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当天下午游览崇圣寺三塔的游程也泡汤了,由于路途中耽误了半天时间,为了赶时间,第二天上午大理古城内很多商铺还未营业,我们就到了大理古城内匆匆游览一圈,而后就赶往距离大理古城1.5公里,西靠苍山,东对洱海的崇圣寺三塔景区游览。
崇圣寺三塔,云南大理的地标
三塔由一大二小塔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居民称它为“文笔塔”,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时多遭水患,建其三塔为镇其水患。
悠游8年前游览崇圣寺三塔景区时,因时间有限只游览了三塔,没有到上面的崇圣寺去游览,所以这次悠游进入崇圣寺三塔景区内在三塔景区稍作停留,拍了几张三塔的照片后,就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沿山坡而上到崇圣寺景区游览。
古时修建三塔时,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因此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据古籍记载修建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才建成”。
崇圣寺,规模弘大的汉传佛教寺院
崇圣寺,背靠苍山,面对洱海,因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使崇圣寺更为闻名国内外。
而崇圣寺另一名头,是一座曾有九位皇帝逊位出家为僧的皇家汉传佛教寺院。
南诏时期,国王臣民俱崇信佛,佛教密宗更融合白族传统的宗教文化而得以盛行。因此;三塔建成后,又在三塔后面苍山应乐峰下沿山坡地势修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所以崇圣寺成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皇帝逊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呢!
悠游同寺内的佛教义务讲解员了解才知;一是;与南诏大理国实行的政教合一统治有关,二是;因这几种情况,第一、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第二、政权不稳而逊位出家为僧。第三、高氏专权人心向背,被迫下台。第四、大理国惯例所致,新国王即位后,原国王退位让贤,出家为僧,以安定人心。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连续进行了崇圣寺的恢复重复。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雨铜观音殿”等。
为了改变有塔无寺的状况,1990年,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重建工程启动。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借鉴了世界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在保持已建成的钟楼、雨铜观音殿的基础上,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主要建筑有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罗汉堂、祖师殿、千佛廊等。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属于汉传佛教寺院。
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大雄宝殿是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而建,三层台基,殿面宽51.7米,高26米,宏伟壮观。
《宋时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倦梵像》被雕刻成高1.8米,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
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
站在大雄宝殿的平台上,即可远眺前方洱海的湖光山色。
崇圣寺殿堂内也是不允许对佛像拍照滴,悠游虽然不信佛,但悠游知道,可以不信佛,但也不能对佛不敬,何况相机闪光灯会对佛像贴金造成伤害。因此,悠游没有在殿堂内拍照,您要想感受崇圣寺的佛教文化,就得亲临才能感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