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强奸了刘伟强?

(2006-03-17 21:26:41)
分类: 妄加评论
http://enjoy.eastday.com/eastday/enjoy/node58771/node58866/node58869/node123455/images/00598554.jpg

  刘伟强新片《雏菊》,在台湾上映时,被片商改名为《无间爱》,刘伟强很悲愤,拒绝前往台湾为这部片子做宣传。
  刘伟强的悲愤可以理解:就因为拍了一部《无间道》,难道我这一辈子都要“无间”到底了吗?可是片商也很委屈:我改个名字,也是为了片子好卖一点,难道这也有错?
  片商毕竟是商,商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让商品能够在本地卖得更好,他必然要对商品进行本土化,比如cocacola,起个喜兴的中国名字“可口可乐”,就能卖得好。但是本土化也有高低之分,可口可乐是本土化成功的,要是当时翻译的时候名字叫做“口渴坷垃”,估计目标消费群就得直奔西北高原了。
  《无间爱》的问题也就在这里,本土化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本土化的水平有些问题:《雏菊》这名字确实有些太文艺了,不太有吸引力,但是“无间爱”……实在有点口渴坷垃的意思。
  印象中,电影片名本土化的典范应当算原名《lolita》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向翻译片名都乱七八糟的香港人,这部电影的名字算是得到两岸三地的一致首肯,此外的很多片名都被诟病:例如《一条名叫旺达的鱼》,香港片名是《靓女大贼神仙鱼》,《彼得·潘》成了《神奇小飞侠》,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007系列,以往一直翻译成“铁金刚”:《铁金刚大破海底城》、《铁金刚大战科学怪人》,听起来像是街头小报的标题。相形之下,《pretty woman》成了《风月俏佳人》已经算是很好了,还因此衍生出一堆的“俏佳人”:《律政俏佳人》、《无敌俏佳人》……
  仔细想想,其实《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好,《铁金刚大破海底城》也好,其实都是香港本土文化的表现,他们总是喜欢将一切都“草根化”,所以forrest gump成了阿甘,好好的“Ultraman”,只因为眼睛比较鼓,就变成了“咸蛋超人”。
  所以片名本土化的过程,其实是贴合当地文化的过程,《雏菊》成了《无间爱》,只能说台湾片商认为《雏菊》这个名字不能唤起当地观众的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片商是代表台湾观众强奸了刘伟强。
  不光是片名,有时候,电影的内容也要根据放映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条例进行修改,《无间道》在国内放映的时候,结局被修改了:刘德华被捕,梁朝伟昭雪……相对于修改片名,修改内容似乎是更加恶劣行为,简直就是强抢民女了,但是刘伟强却没有愤怒,不单没有愤怒,他还积极修改第二、三部《无间道》的剧本以通过电影局的审查在国内上映。由此看来,只要有好处,刘伟强也不是反对强奸的,只不过,他总要找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姿态:你们不能老这样欺负人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乌鸦与喜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