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围脖
我的围裙
杭州之美,最美在西湖,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帝王百姓,无不对这里的美景痴迷流连,赞美西湖的名句不下千首,哪怕刚入学的小朋友也能随便来上两首,西湖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仅只是一个景点,更多的是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而存在的。
我们来到杭州,当然一定要去逛逛西湖,在桃红柳绿的三月,去看看杨柳岸晓风殘月,这份意境,想想也让人心醉哈!
来到杭州的第二天,我和戏戏、子瑜妈妈还有小子瑜一起来到了西湖,当天是周末,西湖边人山人海,除了外地游客,本地人估计也不少。西湖不象其它国内的著名景点,这里是不收门票的,除了雷峰塔之类的小景点要买票,其它大部分地方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这一点,杭州市政府做得很值得称道。无论自然还是人工,这些古迹都是先人遗留的财富,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属于哪一个政府或者部门,如果一味的只是想拿来创造经济利益,是对百姓权利的一种剥夺。
三月的西湖,水光潋滟、青山如黛,湖光山色让人心醉。

我和戏戏不能免俗的要在这里来一张到此一游的纪念。
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断桥,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这季节我们是看不到了,可是多数游人还是喜欢来这里,也许每个人心里,都希望能期遇到那种坚贞不屈的爱情。
某戏同学在发微博,这小丫这身打扮又成了文艺女青年哈!

走得累了,坐上环湖的电动游览车,一个小时可以把西湖逛个遍,如果用脚走,那些景点三天都玩不玩。我们是走马观花型的,看看就好,子瑜妈妈的标志性动作就是比个兔子耳朵,哈哈,和她家蛋蛋一个样。

雷峰塔啊,这里真的镇着一位白娘子吗?

逛到中午,我们来到了西湖边上的楼外楼。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的楼外楼。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对淡妆浓抹的佳山丽水。这座已有16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菜馆素以“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海内外。 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曲园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这两种说法都为菜馆增添了文化情趣。
楼外楼创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最初的楼外楼仅是一处平房,是一爿很不起眼的湖畔小店。但由于店主人善于经营,又烹制得一手以湖鲜为主的好菜,特别是他很重视与文人交往,使得在杭及来杭的文人雅士把来楼外楼小酌,作为游湖时的首选,因此,生意日益兴隆,名声逐渐远播。
1926年,已颇有财力的洪氏传人洪顺森对楼外楼作了翻造扩建,将一楼一底两层楼改建成有屋顶平台的“三层洋楼”,内装电扇、电话,成为当时杭州颇有现代气息的酒家,使其生意更为兴隆。在这期间,光临过楼外楼的文化名人有章太炎、鲁迅、郁达夫、余绍宋、马寅初、竺可桢、曹聚仁、楼适夷、梁实秋等以及蒋介石、陈立夫、孙科、张静江等政要。
如今的楼外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历过六次装修,楼外楼从外到里,从整体布局到细部结构都更好地体现了西湖的历史、地域的文化内涵,使人在此享受到美食美景的同时,又能自然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楼外楼外车水马龙,门口想找个车位也难,生意之红火,由此可见一斑。

进得大堂来,这里的装修以中式为主,整体风格保留了传统古韵。

这里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有三个大厅,楼上是包厢区。
正中午时,来这里进餐的游客很多,看得到基本没有空座,生意真的是极好啊!

我们的座位这个厅里。


落座准备就餐,楼外楼的椅子都是这种仿黄花梨的中式座椅,打着楼外楼的LOGO,看起来很有感觉。
上桌服务员先给沏一杯西湖龙井,杭州特色哈!

