,常是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的一个主症。哮必兼喘,通称哮喘,喘不一定兼哮,是其鉴别点。
哮 喘 病 的 中 西 醫 結 合 治 療
李 明 華    
    隨 著 醫 學 的 進 步 ﹐ 有 關 哮 喘 病 的 防 治 已 有 了較 大 的 進 展 ﹐ 並 在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的 指 導 下 制 訂了 國 際 性 的 哮 喘 病 治 療 方 案 ─ ─ 《 全 球 哮 喘 防
治 創 議 》 。 但 是 ﹐ 有 關 哮 喘 病 的 發 病 率 和 死 亡率 並 沒 有 因 此 而 降 低 ﹐ 反 而 有 逐 年 增 加 的 趨 勢。 針 對 此 種 情 況 ﹐ 我 國 許 多 醫 學 家 在 汲 取 數 千年 中 醫 臨 床 驗 治 精 華 的 同 時 結 合 西 醫 治 療 哮 喘病 的 現 代 診 療 手 段 ﹐ 採 用 中 西 醫 結 合 治 療 方 法﹐ 取 得 了 許 多 寶 貴 而 成 功 的 經 驗 ﹐ 並 得 到 了 國際 醫 學 界 的 高 度 重 視 。 

  目 前 ﹐ 西 醫 已 經 認 識 到 哮 喘 是 氣 道 過 敏 性 炎症 引 起 的 ﹐ 是 一 種 全 身 過 敏 性 體 質 疾 病 ﹐ 在 這些 認 識 基 礎 上 ﹐ 我 們 運 用 了 西 醫 的 先 進 技 術 對
中 藥 拮 抗 氣 道 過 敏 性 炎 症 和 免 疫 調 節 功 能 進 行了 深 入 的 研 究 ﹐ 如 利 用 單 克 隆 抗 體 技 術 ﹑ 分 子生 物 學 技 術 和 電 顯 微 技 術 研 究 中 藥 方 劑 或 單 味
中 藥 的 分 子 藥 理 學 和 免 疫 藥 理 學 ﹐ 同 時 利 用 現代 診 斷 技 術 觀 察 中 藥 治 療 哮 喘 病 的 療 效 。 

  目 前 對 哮 喘 的 中 西 醫 結 合 治 療 的 主 要 方 式 為在 西 醫 診 斷 明 確 的 基 礎 上 採 用 中 醫 辨 證 治 療 ﹐中 西 藥 合 用 才 能 達 到 標 本 兼 治 。 例 如 ﹐ 具 有 治本 作 用 的 梵 達 銀 杏 葉 口 服 液 治 療 哮 喘 已 經 取 得了 良 好 的 臨 床 療 效 ﹐ 已 在 德 ﹑ 法 ﹑ 美 ﹑ 日 等 國
家 推 廣 使 用 。 

  哮 喘 病 的 中 西 醫 結 合 治 療 的 指 導 思 想 是 標 本兼 治 ﹐ 具 體 治 療 措 施 包 括 西 醫 的 抗 炎 治 療 ( 包括 吸 入 激 素 ﹑ 平 喘 藥 物 和 脫 敏 治 療 等 ) 和 中 醫
中 藥 。 西 醫 的 抗 炎 治 療 是 目 前 比 較 流 行 的 治 療方 法 ﹐ 這 種 抗 炎 治 療 不 是 通 常 所 指 的 抗 生 素 治療 ﹐ 而 是 指 抗 氣 道 過 敏 性 炎 症 ﹐ 包 括 吸 入 激 素
類 氣 霧 劑 ﹑ 色 甘 酸 鈉 氣 霧 劑 等 。 雖 然 西 醫 的 抗炎 治 療 在 控 制 哮 喘 病 狀 方 面 取 得 了 較 好 的 療 效﹐ 但 是 吸 入 給 藥 僅 僅 是 一 種 局 部 治 療 ﹐ 並 不 能
糾 正 哮 喘 病 人 的 過 敏 性 體 質 ﹐ 故 停 藥 後 哮 喘 往往 很 快 復 發 。 因 此 ﹐ 西 醫 的 抗 炎 治 療 僅 僅 是 一種 治 標 方 法 ﹐ 中 醫 中 藥 為 哮 喘 的 治 本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前 景 。 