上菜了,头盘毫不例外是桂花糯米藕,不过沿路吃了那么多,只有楼外楼是这样摆盘的哈,其它家都摆得很精致的说。

宋嫂鱼羹,江浙名菜,从南宋流传至今,用镢鱼或鲈鱼蒸熟取肉拨碎,添加配料烩制的羹菜,因其形味均似烩蟹羹菜,又称赛蟹羹,特点是色泽黄亮,鲜嫩滑润,味似蟹羹。楼外楼的宋嫂鱼羹是最正宗的出品,所以来这里一定要尝尝这个,味道很赞的说!

干炸响铃,这个和我们在外婆家吃到的相比,就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楼外楼的干炸响铃,无论是从色泽、香脆度和口感上,都要更胜一筹!

楼外楼和另一道名菜,蜜汁火方。蜜汁火方为苏州传统名撰,与扬州“清汤火方”合称“南北二方”。取上等金华火腿,加入莲子、松子仁、水果、蜂蜜、猪油、糖桂花、冰糖等蒸制而成,色呈枣红,蜜汁芬芳,其味甜咸,风味独特。
西湖莼菜汤,莼菜是杭州西湖著名的特产,用莼菜作料制成的“西湖莼菜汤”,原名“鸡火莼菜汤”,莼菜翠绿,鸡白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是杭州传统名菜。我很喜欢莼菜的口感,嫩嫩的、滑滑的,入口清爽。

叫化鸡。这道菜的来由很有意思,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后来,这种叫化鸡传到了浙江,受到杭州的楼外楼菜馆老板的青睐,就对叫化鸡加以改进,选用杭州本地的“鸡山”越鸡。(“越鸡”是越王勾践时代流传下来的鸡种。当年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加紧军备,在今绍兴市的稽山,过去称"鸡山",办起大型的养鸡场,为前线准备作战用鸡。)宰杀洗净后,在鸡膛里填上各种调味佐料,加些绍酒,然后用西湖荷叶及箬壳包扎,再在外边裹上一层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在文火中煨烤3个小时左右。由于密封烧烤,保持了鸡的原汁和原味,加之用酒坛泥裹烤,酒的香醇气味被沁入鸡肉。打开泥团时一股荷叶的清香和鸡肉的肉香扑鼻而来,一时间成为人们争先恐后品尝的名肴。
如今楼外楼的叫化鸡,已经不是用传统黄泥来焖烤了,而是改用厨房用油纸,更适合现代人的卫生要求。

油焖笋,江南名菜,三月的春笋加五花肉、酱油、冰糖等作料焖烧,浓油赤酱的诱惑啊!一路吃过的江浙菜馆,菜品口感都过甜,楼外楼的出品,比较适合外地人的口味,不那么甜,这也可能和他们天天接待的是天南海北的游客有关系,为了大多数人能接受,所以做了一些改进。

最后的重头戏,等了很久才上桌的西湖醋鱼。“西湖醋鱼”是杭州城内一道传统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谓是历史悠久。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一直是招牌菜色,来店里的人每桌必点,所以想要吃这个,得要等很久,因为厨师做不过来,可能也正因为这道菜总是最后上,期待值越高,就越让人惦记。楼外楼的西湖醋鱼,鱼的品种是可选的,一般可用草鱼、鳜鱼、鲥鱼来做,我们选的是草鱼。肉质鲜嫩,糖醋汁的味道非常浓郁且独特,那份极致的酸不是大多数人接受得了的,我喜欢酸更喜欢醋,所以这盘菜极对我味口,戏戏和子瑜妈妈吃不了酸的,所以只尝了两口便作罢。

在楼外楼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在西湖边上又逛了半天,走累了坐在两岸咖啡喝喝下午菜,等着杭州另一位名博月亮晶晶给我们打电话,据说她和一众杭州的博友为了请我们吃顿饭,已经在“绿茶”等了四个小时了,唉,在杭州吃一顿饭可真不容易啊,上哪都得排队啊!

2012年春天的某个午后,坐在西湖边上的咖啡馆里小憩,看着窗外的美景,喝着清心的花茶,这样的时光,值得长久的存留在记忆里......


加载中,请稍候......