  通 過 中 醫 的 辨 證 施 治 ﹐ 根 據 病 情 不 同 分 別 ﹐從 補 腎 ﹑ 潤 肺 ﹑ 健 脾 入 手 糾 正 病 人 的 過 敏 性 體質 ﹐ 有 治 本 和 免 疫 調 節 的 功 能 ﹐ 大 大 減 少 了 哮
喘 病 的 復 發 ﹐ 提 高 了 哮 喘 病 的 治 癒 率 ﹐ 這 就 是「 治 病 必 求 其 本 」 的 道 理 。 

  因 此 ﹐ 所 有 的 哮 喘 病 人 應 由 中 西 醫 專 科 醫 生共 同 給 您 制 訂 一 個 詳 盡 而 符 合 病 情 的 個 人 治 療方 案 ﹐ 通 過 標 本 兼 治 ﹐ 在 病 情 完 全 緩 解 的 基 礎
上 進 一 步 配 合 心 理 治 療 ﹑ 耐 寒 鍛 煉 ﹑ 體 能 鍛 煉﹐ 通 過 改 善 哮 喘 病 人 的 生 命 質 量 和 改 善 體 質 ﹐從 根 本 上 來 治 愈 哮 喘 。 
  方1 咳喘方

{处方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0克、蝉蜕6克、乌梅12克、防风10克、甘草3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宣肺气,散外邪、化痰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热郁肺型)。咳嗽气喘,喉中痰鸣。

{处方来源}摘自《福建中医药》杂志,1993,(2)

    方2 哮灵汤

{处方组成}桑白皮15克、苏子15克、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天花粉10克、冬瓜子15克、地龙15克、石膏30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阴虚肺燥型),胸闷喘息,痰少、咳嗽。感冒诱发。

{处方来源}摘自《中医药研究》杂志,1991,(6)

    方3 天地哮灵汤

{处方组成}制大黄、桃仁、莪术、地鳖虫各10克,天龙(壁虎)、地龙、白芍各15克,炙黄芩、熟地各20克,川厚朴、生甘草各6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各服一次服。

{功效}逐瘀破血,缓中补虚。

{主治}支气管哮喘(痰瘀互阻型)。咳喘痰鸣,入夜尤甚,面色晦暗,自汗、盗汗。

{处方来源}摘自《新中医》杂志,1996,(1)

    方4 白术杏仁汤 

{处方组成}苏子15克、杏仁15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炙麻黄10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脾虚痰湿型)。胸憋喘息,喉中痰鸣,咳嗽,痰多不利,背冷痰凉,兼食后胃脘脹满。

{处方来源}摘自《中医药研究》杂志,1991,(6)

    方5  蝉蜕定喘汤

{处方组成}蝉蜕30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射干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细辛3克、川贝母9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上述药量为成人计量,未成年人酌减。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湿伏肺型)。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咳不甚,痰少咳吐不快。口不渴,天冷或受寒易发作。

{处方来源}摘自《四川中医药》杂志,1991,(6)  


验方组成:野菠萝1个(烧灰) 老丝瓜(烧灰)1个 人丹1包 桂枝60克 麝香0.6克。
功能主治:哮喘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每次6克开水送服,每日2—3次,小儿酌减


验方组成:七叶一枝花根适量
功能主治:哮喘
用法用量:切碎煮猪肉汤,晚睡前一次服完,每日一剂
*附注:哮指呼吸时候间有哮鸣音;喘,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臣因哮发作时常与喘互见,故多以哮喘合称。 本病多因素体不足,痰伏肺窍,遇到气候变化,情绪波动,饮食改变或接触某种物质而诱发。

验方组成:冰糖120克,蜂蜜120克,黑芝麻250克研细末,生姜80克捣汁去渣。
功能主治:老年性哮喘
用法用量:四味药和匀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常服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